农业企业之土地资源型:亚盛模式
- 来源:公司金融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甘肃,亚盛实业,农业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04-24 16:02
作为拥有土地最多的农业企业,亚盛集团在土地流转的大背景下,形成了独特的亚盛模式。
十八届三中全会中的土地流转政策出台,迅速引起了资本以及企业的关注。
那么如何把握土地流转的机会,在这一历史大潮当中逆势崛起呢?
让我们看亚盛集团的成长案例。
作为西北最大的农业企业,甘肃亚盛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拥有342万亩土地和47.5万可耕地面面积成为拥有土地面积最大的企业之一,同时作为甘肃农垦集团旗下唯一的农业经营平台,它还是国家认定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亚盛集团的转型从2010年开始。
统一经营 发挥土地规模优势
资料显示,与大多数农业上市公司相比,亚盛集团的权属土地资源遥遥领先,自有土地面积342万亩,其中耕地面积47.5万亩。在统一经营大幕拉开的背景下,公司通过打造“订单—制种—田间管理—滴灌—机械化作业—冷藏—运输—品牌—销售”全产业链,着力发展啤酒花、马铃薯、苜蓿草、制种、有机果蔬五大优势品种,其成长性将脱离传统农业的慢牛式走势。
随着甘肃农垦名下的土地资源源源不断进入亚盛集团,对土地进行统一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已迫在眉睫。2010年,亚盛集团将7万亩耕地纳入统一经营,为公司利润贡献了半壁江山。伴随推广步伐不断加快,2013年其统一经营面积将达到43万亩,形成了现代农业的坚实基础,大幅提高了其收益,根据有据可查的数字显示,在集约化生产之后,亚盛集团公司亩均收益由先前的150-200 元显著提升至1000 元,相当于公司年净利润每年增加2000多万。
对此,亚盛集团董事长杨树军曾公开表示,“以前由于分散经营,每年收获季节,甘肃农垦都要招聘十几万人的临时雇工,分流很大一块收入和利润。伴随土地进入亚盛集团,这种现象也带入了上市公司。而统一种植使机械化成为可能,连片开发为滴灌打下基础,机械化和滴灌措施的推广应用,减少了大量用工,使收入和利润尽可能地留在了亚盛集团。”
此外,统一经营的模式还保证了科技的规模化推广,因此,亚盛集团的五大优势品种正焕发强劲的增长势头。
亚盛集团下属条山分公司已成为统一经营的成功样本。条山农场纳入统一经营的土地面积达90%,结合当地气候特点,将产品定位于马铃薯。今年马铃薯滞销让全国各地多少种植户伤透了心,但条山农场的马铃薯却以1450元/吨左右的好价钱,卖了个精光。
亚盛集团为什么能够做到逆势销售呢?
“亚盛模式”
原来,亚盛集团采取了工业化的订单生产的经营模式,根据百事等企业的需求进行生产。同时在技术上也实现了变革。亚盛集团下属的天润薯业,是集马铃薯脱毒生产、种薯繁育、新品种研发、订单生产及商品薯于一体的专业薯业技术公司。在其他公司还是“靠天吃饭”的情形下,天润生产的马铃薯则开始采用脱毒种薯技术进行生产,2008年实现的平均产量就达到了2.4至2.5吨/亩的水平。同时就栽培技术方面来说,由于土地资源丰富,公司可以按照企业化运作的要求,组织标准化、机械化生产,有利于栽培技术的提高和品质的一致性。
而具体到条山分公司,则是采取了统一经营模式,全面推行机械化作业,使马铃薯生产从种植、施肥、到收割全程实现机械化,不但降低了生产成本,还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实行统一销售后,马铃薯作为百事、辛普劳等公司的主要薯条原料,按订单生产,每年均销售一空。
此外,亚盛集团还将马铃薯等种植模式推广到了其他领域,比如说果品蔬菜。
在果品蔬菜种植方面,实行统一经营后,为提高产品利润率,条山分公司建立冷链仓储,错季销售,掌握市场定价权,提高了产品利润率。“建立冷链仓储后,同样的水果,错季销售可以卖到翻倍的价格,扣除冷藏成本,仍比过去应季销售有利可图。”其董事长杨树军曾表示说。
最终,亚盛集团形成了自己独一无二的“亚盛模式”。
相关资料
亚盛集团:甘肃亚盛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证券简称亚盛集团)是一家以丰富的土地资源和矿产储备为基础,以高科技农业、盐业化工及生物工程为主体的大型实业集团。公司于1997年8月18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曾被评为180诚信指数企业,排名第34位,是西北农业第一大股。公司先后曾被中国农业银行甘肃省分行、中国招商银行甘肃省分行评估为“AAA”级企业;被国家认定为“中国企业形象AAA级企业”和“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是国家认定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并跻身世界企业2001年度农业500强之列。
文/王月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