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小浪底水库畛河库区渔业开发利用的研究与回顾
- 来源:水产前沿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黄河小浪,渔业,水库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10-31 08:00
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以北40公里处的黄河干流上,是黄河中游最后一段峡谷的出口处。1991年9月,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前期工程开工,2001年12月31日全部竣工。2009年4月,全部工程通过竣工验收。水库最高运用水位275米,设计总库容126.5亿立方米。坝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积69.42万平方公里。水库呈东西带状,长约130公里,上段较窄,下段较宽,平均宽度2公里,属峡谷河道型水库。水库面积272.3平方公里。水库调水调沙库容10.5亿立方米,死库容75.5亿立方米,长期有效库容51亿立方米。工程以防洪、减淤为主,兼顾供水、灌溉和发电,蓄清排浑,除害兴利,综合利用。小浪底水库并未提及渔业开发利用功能,但其综合利用的内容含义甚广。在水库蓄水初期,就渔业开发利用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并进行实践,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取得了一些经验,也有不少教训值得吸取。
一、水库蓄水初期渔业开发利用问题的提出
小浪底库区属南温带亚湿润气候区。光、热、水、气等条件较好。蓄水初期形成肥沃水层,给渔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由于小浪底水库地跨山西、河南二省,库区又分属多个市、县,管理难度大,投资难以解决。在总体开发利用上,提出了增殖保护自然经济鱼类,移植银鱼,开展网箱养鱼,局部水域发展集约化渔业,休闲垂钓及观赏渔业等内容。通过十多年的实践证明是有效的,但也出现了一些问
题,从中吸取了经验和教训。
二、渔业开发情况回顾
1、增殖保护自然经济鱼类
水库蓄水后为黄河自然经济鱼类资源的增殖提供了良好条件,主要是鲤、鲫、鲶以及红鮊属的蒙古红鮊、翘嘴红鮊、雅罗鱼亚科的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Richardson)等。规定了禁渔区、禁渔期,通过禁鱼保护产卵亲鱼和幼鱼,保护自然经济鱼类。在库湾浅水区设置鱼巢,为产卵亲鱼提供产卵附着物,使赤眼鳟、鲤、鲫、团头鲂等鱼类资源有了较为明显的增加。初步达到了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的。
2、移植银鱼
由于跨界水域体制等方面的原因,小浪底水库不可能大规模放养鲢、鳙鱼种,要充分利用水库蓄水初期的有利时机,移植引进银鱼并可在短时期内形成渔业产量,无疑是最有效的措施。2000年河南省水产局引进长江水产有限公司进行投资,长江公司分别于2001-2003年在水库中投放大、小银鱼受精卵13.0亿粒(其中大银鱼卵12.0亿粒、小银鱼卵1.0亿粒)。一部分孵化成苗投放水库,2005年形成暴发性产量。资源总量达1500吨。由于管理体制问题,投资者没有收益。
其后在银鱼移植增殖上再未进行投入,至2010前后,产量大幅度下降。2010-2013年河南省水产局、洛阳市农业局筹措部份资金,从长江公司引进太湖、黑龙江、吉林等地水库银鱼受精卵4亿粒,投放库区,2012年水库银鱼产量出现了恢复性增长。预计2014年银鱼产量当在500吨上下。这也说明了大型水库改善银鱼种质资源防止种质退化是必要的。
