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消品时代的慢思考

  • 来源:电视指南
  • 关键字:快消品,时代,慢思考
  • 发布时间:2014-08-27 08:20

  快速消费品又称为“快消品”(英语:Fast Moving Consumer Goods,即FMCG)。意指销售速度快、价格相对较低的货种。尽管快速消费品的绝对利润相对较低,但因其销售量巨大,故类似商品的累积利润可以很高。快消品可以是一把牙刷、一包瓜子、一部手机、一件ZARA的大衣;也可以是一本畅销书、一期杂志、一部电影,一季电视剧、一档综艺栏目……总之,但凡可以被消费的、价格亲民的,口味大众的商品都可以称之为快消品。它不仅涉及人们的衣食住行,也可以渗透到文化,乃至意识形态的领域。

  我们今天的影视产品,正在逐步稳健地步入快速消费的时代。

  快

  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此乃快消品的首要条件。

  中国人以前买股票习惯说“炒股票”,这个“炒”字不仅体现了文字的精准微妙,也提炼了一个行业的精髓之处。可不是要“炒”嘛!火候到位,手法老练,轻重缓急,快人一步——慢了,可就血本无归了。中国的影视产业大抵相似,一种题材火了,跟风者扑面而来,咬牙切齿地蚕食剩余市场。拿谍战剧来说,火了一部《潜伏》,后面一定会跟进一批想搭顺风车的小喽啰——那些赶不上趟的,只有等候下一班车——所谓下一班车,类似《悬崖》这样再次刷新前者收视纪录的同类题材电视剧,趁着余热,赶紧兜底炒起。

  电视剧产品瞬息万变,目光犀利的制片人对题材的敏感要胜于对故事的技术性把握。这目光首先来自对市场的判断,市场缺什么或者他们以为市场缺什么就赶紧炮制什么;其次是来自电视台的购片部主任,他们对某位演员的臧否,直接决定了制片人喜好,他们刻舟求剑地以为是这个演员的戏,电视台一定会收购——这导致了像孙红雷这样超豪华的一线演员,仍有许多部剧集积压在仓库,难见出头之日。其实,制片人也知道演员的红都是有期限的;再好的题材也经不起放,所以,只能快马加鞭去赶制作品。他们宁可拍一部60分的作品,也不要耗费时间去磨一部90分,但可能因为题材撞车和销售滞缓的电视剧。

  先别怪制片人没追求,关键是60分的作品已经够他们赚了。比如韩寒的《后会无期》,160天的拍摄制作周期让人体会到的不是中国电影工业的发展进度,而是投资人急于收回投资,韩寒急于在电影圈证明自己的迫切之心。影迷在韩寒“三天一预告”的逼迫下,终于看到了一款先导预告片,却被雷得外焦里嫩。画面、配音、节奏都成了吐槽的对象,一位影迷吐槽:“《后会无期》的先导预告片为什么让我产生了山寨版《星际穿越》的既视感,配乐和镜头都是的,还有,那个配音的是谁?拖出去斩了好吗?”还有网友说:“进入电影圈的韩寒如果不是被投资绑架,就是暴露出焦躁了,谁能帮帮他?”

  但是吐槽归吐槽,韩寒的电影票房已经直逼6个亿去了。设想一下,如果韩寒肯把电影精雕细刻一翻,放在开学后的9月档或大片云集的10月档,结果只可能是,影片没有那么low,但票房却肯定low下去了。

  2013年至今,中国电视剧市场没有出现一部现象级的作品。有的高收视,有的拿大奖,但留不下来,也走不出去。所有大投资的作品,如《赵氏孤儿》这种级别的,纷纷收视触礁。倒是《爱情公寓》这样拼贴感和时尚感强的电视剧成为大赢家。观众不喜欢沉重的故事,生活的伤口,压抑的情绪,纠结的人物,而是希望看到痛快的故事,燃烧的气质,直白的表达,独一无二的人物。

  好多从业者在行业大洗牌面前,感到无力。著名如李少红,近两年也面临“无戏可拍”的窘境。以李少红的影响力,并不缺投资人。但在作品题材的把控上,即便大牌如李少红也难以不受掣肘。再拍类似《大明宫词》的作品,投资方们都希望花最少的钱、用最少的时间拍出高收视率的电视剧,这样的作品其实让导演难以按照自己内心的想法进行创作。目前市场上高收视率的剧都是快消品,愿意沉下心来创作的作品屈指可数,这恐怕也是“李少红们”退居监制最主要的原因。

