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创立的雏鹰农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雏鹰农牧”),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贯穿整个生猪养殖全产业链的大型现代化农牧企业集团,拥有员工逾三千人以及近十余家分子公司,被誉为“中国养猪第一股”。
3月31日,雏鹰农牧发布公告称,公司预计2014年1月1日至3月31日,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8160万元∽9792万元,上年同期则盈利5440万元。
对此亏损,该公告指出,2014年一季度生猪价格延续了2013年四季度的低迷行情,春节出现了旺季不旺的现象,商品肉猪及商品仔猪价格持续下滑。另外,随着公司向产业链下游扩张,各项费用支出上升,导致盈利水平下降。
从产业链布局到品牌,再到如今火热的O2O模式,虽然已经成立了20年,然而雏鹰农牧依旧处在商业模式摸索的阶段,同时,雏鹰农牧也代表了大多数农业企业的状态。
产业链布局:打造“雏鹰模式”
“雏鹰模式”的核心即在不断扩大养殖规模的同时,积极打通上下游,实现从粮食收储至终端销售的全产业链体系,并打造自有品牌“雏牧香”:
在产业链上游,公司严格把控原料收储、饲料加工等环节,以保证投入品的安全。在养殖环节,公司不断探索生态养殖新模式,在三门峡投建全国大型标准化生态养殖基地,在西藏林芝地区投建藏香猪生态养殖基地,从而形成了高端藏香猪—生态猪—普通商品猪的产品体系,并把“六统一”的标准化管理模式落实到生产环节。在物流服务和终端建设环节,公司以标准化和信息化为基础,以市场开发和品牌建设为手段,以完整的产业链体系为依托,构建公司的销售终端—雏牧香专卖店。公司在行业内率先构建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将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应用于从农场到餐桌的任何环节,实现食品安全的全环节可控。
在产业链下游,创立“雏牧香”品牌,以冷鲜肉和熟食作为品牌零售切入点。公司打算试水线上销售,虽然尚在探索中,但雏形已经初现。
不过,这种模式是否成功,现在依然难以断定。2013年11月18日,雏鹰农牧董事长侯建芳更在公开场合透露,“最近一段时间生态猪养殖以及终端专卖店拓展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放缓,一是模式的运作需要磨合,同时公司也在结合新形势对现有模式进行调整,正在计划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营销模式。”
作为最传统的农业企业,雏鹰农牧在产业链上下游不断布局可以理解,但是其如何“触网”,实现O2O的转型,雏鹰农牧的的未来只能拭目以待。
“公司+基地+农户”模式
在产业链的上游,也是雏鹰农牧发展最核心的原因,则是其采用了“公司+基地+农户”的商业模式。
2001年9月,侯建芳开始推广“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并建设自己的饲料厂,为合作养殖的农户供应安全饲料。
雏鹰农牧的大部分合作农户,是40到50岁的农村夫妇,雏鹰抓住了大多农户外出就业机会少,具有丰富的散养经验,且责任心强等特点,建立了一套让农户为自己干的制度—即雏鹰农牧将土地租赁好、将猪舍盖好,并提供猪仔、饲料、疫苗、专职技术人员等,此外,还配套建设有生猪屠宰加工厂、种猪场、饲料加工厂等,实行“养殖生产分阶段、流程化,分散养殖、统一管理”,而合作农户则只是负责照料猪的生长,猪出栏的时候,雏鹰农牧按照猪的存活率、重量等,减去养殖过程中的成本,剩余的就是农户的收益;为解决农户的后顾之忧,雏鹰农牧承诺每年给农户2万元的保底收入。
这积极带动了农户的积极性,同时也保证了猪肉的质量,因为在雏鹰农牧的模式下,猪仔、猪舍、饲料等等所有东西都是雏鹰农牧提供,但是,雏鹰农牧也同时将其纳入成本核算,农户年底的收益按照如下公式计算:农户收益=雏鹰农牧回收价×猪的增重-所有成本,此外还要参考猪的存活率等,利润上不封顶。这样,农户养的猪成活率越高、增重越多,成本越少,所得收益就越多,这种模式下,农户就会自觉地节约饲料、不再浪费任何物料了;而如果猪养不好,农户自己的收益就会受到直接的大幅度的影响。这样,农户不再是雏鹰农牧的员工,而成为了“合伙人”。
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之上,雏鹰农牧实现了创业初期大规模的扩张!
文/王月平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