3、水库网箱养鱼
水库蓄水后,沿库及外来群众在水库设置网箱,投放鲢、鳙鱼种。经过2-3个生长周期,个体一般都在1.5-2.5公斤,网箱养鱼发展速度快,经济效益显著。这一时期水库蓄水平稳上升,网箱随处设置,连主河道上都布设了网箱,虽有规划,但难以实施,基本上处于失控。后经政府出台有关文件,进行整治,虽有所好转,但仍然比较混乱。
2002-2004年小浪底水库进行了调水调沙科学试验,即在现代化技术条件下,利用工程设施和调度手段,通过水流的冲击,将水库的泥沙和河床的淤沙适时送入大海,从而减少库区和河床的淤积,增大主槽的行洪能力。试验期间水库水位在短时间内大幅下降,布设在浅水区的网箱来不及向深水区移动,深水区网箱受水流及泥沙影响,使网箱搁浅在陆地,或被冲毁,造成很大损失。2005年调水调沙正式进入生产运行,其间最大下泄流量近4000立方米/秒,日水位最大降幅达3米,这给网箱养鱼带来极大困难。不少网箱养鱼户损失很大,甚至全军覆没。目前仅在水库下游鹰嘴山以下少数深水库汊还保留少部分网箱,其余水域网箱处于自生自灭状态。
三、水域分割开发利用的提出及发展
由于小浪底水库地跨二省涉及十余个市、县,统一管理的难度非常大,就当前情况,水库渔业无法统一规划,统一经营。加上水库调度运用的特殊性,其调度原则是“以水定电”,即发电服从水调,兴利服从防洪。根据运行原则,每年的前汛期(7.11-9.10)库水位要降至汛限水位225米高程(2010-2013年最低水位降至210米),后汛期(9.11-10.23)汛限水位248米,汛后水库正常蓄水。翌年的4-6月库水位在255米高程上下运行,蓄水量60亿立方米。一般在6月下旬开始泄水,7月上旬水位降至汛限水位,期间要进行调水调沙,调水调沙结束后,水位开始回升。7-9月是鱼类最佳的生长时期,而此时正处于主汛期,水位相对较低。按水库常规方法放养鲢、鳙,一是生长速度受影响,二是调水调沙期间大量逃鱼、死鱼,三是管理上的难度。有鉴于此,小浪底水库的渔业开发利用不能按常规办法进行。经过对库区多次考察,发现有些入库河流形成较大面积的水域,参考水库的调度运用原则,有进行分割开发利用进行集约化经营的条件,如大峪河、石井河、畛河、两洋河、东洋河。由于调水调沙水流的倒灌,形成拦门沙坎,泥沙淤积不断增高,支流可保持一定的蓄水,具备分割开发利用的基本条件。要开发利用这些水域其困难程度也是非常之大。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选择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畛河水域作为试点。畛河是小浪底水库的重要支流之一,有着较大的滩蓄库容。出口处鹰嘴山以内水面较窄,有着发展网拦分割利用的条件。拦网区内高水位时水域面积25平方公里以上,水位在225米时,面积约15平方公里,水位在210米时,面积5平方公里。具备保鱼水位的最低要求。经多次与洛阳市新安县农业局沟通,希望能把畛河水域以分割方式进行渔业开发利用。县农业局得到新安县委、县政府的支持,召开了畛河水域渔业开发利用专家论证会。与会专家就畛河水域开发利用的有利不利条件进行了分析,并对可能出现的风险问题进行了说明。农业局表示愿意以招商引资方式,让投资方取得水面使用权,组建专门公司,进行渔业开发利用。2007年11月成立了河南畛河水产有限公司,并着手进行开发方案的制订与实施。经过近几年的实施与不断探索、改进,已经达到比较稳定的水平,预计今后五年之内可以收回全部投资,进入稳步发展阶段。
1、拦网的设计安装与改进
根据水下地形测量,确定了拦网位置(鹰嘴山内口)。按水位270米高程设计主拦网,拦网断面最大跨度1500米,水深75米,断面流速以0.4米/秒,网具长度1600米,深度80米。主拦网网目8厘米。在右岸设有100米宽的电动升降过船装置。最初拦网采取整体安装,底纲以锚链作沉子,上纲分别以锚固定。安装后发现锚固定有网位移动现象,其原因是黄河的泥沙松软,固着力不够,拦网受风力影响出现水平移动。随后采用抛石法固定网位,网位移动问题得以解决。2008年2月份完成了拦网安装。