  这一切说明观众的趣味在发生改变。然而,拍一部好剧的难度却没有改变。

  优质资源越来越贵,一部戏要集中最好的编剧、导演、演员简直是天方夜谭,好的资源被无情地稀释,大量的剧变成了“瘸子”!所有人都痛苦,投资方砸巨资请大牌,却不知最后剧出来会变成啥样;演员在抱怨:剧本明显几个人写的,前后台词风格都不一;导演抱怨:我一天12小时导戏,完了还要通宵改剧本,否则明天没东西拍;电视台买片的因收视不好被领导罚钱:明明看当初剧本挺好的,怎么最后出来全变了?原因很简单:资本的驱动下,大家都在拼命赶时间,赶着赚钱。

  消

  这不仅是一个消费的时代,也是一个解构的时代。深沉和美好的情感不会被表达。因为一表达就会被消费,被消解。其实文艺作品和穿衣打扮一样,也讲时代,也分潮流。上世纪80年代流行过的港台美文,存在主义,九十年代的拉美狂潮,放在现在都不一定能热起来。整体的读者群发生了质变,现在再把那些精雕细琢,极致唯美的美文贴出来,那种静心和郑重,在这个轻时代、快餐碎片阅读的背景下,是个笑话。很快,“矫情”“装逼”之类的砖就要扔过来了。为了显得自己酷,不装,必须得戏谑,搞笑,三句不离下半身。

  从计划经济转型为市场经济之后,时势造英雄成了社会最主流的价值观。文艺对高于生活的精神价值的追求,被看做一切思考被文本架空的空洞,或用文艺作品置换真实感受的务虚,文青的精神内核被抽掉以后,只剩下小资或小清新的皮囊。进入21世纪,网络文化牵着大众和传统媒体的鼻子走,各种搞笑的段子、调侃的视频、秀下限的微电影刺激着人们的肾上腺素,人们只满足于即刻的、生理的、把大脑搁置到一边去的娱乐形式。“娱乐至死”已经成为时代的信条。人们不再迷信经典,“杜甫很忙”“砖家叫兽”轻而易举地解构了旧时代的权威。人们讥讽一个大师时,那口气就好像买了一个水货,在谈用户体验一样随意和轻佻,完全没有敬畏心。任何悲惨的社会事件,三秒钟之内都会被转存为一个快速消费的日抛型笑料。

  文艺作品更是如此。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经典话剧《雷雨》在沪上演遭遇笑场便是最好的说明。因为——周冲的脸上两大块胭脂“很傻很天真”,四凤“表演做作”,繁漪“看上去足有五十岁,大热天穿丝绒旗袍”……在网友毫不留情的拍砖下,此版《雷雨》频频让观众忍俊不禁。甚至角落的窃笑最后演变成全体观众的哈哈大笑。本以为丑闻一桩,谁知却成了票房的催化剂。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副总经理喻荣军说:“观众的心态不对。因为前面出了笑场的事件,很多观众来看这个戏,就是想来看《雷雨》到底好笑不好笑的。当然,整个戏看完之后还是非常震撼的。对剧院来说,还是要有坚守,不能一味迎合观众。”

  艺术不迎合观众,快消品却恨不得把观众肢解了研究个透透的。剧二代、电影续集、系列片无不建立在此基础上。《小时代》之所以拍到第三部,且部部赚钱,不是没有道理。虚荣、物质、情色、浮华。这八个字是郭敬明作品的主基调。不管他用多么华丽的画面和戏剧性的男欢女爱包装,都难掩价值的缺失和艺术的沦丧。然而萨特说过,“存在即合理。”《小时代2》的风行其实是一面镜子。与其声嘶力竭地谴责,不如冷静地思索其背后的缘起。作为幕后的大佬郭敬明非常清楚,是什么在消费他,他能拿出什么东西来供别人消费。

  任何年代,青春文学都是必需品而不是奢侈品,这跟婴儿要吃奶、幼儿要看卡通一样,相当大一拨青少年必须靠趋同的简单审美、浪漫的爱情幻想来滋润,并以此抱团取暖,才能度过漫长孤苦的青春期。否则,那么多无用的迷惘,到哪里发泄才好?只是,每个年代有每个年代的闲愁,每个年代有每个年代的解药罢了。《小时代》碰巧赶上了这个年代,现在还有谁记得三毛,如果当年《撒哈拉的故事》生逢盛世,荷西的沙漠爱情搬上银幕,也会席卷票房吧?至于《小时代》和郭敬明,是不是在利用青春、编制青春、贩卖青春。那又是另外一个话题,至少在所有45度仰望的人群里,郭敬明的确是角度最正、Pose最好的那一个,而且他有勇气、有毅力、有决心、有胆识,票房成功是他对这个时代最大的贡献,也是这个时代对他最好的安排。

  面对影视作品彻底沦为娱乐工具,一些人看法悲观,赵冬苓就曾感慨:一个娱乐和犬儒的时代里,追求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是自讨苦吃……好的电视剧除了娱乐大众,还应该有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好故事的光芒应照亮现实。

