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慧城市与智慧政府研究现状与展望--基于CNKI的文献计量分析
- 来源:中国信息界•智慧城市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智慧城市,智慧政府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09-01 08:55
“近年来,中国智慧城市与智慧政府研究受到广泛重视。为了解中国智慧城市与智慧政府研究的整体情况,本文以智慧城市与智慧政府学术论文为研究对象,对所有年度公开发表在CNKI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的学术论文进行文献计量研究。通过对智慧城市与智慧政府的相关研究数据进行分析,揭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薄弱点,提出智慧城市与智慧政府的研究发展方向、研究方法,展望该领域跨学科研究方面的进展。”
引言
自2010年以来,随着新兴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智慧政府为核心的智慧城市建设受到广泛重视。“智慧城市”的概念源自IBM公司2008年提出的“智慧地球(smart planet)”理念,其核心是“感知化”、“互联化”和“智能化”,该理念一经提出即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随着现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凸显,“智慧城市(smart city)”作为城市治理领域的一种新路径,被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所接受,并开始逐步推进“智慧城市”的建设战略。智慧城市的核心内涵是将城市运行的各类数据整合在一起,并进行快速、有效的分析,从而提升政府的管理能力,更好地来为用户服务。
从概念的来源来看,智慧政府与智慧城市一样,具有舶来词中国化的特征。在英文语境下,并没有一个与其意义完全一致的学术概念,与之相近的实践概念包括:Smart government,Intelligent government,Ubiquitous government以及government3.0等。尽管这些概念的表述形式有所不同,但其内涵和外延却极为相近。从某种程度上讲,智慧政府综合体现了“以用户为中心”(Citizen-centric)、“惠及所有人”(ForAll)、“泛在”(Ubiquitous)、“无缝”(Seamless)的基本原则,以及“透明政府”(Transparent-Government)、“回应的政府”(Responsive Government)、“变革的政府”(Transformational Government)和“一体化的政府”(Integrated Government)的建设目标,是一种先进的、成熟的公共服务范式。因此,智慧城市是通过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整合信息资源、统筹业务应用系统,加强信息化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新模式,智慧政府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枢纽性作用。
然而,同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各地区各部门普遍存在信息化建设发展不均衡,政府信息化项目投入高、效益低的局面,这使得许多地方的“智慧城市”建设基础相当薄弱。另外,在智慧政府建设中各种庞大的数据难以实现共享,信息孤岛的存在往往会导致建设成效大打折扣。因此,智慧城市与智慧政府相关研究随着新兴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成为一项全面的、持续的、动态的、内涵不断发展变化的研究工作。从整体上来看,智慧城市与智慧政府一个比较新兴的研究领域,虽然许多领域的专家学者参与到智慧城市与智慧政府的研究工作中来,但是仍然缺乏该领域研究动态相关的文献计量与研究综述分析。
文献计量与研究现状
(一)文献计量
本研究文献计量数据采集方法是选择CNKI中国知网全部学术期刊(包括SCI来源期刊、EI来源期刊、北大核心期刊、CSSCI期刊)出版库作为数据源,为便于各年份的比较,时间界定为截止2013年12月31日之前的所有时间范围,匹配模式为“精确”进行检索。其中,以篇名为“智慧城市”或“智慧政府”,检索到文献1385篇,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二)研究现状
年度文章数量分析。从2005年开始,智慧城市与智慧政府的相关研究开始有文章发表,但是真正成为研究热点是从2009年以后,并且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态势。2013年的文章发表数量体现出大幅度超过前两年的趋势,已经突破八百篇的数量,实现连续两年翻倍。总体来说,我国智慧城市与智慧政府的相关研究已经发展起来,充分说明智慧城市与智慧政府研究受到了我国学者的重视,并且由于新兴信息技术的不断推动,智慧城市与智慧政府的相关研究将呈现大幅度的增长态势。
