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影视艺术被发明以来,各种理论书籍多矣,我也都曾有涉猎,但论立意之高远、目光之透彻,这三位美国老师可谓木秀于林。
第一位是悉德·菲尔德。
我刚到中央戏剧学院上学的时候,还是一位文学青年,那时我的理想是写小说,对电影剧本一窍不通,也不感兴趣。有一次在课堂上,教电影剧本写作的老师司徒志岚给我们放了一部伊朗电影,《小鞋子》。我被电影艺术给震撼了,从此开始注意关于电影剧本写作方面的事情。也正是那时候,我在中戏图书馆的《电影世界》杂志上读到了悉德·菲尔德《电影剧本创作基础》的书稿连载。悉德·菲尔德对电影剧本的论述简洁流畅,我将连载一字不落地抄到了我的笔记本上。然后打电话给出版社,问什么时候书能出来,在书出来的第一时间,我去北京电影学院的书店买了回来。
悉德·菲尔德有两点给我留下深刻印象。首先是三幕剧结构理论,即建置、对抗、结局。虽然这是亚里士多德开始、发展、结局三段式理论的变体,但悉德·菲尔德对此理论有继承和延伸。其次是悉德·菲尔德创造了“情节点”的概念。情节点是戏剧的钩子,将事件钩住并不断转向。情节点是故事理论中非常重要的贡献。当前中国影视作品的一大弊病就是平铺直叙,一览无余,情节点严重缺失。
第二位老师是罗伯特·麦基。
实际上,几乎是在我阅读和研究悉德·菲尔德的剧作理论的同时,中戏的一位专业课老师就在课堂上推荐了罗伯特·麦基的《故事》。但我当时专心于《电影剧本创作基础》,没有听进去。一直到毕业两三年之后,偶尔翻《故事》,才惊觉差点错过了大师之作。我后来比较这两位老师的不同,悉德·菲尔德像是给电影做减法,将电影的骨骼呈现给读者;罗伯特·麦基是做加法,思想加上感情,再加上结构,等等,构成波澜壮阔的故事世界。我喜欢悉德·菲尔德老师的简洁,也惊叹罗伯特·麦基老师的繁复。两位老师的这两本书,都一直立在我的案头。
第三位是理查德·沃尔特。
2008年5月份,我报名参加了吴天明导演组织剧本的中美编剧研修班,在这个研修班上,我迎来了我的第三位美国老师理查德·沃尔特。实际上,我听说原来吴天明导演想请的是罗伯特·麦基,但种种原因未能成功。我带着稍稍遗憾的心情听理查德·沃尔特老师讲课,却令我眼前一亮,心中也是一亮。理查德·沃尔特老师的理论具有强烈的独创性,他认为最具商业性的电影一定是“个人化”的电影,而并非大众化,他认为一部标准电影的长度最好是100分钟,他认为一部电影最好有一把“时间锁”,时间锁可以使电影保持节奏。理查德·沃尔特老师的剧作理论专著《剧本》后来也在中国出版了,这本书也立到了我的案头。
2011年,罗伯特·麦基终于来了中国,开讲他的“故事结构”课程。我报名参加,现场聆听了他的理论。课间的时候,很多同学拿着《故事》找他签名,我也找他签了,我发现他给所有人签名都会写同样的一句话:写真相。这是罗伯特·麦基戏剧理论的核心目的。
我的三位美国老师惟一没有见过的是悉德·菲尔德,但在2013年秋天,听说他也要来中国讲课,我也想报名参加,但是很快听说他因为身体原因放弃了中国之行,又过了一段时间,听说他去世了。甚以为憾。只能在书中学习他的透彻与简洁了。自影视艺术被发明以来,各种理论书籍多矣,我也都曾有涉猎,但论立意之高远、目光之透彻,这三位美国老师可谓木秀于林。这三位老师的共同点在于,他们都是以亚里士多德的戏剧理论为基石,构建自己的美学大厦。悉德·菲尔德老师的三幕剧作结构直接继承自亚里士多德的三段式结构,理查德·沃尔特老师在课堂上不断说“我们谈剧作必须不断回到亚里士多德的戏剧理论中去”,而在罗伯特·麦基老师的《故事》一书里,他不断地提到并引用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的理论。
当下,中国的影视环境表面看上去大潮翻涌,电影票房高涨,电视剧演员片酬高涨,但优秀作品却踪影不见。人们把目光聚焦在大数据、收视率、演员、营销等市场元素上,而独独忽略了影视艺术的核心是“故事”。
我想,我们需要认真向这三位老师学习。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