  但也有一种说法是站在快消品的立场上,持有审慎的乐观态度。他们认为中国太累了,不如让他们放肆地乐一乐,权当一场叛逆的假期。二三十年前,王朔以“痞子电影”中的俗痞表达对现实的愤怒。如今,新生代观众厌倦过往中国电影的价值灌输。他们宁愿选择可口的消遣电影,在反叛、性及暴力被严格管控下,《小时代》之流成了唯一的渲泄口。

  品

  “快消品”三个字最大的意义在于“品”——即是产品,也讲究品质。这不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因为任何一个合格的产品,本身就要符合一定的品质规格。现在的问题是,我们一味求快,只顾着消费战争、消费猎奇、消费欲望,却忘了它也是一件有品质的商品。

  不管是演员高涨的片酬、市场变幻无常的口味,还是各种突如其来的政策……这些特有的国情到了制片厂那里,他们的第一反应都是寻找品质降一级的产品。强狗血情节+雷点虐点的组合,最能实现以低成本造就高收视的“神迹”。

  它以低成本强情节而规避了大量投资风险。

  还有一种相对保险的做法就是投资家庭剧。因为容易过审,拍摄成本又低,家庭情感剧成了今天电视剧的半壁江山。但是家长里短就那么多事,婆媳,剩女,姐弟恋,去年最流行得是育儿,难为编剧要在几个月时间里写出新意,稍微有个新的角度就赶紧开机,因为独木桥太挤了,过两个月新意就被人用了,加上迁就演员档期,所以剧本不全就开机这已经是行业内普遍现象。剧本夹生就边拍边改,台词不好就靠导演、演员现场即兴发挥临时“诌”。你别说还有几部这样做成功的,烂剧本播成了收视冠军,行业里于是奔走相告,以为就此生产方式就改变了。剧的质量都押宝在拍摄现场,这是非常危险的赌博,赌赢的概率极低。

  中国电视剧在快消品的大道上,没有迎来产品化的大时代,而是越走越窄,前途莫测。

  制片人吴玉江在微博上吐槽,“目前婆妈戏、家庭伦理剧以及都市情感戏,大都采取了将琐碎和微小的事由过度放大的方式,以显示其冲突性和所谓的热闹好看性。其实,这从剧作角度看无可非议,但长此以往,当大家都习惯于将小事放大处理,并以此为风尚的话,这个社会就会变得更加萎缩和琐碎了!”

  另一位大V用户薛继业语带调侃地回应:“为了不让喜羊羊和灰太狼继续毒害祖国的花骨朵,我准备把齐白石弄成动画片,一个什么都会的老头儿,专门教小孩儿玩儿,赶紧投资吧。”齐白石当然成不了快消品,但是喜羊羊能不能不那么喜洋洋,能不能稍微的居安思危一下?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我们需要数据,但又不得不轻视数据,比如收视率。资本只关心数字。这个行业已经被数字牵着鼻子走,收视率,公司的业绩,网络点击量,片酬成本,估值,股价。从事创意和制作领域的人,在思维方式上和商业领域的人截然不同。前者追寻的是趣味,后者追寻的是利益。如果前者放弃趣味,只重利益,那就别奢望灵感之神的光临。悲哀的是,在追求大数据的今天,绝大部分从事创意产业的人纷纷向利益投降,长袖善舞。

  有时候,我们慢一点,未必没有收获。

  英剧席卷全球的秘诀正在于一个慢字。虽然美剧也是慢工出细活,虽然“边写边拍,边拍边播”的设想原本符合优胜劣汰、经济至上的游戏规则:一旦收视下滑,斩立决。只是,书被催成墨未浓。电视剧制作不仅是工业流水线,剧集也不仅是生活快消品,再好的编剧也不可能把一部电视剧变成麦当劳的汉堡。就在美国为了节省开支,缩减电视剧制作,转投于低成本的真人秀、脱口秀节目时,英国却有一批制作精良的迷你剧脱围而出,攻陷了广大网民的硬盘。ITV古装剧《唐顿庄园》两季相加不过15集,BBC《神探夏洛克》更短,每季才寥寥3集;然而前者收获了6个艾美奖,后者被180余个国家及地区购买了海外版权。

  哪里有尊敬,哪里就有鄙视。看到最近美剧中经常有拿英国人口音来开涮的情节,我更相信传说中的“鄙视链”所言非虚:据说,看英剧的看不起看美剧的;看美剧的看不起看日韩剧的;看日韩剧的看不起看港台剧的;看港台剧的看不起看国产剧的;看国产剧的,还能看不起看泰剧、印度剧、菲律宾剧的……有网民直言不讳:“看惯了英剧,再面对某些同学张牙舞爪地向我描绘某部美剧多么神奇的时候,我只想不屑地扔给他们一句:‘没文化!’”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