2、鱼种投放
拦网安装完成后,3月份即进行鱼种投放,共投放尾重150克左右的鱼种250吨。鲢、鳙鱼比例按水库常规进行投放。考虑到调水调沙时水位低,水域面积缩小,投放数量适当减少。每年根据鲢、鳙生长以及调水调沙逃鱼、死鱼情况,适时调整投放量,一般在300-500吨之间,并增放其它经济鱼类如草鱼、青鱼、团头鲂等。
3、调水调沙期间的渔业应对措施
小浪底水库进行调水调沙已是常态运行,其间水位大幅度下降。调水调沙对拦网的影响很大。2008年调水调沙期间,水流倒灌泥沙淤积,造成左岸的拦网下沉,2009至2012年连续几年出现拦网损坏,生产受到很大损失。面对这种情况,是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还是放弃,这对公司来说是艰难的决择。在省、市、县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公司提出了积极应对,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采取相应措施,保证拦网安全有效。先后采取分层布设拦网,在拦网中层加大浮力,安装了浮筒,保证了拦网不致下沉。根据黄河底质泥沙厚的特点,下纲采用抛石固定,增加抛石密度,调水调沙期间在流速大且多变的情况下,拦网承受了局部0.8-1.5米/秒流速的冲击,未遭损毁,实现了安全有效的目标;在拦网的上游布设一道60米深的无沉子拦网,可以随水位变动自行升降,起到了首先拦鱼作用,同时也可以拦截上游的漂浮而来的污物,保证了主拦网的安全;在水位变动较大的情况下,及时将主副拦网网衣进行收放,保证网位的正常。通过几年的不断改进、提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拦网安装工艺和管理技术,加之拦门沙坎的淤积增高,使拦网能够保持良好的状态,鱼类逃逸的机率大大降低。
4、捕捞时间与捕捞方式
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期间正是鱼类生长的旺季,水位大幅度地降低、水域面积缩小,无疑对鱼类的生长造成很大影响。如果按常规的捕捞方式、捕捞方法对生产将会造成损失。为此,在每年的4月中旬开始捕捞鲢、鳙鱼。主要渔具、渔法是定置网具深水网箔。网目在14-16厘米,捕捞个体控制在在1.5公斤以上。这段时间因水库汛前降低水位,通过发电进行一定流量的泄水,形成微流,有利于鱼类进入网箔,提高了捕捞效率。这样在低水位时鱼类密度不致过大,避免鱼类因缺氧造成死亡,也有利于缓解饵料压力。9月份以后水位逐渐回升,至翌年6月中下旬,鱼类尚有一定的生长时间,经过3个生长期,基本上达到捕捞规格。这种捕捞方式与捕捞时间对畛河水域来说是适合而有效的。
四、水域分割利用有利于发展生态渔业
小浪底水库畛河水域利用是一种拦鱼不拦水的分割渔业利用方式。拦网区域内水位与大库水位同时消涨,而区内的水生生物的组成与大库又有较大的差别,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而这个系统为发展生态渔业提供了优于大库的条件,对于发展沿黄绿色渔业带,建设鱼类优质蛋白库有着积极意义。按照发展生态渔业的要求,依据生态学原理,进行绿色渔业开发,保护水生态环境,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在各级政府和业务部门的支持下,都逐一克服,在管理和生产上基本实现了预期目标。
1、自然经济鱼类种群不断增长
