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鳗应激性肠炎烂鳃综合症的防治
- 来源:水产前沿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日本鳗鲡,水产,肠炎烂鳃综合症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10-30 15:59
今年福建部分地区日本鳗鲡养殖形势不容乐观,主要是由于日本鳗鲡养殖普遍存在投饵率较低的现象。养殖户多采用地下水养殖,水质清瘦,水温偏低。加之山区早晚温差大、放养密度大、频繁用药、氨氮、亚盐长期超标,引发了日本鳗鲡应激性肠炎烂鳃综合症。
本文主要针对该现象提出以下几点看法,供大家交流探讨。
一、病情概况
发病初期主要表现为食欲下降,消化不良,部分病鳗离群独游、挂台或逆游,游动乏力,行动呆滞;随着病情发展,可见少量的病鳗弯身上浮,竖游于水面,疑似鱼鳔功能失常,用手碰触之后却能迅速逃脱,沉入水中,过会儿又浮于池角水面。部分病鳗在池边角落静水处(或增氧机背后)侧卧聚集。池中排污时可见大量白色粘液便(俗称“拉白痢”或“拉白屎”),此时可见少许病鳗死亡。
病情严重时,病鳗鳃盖水肿充血,呈烂鳃症状,头部下颚及胸鳍、臀鳍充血,腹部皮肤发红,轻压腹部会有恶臭的脓汁从肛门流出,外观病鳗腹部膨胀。解剖可见消化道粘膜脱落,肠壁局部或全部充血发红,肠道无食物,肝脏、胆囊、肾脏微肿,鳔胀气,此时病鳗死亡大量增加。取病鳗皮肤、鳃丝及肾脏作水封片镜检,无寄生虫感染。
二、防治措施
1、预防
幼鳗及成鳗最好采用肥水养殖,无需遮阳,井水(或地下水)需先引入蓄水池经阳光曝晒或曝气增氧后再使用;每天排污要彻底,调控好水质;放养密度要合理;投喂优质新鲜饵料,气候突变时要及时调控投喂量;使用优质鱼油,并根据鳗鱼的规格、水温等酬情添加;定期内服保健药物;科学用药,谨慎操作,避免鳗鱼应激,引起黏液增生。
2、治疗
(1)先依据病情停食1-2天,大量换水后使用解毒调水宝(有效成分为胡敏酸钠和降解剂等)3mg/L+亚克净(有效成分为脱氮素和反硝化细菌)3mg/L或解毒免疫应激灵(有效成分为多维、免疫多糖、解毒活性因子等)2mg/L调节池水。
(2)病情较轻时,用含氯消毒剂全池泼洒,隔天一次,连续3-4次;并拌饲生大蒜(用量为饲料投喂量的0.5-1.0%)加食盐(3-5g/kg饲料),连续投喂一周;或拌料内服黄连素(使用中药黄连熬汁也可),并适当添加保肝利胆、助消化利胃之药品(如利胃散、酵母片及保肝宁等),连续投喂一周。
(3)病情严重时,可先使用高锰酸钾0.8-1.5mg/L(依据水质及鳗鱼的适应情况选择适当的药浴浓度)处理8-12小时,然后换水,再用碘三阳(聚维酮碘)+痢菌净(有效成分为乙酰甲喹)连续处理2-3天;恢复少量摄食后,暂停添加鱼油,可内服三黄散5g、VC2g、盐酸土霉素(或氟苯尼考)2-3g投喂3-5天,然后将盐酸土霉素(或氟苯尼考)改喂利生素(主要成分为枯草芽孢杆菌和活化营养剂)3-5g,并适当添加保肝利胆、助消化利胃之药品(如肝泰乐、诱食开胃解毒剂、食母生或利胃散等)再连续投喂5-7天。
三、小结与讨论
日本鳗鲡在养殖条件与模式上与欧洲鳗鲡有所差别,而部分养殖者对其生长特性不尽了解,在养殖选址、池塘构造、配置条件、水质调控、投喂管理及病害防治等方面大多参照欧洲鳗鲡,导致水质清瘦不稳定或恶化、养殖水温偏低、放养密度过高、规格差异大、频繁用药等现象出现,引发日本鳗鲡应激性肠炎烂鳃综合症。该病与一般细菌性肠炎、烂鳃症状有所不同,水面较少浮便,病鳗常呈似慢性应激反应或轻微中毒现象。
治疗此病要先做好水质调节工作,解除相关应激源。内服药物要重视内脏功能的恢复与肠道有益菌的培养,以防复发。
文/福建天马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张蕉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