涉及主要学科分析。从文章归属排名比较靠前的学科来看,关于智慧城市与智慧政府的研究主要涉及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信息经济与邮政经济、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工业经济、建筑科学与工程、电信技术、自然地理学和测绘学、行政学及国家行政管理等。由此可以看出,虽然智慧城市与智慧政府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综合的研究方向,目前从经济管理类学科视角开展的研究工作占主导地位。
项目资助来源分析。从文章项目资助来源来看,智慧城市与智慧政府研究受到的资助主要包括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863计划、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973计划以及部分省市的地方科研基金资助。从资金资助角度可以看出,当前智慧城市与智慧政府研究获得的资助数量相对较少,但是近年来受到较高程度的重视,增长速度较快。
主要作者分析。从文章的主要作者来看,智慧城市与智慧政府研究领域发文最多的作者文章数量也仅为十篇,绝大多数的作者仅有两三篇相关的研究文章发表,这表明我国智慧城市与智慧政府的研究工作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尚未形成一批较有影响力、持续开展研究的重要作者队伍。当然,这里也要注意到作者分析仅从文章数量进行统计,一些来自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信息协会的重要作者,虽然其发文数量不多,但是对该研究领域却能够产生较大的导向性作用。
主要研究机构分析。从研究机构分布来看,智慧城市与智慧政府相关研究的发文数量较多的单位主要包括同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大学、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浙江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武汉大学、工业和信息化部、华中科技大学、复旦大学等。由此可以看出,智慧城市与智慧政府研究单位主要集中在重点高等院校。此外,存在一些重要的政府主管部门及智库类研究机构,也为智慧城市与智慧政府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文章关键词分析。通过对智慧城市与智慧政府为篇名的文章关键词进行统计,主要关键词共同出现的文章篇数为智慧城市、物联网、云计算、数字城市、电子政务、信息化、公共服务、城市信息化、城市管理、信息社会、智能化、可持续发展、信息技术、顶层设计、物联网技术、城市治理等。因此,智慧城市与智慧政府的研究主要是依靠新兴信息技术,通过智能化的手段为用户提供公共服务,解决城市政府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促进相关产业发展和经济社会的进步。
主要研究成果综述
自2009年以来,智慧城市与智慧政府相关的研究和实践在国内外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智慧城市与智慧政府被认为是数字政府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电子政务建设的新境界和长远目标,学术界对智慧城市与智慧政府工作密切关注。通过上述对中国知网文献计量分析可以发现,与智慧城市与智慧政府相关的重点研究文献主要从基础概念理论、发展特征趋势、实践案例分析、信息技术应用、运维绩效评价、行政体制影响等视角展开,相关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类是对智慧城市与智慧政府基础概念理论的研究。郑磊(2012)、汪玉凯(2013)、于施洋(2013)、张少彤(2013)等对智慧城市与智慧政府的定义和内容进行梳理界定,并将其与数字政府、智能政府、泛在政府等相关概念、特征等作了比较分析,从政府业务协同、政府数据开放、政府服务智能等方面对智慧城市与智慧政府行为模式进行诠释,提出智慧城市与智慧政府的SMART理论模型,建立智慧感知、智慧推送、智慧测评、智慧决策等分析框架,阐述了基于大数据的智慧城市与智慧政府的概念、特征及建设思路。
第二类是对智慧城市与智慧政府发展特征趋势的研究。金江军(2011)、吴建新(2011)、秦长江(2012)、赵玎、陈贵梧(2013)、张晶(2013)等认为随着新兴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将促使电子政府向“智慧城市与智慧政府”转变,探讨了电子政务到移动政务、再到智慧政务的不同发展阶段特征,以及政府公共服务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趋势,认为智慧城市与智慧政府是电子政务发展的新阶段,并且必然推动政府公共服务范式的转变与创新。