小浪底水库是黄河诸多水利枢纽建筑的最后一个梯级,由于水工建筑物的阻隔,鱼类种类和数量都较少。著名的野生黄河鲤鱼在库区很难见到较大的个体。在拦网区域内,实施了人工增殖措施,每年春季以废旧网片布设鱼巢,为产粘性卵的鲤、鲫、团头鲂、赤眼鳟等鱼类提供产卵附着物,使这些鱼类的种群数量明显增加,个体增大。超过2公斤的野生黄河鲤鱼,终于可以少量上市。而鲫鱼的数量更是明显增加。尽管在拦网区域内实行钓鱼收费,而钓鱼爱好者乐于前往,每次总有十到几十斤的收获。在拦网区内,团头鲂已形成不同龄组的种群。人工移植的鲴亚科的黄尾鲴Xenocypris davidi Bleeker也将逐步形成较大种群。由于自然经鱼类的增加,拦网区域的生物多样性有所增多,资源量明显高于大库。
2、生态位的充份利用
所谓生态位,就是生物物种在生态系统中功能和地位的总称。它是生物和环境长期相互作用而逐渐分化产生的。在水域分割开发利用的初期,在资源配置上就注意了生态位的充份利用问题,鲢、鳙为中上层主体鱼类,草鱼可以摄食消落区的水草,鲤、鲫等底层鱼类占据水下层。这就基本上利用了水体中水生植物、浮游生物。然而,鲢、鳙的正常活动水层多限于15米以上的水层,为了充份利用水体空间,在网拦区域实施了银鱼移植、增殖技术,先后投放了1.5亿受精卵。由于银鱼可以生活在数十米深的水层,甚至七、八十米的水层都有分布,这对于水体底层生态位的利用有着重要意义。2013年银鱼形成商品产量,2014年银鱼产量可望超过30吨。同时其生态效应逐渐显现。一年生的银鱼产卵后逐渐死亡,为底层的虾类提供了蛋白质含量较高的动物性饵料。虾又是大银鱼的饵料,形成了互利共生的物质循环,虾产量也有所增长,同时提高了水体的自净能力。
3、优质鱼类蛋白的提供与水体的自净系统的不断完善
拦网区内由于人工干预,投放了鲢、鳙鱼种,其单产水平应是大库区的10倍以上,向社会提供了优质鱼类蛋白。由于鲢、鳙的保水作用,物质和能量循环的完善,水体的自净能力得到提高,拦网区内水质良好,达到地表水Ⅲ级标准。
4、顺应水势的捕捞方法实现节能减排
小浪底水库的调水调沙已经形成常态化,加上平时的发电,库区能形成一定的流速,刺激了鱼类的活动。利用鱼类活动规律,在拦网区内鱼类活动的通道上设置了定置网箔,实现了不用人工、机械赶鱼,鱼类自动进网,减少了能源消耗,实现了节能减排。
5、示范效应的显现
在小浪底水库初期拦沙结束后,将进入拦沙后期,并逐步抬高库水位的运行,近而形成高滩、深槽,以后将转入正常运行期。这给畛河水域的分割式渔业开发带来有利条件。随着拦门沙坎的抬高,水域面积将相对稳定,生产管理条件得以改善,产量将进一步提高,其示范效应的显现程度得以提升。这给小浪底水库渔业效益的提高将有积极的促进。据悉,煤窑沟已建成类似畛河的拦网设施也早已运行,石井河等水域也在酝酿开发之中。
6、为库区移民提供了就业岗位畛河水域渔业开发利用以后,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有较大的投入,先后修建进库道路、房屋、冷库及其它设施,再加上生产、加工等用工,每年为库区移民提供就业岗位100多人。
小浪底水库的渔业分割开发利用,在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今后的开发利用当中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在水库正常运用后还会遇到不少的问题。如在支流建设小型水库用以冲开拦门沙坎,其流量和流速都比较大,将给渔业利用带来新的困难。
黄河自古以来就有“黄河流鱼”之奇观,也就是泥沙含量大的水头所流经之处,造成鱼类昏迷或死亡,随水飘流形成黄河流鱼。小浪底水库进行调水调沙期间,经监测表明,随水逃逸的鱼类亦有一定数量,不但有银鱼,其它鱼类也为数不少。在小浪底坝下至温县以下河段,仍然有“黄河流鱼”的发生。而在调水调沙期间为安全起见,又限制船只航行。这对小浪底水库自然水域的捕捞作业也产生一定影响。为减少鱼类逃逸,建议渔政监督管理部门,对禁渔期进行适当的调整,禁渔结束日期由6月30日提前至6月上旬。
文/图 中国水产与流通加工协会银鱼分会 任百洲 单俊峰
河南省水产技术推广站 王飞
河南省洛阳市渔政站 熊元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