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社会如何变迁,对于制造的需求都是永恒的,变化的只是制造方式。
眼下一说起制造业,立刻想起产能过剩、生存困难、发展无望。尤其是一些民营的中小规模的制造业,更是被看上去光色暗淡,没有未来。不仅企业家再投入的动力减退,而且也使整个社会对其技术投入及经济投入更加缓慢,也加重了制造业长期处于低端技术水平的恶性循环。
其实,在历史上,制造业的发展曾给中国的经济腾飞做出了卓越贡献。
比如,在20年前,即从80年代开始,我国为了发展工业,尤其是轻工业,也为国家挣取外汇,开始大力发展重工业。从“三来一补”到合作合资建厂 ,再到民营制造业快速发展并最终形成现在的规模。在轻工业的带动下,我们的重工业也得到了强劲的发展,从工程机械到设备、机床、造船等等。加上房地产业、基础设施的建设,钢铁业十几年的发展,产量达到了世界产量的一半。这个时候我们一度为成为世界工厂而自豪,在国外看到中国制造的产品是一个非常轻松的事情,全球很多国民分享着中国人民的劳动成果。
然而,2008年以后,形势却发生了变化。2008年突然爆发的金融危机,让各国对经济发展前景一下子失去了方向,只能是拼命的减少各种需求。去杠杆、去库存成了那个时段的主流。在预测全球巨大需求增长的前提下建立的产能,一下子在现实面前,需求与产能产生了落差。制造业遇到了比其他行业更为凸显的困难。
于是乎,学者、舆论开始评价我们的制造业,是否过多,是否过剩,尤其对于出口这架马车更是没有了指望,对此国外一些国家的发展阶段,将期望转向消费拉动。这个时候制造业不仅生产发展困难,最重要的是存在的意义都被质疑。
还好,时间不长,美国重回制造,这让我们又开始清醒认识到制造业不是什么夕阳产业,而是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如何重振制造业,似乎到现在为止国家还没有理出清醒的思路。人们提到的更多的还是产能过剩,强调的也大多是如何消化过剩产能和如何淘汰落后产能。在此开始认识的基础之上,其实,我个人的观点是,下一步最重要的应该是如何提高我们的生产效率和产品水平。
关于制造业的现状,真实的情况是虽然我们这些年生产出了诸多的大型设备、各类产品,但里面的关键部件大多还是来自德国、美国、日本、法国等发达国家。我们仅仅完成的是组装和普通件的制造,还有根据使用者的需求加上我们对应用理解的设计。当然我们也引进了很多先进设备,但是关键的是,关键的机械部件、电控部件我们还是不能够生产,不是我们不想,而是在现有的技术水平之下,我们无法生产,即使生产出来,要么在可靠性上存在问题,要么就是干脆达不到标准。这都让当前制造业的从业者知而难行,丧失了信心。
追根究底,一个的确是快速发展阶段必然要经历的“坎”;另外一个原因,则是我们过于急于求成,在研发上投资的力度不够,也就是我们实力不足。
还有一个我认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就是我们在精益求精方面的追求不够,这是制约我们整体制造业上一个水平的关键。为什么呢,除了理念、惯性外,本来制造业在这个方面的培养就需要时间,但是这些年来我们在培养人才的方面过于重视学历,对能力、以及技能在培养的重视程度始终没有得到提高,这就一定程度限制了制造业人才的培养,此外,再加上大家对高科技的理解上,总是将生产制造业划在高科技之外,导致许多年轻人不愿意在寂寞中发展,也加剧了制造业的人才流失。
其实,制造业一样属于高科技的范畴之内,例如,我们可以看看宝马汽车的生产线,自动化程度之高,这难道不是高科技吗?
所以我们要对制造业重新认识,不要整齐划一的列入“传统行业”,而是不断提高具体行业的水平和效率,以符合现代要求,环保、高效、不断提高产品水平或档次,同时给操作者创造舒适的作业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年轻人投入进来,借助他们的智慧和能力提升产业水平。
看到了这些问题,相信我们会对于制造业的发展前景更加清晰,社会也将有更多的资源投入进来推动其发展。
产品需要制造,设备需要制造,我们现代的生活需要制造,制造的需求是永恒的,变化的只是制造方式。因此制造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生活及经济发展当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文/王能光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