第三类围绕新兴信息技术应用的角度展开研究。李晓君(2011)、廖桂平(2012)、张锐昕(2012)、赵章界(2013)等基于信息技术发展的角度,认为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分析等新兴信息技术对智慧城市与智慧政府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通过提出新型的技术应用模式,能够有效地实现智慧城市与智慧政府公共服务的信息共享、跨部门协同等问题。于施洋、杨道玲(2013)从理念和方法的角度,全面分析了互联网飞速发展对政府建设带来的新挑战,认为基于大数据的智慧城市与智慧政府建设是政府信息化发展的新方向。
第四类主要是对国内外智慧城市与智慧政府的实践案例进行研究。王广斌(2013)、徐代鸿(2012)、王舒月(2012)分别对北美、欧洲、新加坡、韩国等智慧城市与智慧政府建设案例的远景目标、发展规划、关键策略、阶段成果及其主要内容等进行梳理与分析,对智慧城市与智慧政府面临的问题进行总结,提出把电子政府的服务性及智能性放在重要位置的建议。郑磊、袁文蔚(2012)从技术与人本两个视角对国内外不同城市的智慧城市战略规划文件做了内容分析,探讨了不同城市之间在智慧城市建设目标和内容上的异同。
第五类是对智慧城市绩效评价以及对政府管理体制的影响研究。王思雪、郑磊(2013)、闫培宁(2012)、王芳(2012)、寿志勤(2013)等通过对多个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综合比较研究,探讨其内容与特征,提出新的评估方法工具,制定详细的评估指标体系和说明,为未来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提出值得借鉴的经验和原则。此外,孟庆国(2012)、杨勇诚(2012)、徐晓林(2012)、辜胜阻(2013)等认为智慧城市与智慧政府作为平台的政府、服务的政府、开放的政府,将致力于以用户为中心,从生产范式向服务范式转变,通过政府、市场、社会的协同与互动来塑造政府公共服务的价值。
研究趋势及展望
现有研究从基本概念理论、技术应用实践、绩效评价影响等方面,为后续工作提供了较好的研究基础。然而,智慧城市与智慧政府建设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智慧城市与智慧政府管理也成为一个越来越复杂和重要的问题。随着智慧城市与智慧政府实践工作的迅速开展,进一步加强相关研究的必要性也日渐突出。由于智慧城市与智慧政府是非常新兴的概念,未来如下几个方面的研究有待实现进一步的突破:
智慧城市与智慧政府用户需求与公共服务供给一致性研究。现有研究成果虽涉及智慧政府建设的多方面内容,但却忽略了对各类用户对象群体和政府服务范式的关注,没有建立与用户需求与政府服务供给相对应的综合分析体系;未从用户体验的角度研究影响智慧政府建设成效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更未从服务范式的层面揭示与智慧政府公共服务相关的服务主体、服务对象等因素如何才能有效协同发挥作用。这导致长期以来电子政务的应用效果没有得到社会公众的广泛认可,智慧城市与智慧政府以人为本,以用户为中心的建设原则,需要对这一问题更加重视。
新兴信息技术在智慧城市与智慧政府创新应用方面的研究。新兴信息技术的快速进步及其在电子政务领域的广泛应用正深刻改变着各类社会主体以及政府的运作方式和创新模式。智慧政府建设将呈现出移动性(如泛在互联、移动政务)、社会性(如社交媒体、社会服务)、虚拟性(如虚拟体验、赛博空间)、个性化(如精准服务、推荐服务)、的新特征[4]。这些新特征是信息技术进步和政府信息化应用创新两者交错融合、螺旋式演化、发展到更高级实践阶段的必然结果,政府如何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如何充分利用这些新兴的服务形态,将会是今后一段时期重要的研究趋势。
智慧城市与智慧政府对保障国家信息安全与用户隐私方面的研究。在过去的数年中,新兴信息技术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不断渗透和推陈出新,新型应用模式持续拓展着人类创造和利用信息的范围和形式。然而,在新兴信息技术对现代社会渗透已经达到无孔不入程度的同时,政府作为现代社会运行中的重要参与主体,势必也将面临新兴信息技术带来的巨大而深远的冲击。用户的个人隐私信息不同程度泄漏事件的发生,也严重影响了用户使用体验,阻碍了相关服务的快速普及发展。因此,如何避免智慧城市与智慧政府建设对国家安全产生的不利影响,如何有效保护用户的个人信息不被侵害,将会受到各类研究学者更大程度的关注。
综上所述,虽然现有研究成果虽涉及多方面内容,但是从更为宏观的层面来看,发现和诠释智慧城市与智慧政府的运行规律,解决建设中最具基础性、开拓性的科学问题,构建完善的理论方法体系,对于相关研究领域的进步,以及推进我国政府信息化建设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不断完善智慧城市与智慧政府的公共服务和管理范式,是新兴信息技术变革提出的必然要求。在新兴技术的支持下,智慧城市与智慧政府相关研究不再是一项局部的、暂时的、静态的任务,而是随着新兴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成为一项全面的、持续的、动态的、内涵不断发展变化的研究工作。
文/ 张建光 尚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