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步前进中的呼和浩特
- 来源:中国信息界•智慧城市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呼和浩特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08-29 14:48
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蒙古语意为“青色的城市”,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如今,依靠丰富的能源储备和充足的电力供应,呼和浩特正通过打造国家级云计算产业基地,带动人才聚集,促进产业升级,大步迈向建设智慧城市的转型发展之路。
呼和浩特是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和全区政治、经济、文化、科教、金融中心。全市总面积1.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01万人,现辖4区、4县、1旗和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市四区包括新城区、回民区、玉泉区和赛罕区;四个县包括托克托县、和林县、清水河县和武川县;唯一一个旗是土左旗。全市居住着蒙、汉、回、满、达斡尔、鄂温克等41个民族。
呼和浩特有着悠久的建城历史。战国时期建云中郡,为秦始皇设立的36郡之一,北魏时建盛乐城,辽金元时期建丰州城,明后期阿勒坦汗建呼和浩特(明廷赐名归化城),清代建绥远城,民国至解放前属绥远省,1949年和平解放,1954年蒙绥合并,恢复原蒙古名呼和浩特,意为“青色的城”。境内有旧石器时代的“大窑文化”遗址,战国时期的赵长城,见证“胡汉和亲”历史的昭君墓,辽代的万部华严经塔,还有大召、席力图召、乌素图召、五塔寺等宗教寺庙。
呼和浩特位于东经110°46'-112°10',北纬40°51'-41°8',地处内蒙古高原中部,境内主要分为两大地貌,北部大青山和东南部蛮汉山为山地地形,南部和西部为土默川平原地形,市区海拔高度为1050米,日照年均1600小时,年降雨量350—500毫米,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境内物产资源主要有煤、石墨、膨润土、高岭土、石灰石和金、铜、铁等上百种,现已探明矿产地170余处,其中武川境内黄金储量居内蒙古自治区前列,清水河境内陶土储量较大,品位居全国之冠。
呼和浩特是自治区呼包鄂“金三角”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华北和西北的交通枢纽,至北京的直线距离不到500公里,可直接受环渤海经济圈辐射。同时,也是我国内陆连接俄蒙乃至欧洲的重要节点,京藏高速、国道110线、京包铁路横穿而过,开通了呼和浩特至法兰克福国际货运专列,区位交通优势比较明显。集中了自治区、呼市两级政府机关,聚集了众多中区直企事业单位和区域总部,区内大部分高校和科研院所汇集在我市,全市各类金融机构达71家,草原文化、蒙元文化等多元文化交汇融合,人才、技术、管理等要素优势明显,为首府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坚持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提出了打造一流首府城市和一流首府经济,建设活力首府、美丽首府、和谐首府,在全区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两个一流、三个建设、两个率先”思路目标。紧紧围绕“稳中求进”总基调,以投资拉动项目拉动为总抓手,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进展。
(一)地区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
201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710亿元,同比增长10%;地方财政总收入完成360亿元,增长13.8%;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04亿元,增长15.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142.4亿元,增长1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35629元,增长9.1%;农民人均纯收入完成12736元,增长12.1%。今年一季度,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498.37亿元,同比增长7.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3%;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2.4亿元,同比增长31.6%;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61.76亿元,同比增长2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91亿元,同比增长9.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0098元,同比增长8.2%;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完成5176元,同比增长14.1%。在已获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森林城市”、“中国乳都”等荣誉称号的基础上,近期又获得“全国十大幸福城市”、“第二批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第二批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工程创建城市”、“全国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排行榜首”、“国家一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2013—2014年度中国最适合投资数据中心城市奖”等多项殊荣。
(二)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三大产业比例演进为5:32:63,在全区率先形成服务业占主导的经济结构。
工业方面,培育发展了绿色食品、电力能源、光伏材料等几个特色产业。伊利、蒙牛销售收入超过1000亿元,占全国乳制品行业总销售收入的一半;电力装机容量近期可突破1000万千瓦;液晶电视生产能力达到600万台;水泥生产能力达到1000万吨;单晶硅加多晶硅产能近期可达3万吨以上;生物发酵容量达到5万立方米。成功引进了庆华集团煤电油一体化、内蒙古矿业集团40亿立方米煤制气、杭州锦江集团煤电灰铝一体化等一批单个投资额达数百亿元的大项目,工业经济孕育重大突破。
服务业方面,总投资560亿元的三大云计算项目全部开工,百度、腾讯、京东商城、阿里巴巴等一批IT企业相继入驻。总部基地打造初见成效,现代物流、文化旅游、房地产业健康发展。2013年全市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4438亿元和4273亿元。旅游人数、旅游收入分别达到2175万人次、328亿元。
农业方面,全市耕地面积848万亩,有效灌溉面积293万亩,粮食总产量136.9万吨;牲畜存栏341.6万头(只)。去年以来,全市重点抓了设施农业、规模化养殖、休闲观光农业、苜蓿草种植、新农村建设五项重点工作,奶牛规模化养殖比例达到75%以上,设施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1.8万亩,苜蓿草种植面积达到24.95万亩。
(三)城市建设及城乡一体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建成区面积达230平方公里,市区常住人口达220万人。森林覆盖率达3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6.4平方米。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分别达到98%、96%。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47天。建成了铁路东客站等一批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功能性设施,集中打造了成吉思汗大街、新华大街等精品街区,形成了大召、昭君博物院、将军衙署、公主府等一批历史文化旅游景点。
(四)社会事业和民生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
全市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和高中阶段蒙古语(朝鲜语)授课学生全部纳入“两免”政策范围。每个旗县新建医院建筑面积全部达到1.6万平方米以上。完善三级公共服务体系,实现行政审批事项100%集中受理和审批过程100%电子监控。城市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550元;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3500元;五保集中和分散供养标准每人年均分别提高到7500元和4800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农民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到75%以上。统筹发展与稳定两件大事,始终保持首府社会和谐稳定大好局面。
今后发展思路和目标任务
今后一个时期,呼和浩特市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快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到2020年,努力打造“两个一流”,加快推进“三个建设”,全面实现“两个率先”:即打造一流首府城市和经济,建设活力首府、美丽首府、和谐首府,在全区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14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
在具体工作中抓以下几方面:
一是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发展,重点打造食品医药、清洁能源、光伏、现代化工等具有一定规模和比较优势的产业集群,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发展潜力的高新技术企业,承接一批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发达地区产业转移项目,淘汰一批产能过剩、环境污染严重、缺乏竞争优势的企业和项目。
二是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发展,在抓好设施农业、规模化养殖、优质牧草种植、新农村建设等工作的基础上,为农业注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着力在创新经营主体、大规模流转土地、提高农业科技含量、鼓励工商资本下乡、发展都市农业等方面做文章。
三是加快推进服务业转型发展,在巩固提升传统服务业的同时,培育发展新型服务业态,大力发展云计算、总部经济、大型商业综合体、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文化旅游等产业,提升高端服务业发展水平。
四是加快推进城市转型发展,按照“大呼和浩特”理念推进城市建设发展,总体上要“改造提升中心城区、规划建设东部新区、打造北部生态观光带、建设南部现代产业园”。以迎接自治区成立70周年大庆为契机,加快实施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大型基础设施类项目建设,用三年左右时间,完成中心城区老旧管网改造、老旧小区改造、城中村改造、快速路建设、“大公交”、分质供水、“气化呼和浩特”、出城口改造、大青山南坡综合治理等九大工程,完成机场迁建和地铁一二号线,加快城市精细化数字化管理和城乡一体化建设。
五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抓好创业就业工作,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着力解决好困难群众住房问题,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