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空间遥感技术助力智慧城市建设
- 来源:中国信息界•智慧城市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童庆禧,遥感技术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08-29 14:44
——专访中国著名遥感技术与应用专家童庆禧院士
目前,空间遥感技术应用的领域范围越来越广,在城市信息化建设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针对空间遥感技术在我国的发展现状水平、在智慧城市中的应用前景、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对相关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以及空间遥感技术在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实践情况等一系列问题,本刊记者特别采访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数字中国研究院院长、遥感技术与应用专家童庆禧教授。童庆禧教授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空间信息科学与技术系)所长,我国遥感技术应用领域的最早开拓者之一。谈起遥感技术的发展历程,童院士娓娓道来,如数家珍。
遥感技术的兴起
记者:您多次参与和主持国家科技攻关和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有关遥感技术和应用发展方面的重要项目。请您对中外遥感技术的发展历程做个简单的介绍,并且谈谈我国遥感技术目前在国际范围内处于什么样的水平?
童庆禧:遥感是指非接触的,远距离的探测技术。最初的目的是为了城市制图。随着1903年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以及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国在军事侦察与反侦察方面的大规模应用,红外、雷达等探测技术相继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自1957年前苏联发射了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58年美国将“探险者一号”卫星送上太空,人类开始了从太空对地球进行观测的探索历程。尤其是1972年美国第一颗地球资源卫星成功发射,获取大量地球表面的卫星图像后,“遥感”一词应运而生,遥感技术开始在全世界得到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其后,美英德日等发达国家凭借其强大的工业基础,确立了在遥感技术领域的领先优势。
新中国建国初期,我国主要依靠飞机作为技术手段进行测量工作。虽然1970年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但受限于薄弱的工业基础,遥感技术在我国发展缓慢。直到1999年我国第一颗遥感卫星成功发射上天,我们在遥感领域的发展开始步入了快车道。如今,太空轨道观测已经成为全球很多国家所采用的常规手段。数据显示,欧美国家所发射的6000多颗卫星中有2000多颗属于遥感卫星,我国发射的100多卫星中也有一半是遥感卫星。
到本世纪初,中国已经形成了气象卫星、海洋卫星、资源卫星、环境卫星等几大系列,在农业、林业、地质、海洋、气象、水文、军事、环保等各个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智慧城市为遥感应用带来新机遇
记者:请您谈谈智慧城市建设对遥感技术的发展应用会带来哪些新的机遇?
童庆禧:一般来讲,遥感技术的应用可以分为三大体系。第一类是国家公益性质的,遥感卫星由国家出资并运营,主要应用于气象、环境等方面的监测、科学试验、国土资源普查、农作物估产及防灾减灾等领域,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第二类是商业性质的,因为遥感成像的分辨率越来越高,其商业价值也越来越大。例如,我们已经在2005年成功发射了全国第一个由企业负责运营的卫星——“北京一号”小卫星,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及地形图更新、农作物种植面积遥感监测和估产、森林类型识别与评价、水资源遥感应用、洪涝灾害监测与评估、城市规划、长城考古、地质找矿监测等应用领域取得成功的应用示范成果。
第三类是军事用途的,总是代表着国家的最高水平,保障着国家的安全。
目前,国家出资并运营的遥感卫星在我国处于主体地位。但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兴起,将会为商业性质的遥感技术创造空前的发展机遇。
过去若干年来,我们在数字城市的建设过程中重视光纤、计算机等方面投入,对遥感技术的应用重视不足。如今我国的城市发展日新月异,测绘工作仅仅依靠人力在地面进行的方式已经远远无法胜任。与大卫星相比,小卫星具有先进、快速、低廉、可靠的特点,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在国外,商业性的遥感卫星市场已经非常发达,应用领域十分广泛。我们国家也在朝着市场商业化的道路大步发展。另外,智慧城市建设最重要的是要了解城市空间的整体信息和动态变化情况。
城市空间的整体信息对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起着重要的作用,能够让政府的管理人员更科学地管理城市;而我们有时候经常抱怨车载GPS不准确等是由于地面的建设情况变化太快,数据没有得到实时更新,又如城市中井盖丢失后没有及时发现补充,造成了行人的伤亡;某些地方有人违规倾倒垃圾,最后成为一个大的垃圾场无法被监管部门发现等现象,遥感技术正是解决这些问题最好的技术手段。
遥感技术催生信息服务产业
记者:遥感技术商业化后,其数据中蕴含着大量的信息需要专业人士进行分析解读才能得到真正的应用,所以,遥感技术的兴起也应该能够为一大批的行业服务创造商机。
童庆禧:是的。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遥感数据并非谁花钱买回来就看得懂,用得好。所以,遥感信息服务产业应运而生。原来,把遥感数据做成照片,要哪部分就买哪部分。现在,很多地方政府已经不再是购买遥感数据,而是直接向专业咨询服务公司要房地产、公路、水务等相关的遥感信息分析结果,以便用来有效地指导土地规划政策的制定。
应该说,随着遥感技术商业化领域的逐步扩大,不仅能够更加有效地促进各地经济的发展,还能够为成各行各业千上万的专业人士提供新的就业岗位。比如“北京一号”小卫星的运营公司原来只有几十号人,现在已经发展到三四百人。将来要发展的“北京二号”由三颗卫星组成,功能更加强大,商业化服务的能力会更加强大。
而在政府方面,通过更多地依靠购买市场上专业性的服务不仅可以更科学地进行政策的制定,还可以精简以前臃肿的机构,促进政府职能的变革。
机制创新促进技术应用
记者:的确,应用比技术本身对社会具有更大的价值。请您谈谈遥感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得到成功应用具体还存在哪些挑战?
童庆禧:我们国家存在着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研究实验成果无法转化为市场应用,这是我们与发达国家相比最大的不足。我们在科研方面投入很多,成果也很多,大多数在开完鉴定会以后都束之高阁,中间缺乏转化机制。
现在,很多国内的科研院所纷纷成立了公司,我认为最重要的职能就是要抓住成果转化,让技术为市场创造更多的效益。但是这方面可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结症在于我们一直强调自主技术创,但是对体制和机制的创新重视不足。没有好的体制,技术更新非常迅速,好的技术很快就会过时。而我们的企业在实际应用中所需要的技术无法顺畅地从国内研究机构中获得,就到国际上去购买,因为国际上科研成果转化的机制非常成熟。在美国,即使是军方的技术,几年后也一定要传化为民用商业应用,从而能够有效的避免国家经费的浪费。
传播理念,培养人才,让遥感技术接地气
记者:北京大学数字中国研究院深入参与了北京、山东、贵州等地的智慧城市的建设工作,请您介绍一下该研究院主要承担了哪些具体工作,在推动建设方面又发挥了怎样重要的作用?
童庆禧:北京大学数字中国研究院希望把数字中国、智慧中国的理念推广到各地,并且帮助各地通过遥感技术进行更好的规划和决策。我们希望把多年积累的技术优势,与各地的实际情况有效地进行结合,为他们做出顶层设计,再通过招投标的方式,通过商业企业进行实施运营,并且帮助培养当地的技术人才,最终通过智慧城市建设促进新型城镇化的科学发展。
记者:从遥感技术的发展,到商业化的趋势、对信息服务产业的带动、机制的创新、人才的培养,您都谈出了很多精彩的观点,谢谢您接受我刊的专访。
文/本刊记者李卫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