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视角观察!鲍鱼产业正在遭受什么?
- 来源:水产前沿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鲍鱼产业,养殖,产量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2-13 12:14
鲍鱼产业供过于求的现状,迫使鲍鱼产业从业者不得不思考产业结构调整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从研讨的内容来看,嘉宾们认为可以从推动有效供给和控制产量两方面来缓解产业困局。
2014年12月23日-24日,由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福建省水产协会和厦门大学共同主办的“全国鲍鱼产业发展研讨会”在福建省连江县举行,共有逾15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鲍鱼从业者来到连江,鲍鱼界元老聂宗庆先生、王素萍女士、连江县鲍鱼行业协会荣誉会长黄盛章等人也参加了本次会议。福建省水产学会理事长李祥春、福建省连江县县长周应忠和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青岛海洋研究所张国范研究员在开幕式上致辞。
鲍鱼产业供过于求的现状,迫使鲍鱼产业从业者不得不思考产业结构调整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从研讨的内容来看,嘉宾们认为可以从推动有效供给和控制产量两方面来缓解产业困局。
会上获悉,2013年中国鲍鱼养殖产量约为10万吨,其中连江作为“中国鲍鱼之乡”约有3.5万吨。尽管从产量上,中国鲍鱼奠定了“世界鲍鱼看中国,中国鲍鱼看福建,福建鲍鱼看连江”的全球格局。但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经济岗位科学家、中国海洋大学慕永通教授认为中国的鲍鱼发展并未取巧。“全球其它国家的鲍鱼养殖总量维持在2-3万吨,仅中国的鲍鱼产量在不断的增加。但中国用多出8万吨的产量,却只比全球鲍鱼产值多出0.6亿美元,也就是说中国的产值占比显著小于产量的占比。”慕永通建议可以参考国外鲍鱼的发展模式,注重有效供给,让鲍鱼的质量和销售策略能够把握住市场的需求。
北京海桥市场推广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樊旭兵也认为,鲍鱼提供者很少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去告诉消费者怎么去消费鲍鱼。“鲍鱼消费方式和销售渠道都发生了变化,这和产量的快速增加、价格的不断下降共同造成。通过大数据检索,可以了解到鲍鱼在消费者心目中的知名度在上升,过去的高档消费品成为普通消费者的消费品。同时,传统鲍鱼做法的搜索在下降,而日常家常菜的做法在提高,因此要开发新的菜品。”樊旭兵表示鲍鱼新产品的开发原则是要面向终端消费者,他认为鲜活鲍鱼小包装会是将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厦门大学柯才焕教授主张缩减鲍鱼生产能力及转产,认为海上鲍鱼养殖的调整要减少养殖密度,进行差异化的养殖。“商品鲍的市场供需量在6.5-7万吨为宜,因此养成需要减少。另外,2013年全国鲍苗约为77亿粒,超出了20亿粒的需求。”柯才焕认为。不过,鲍鱼在养殖过程中的高死亡率(成活率在10-15%)或是鲍苗产能过大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柯才焕表示要发展高效、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鲍鱼养殖业,关键因素之一便是要开发良种。
可持续渔业伙伴组织中国区主任韩寒认为鲍鱼是最适合挖掘“可持续水产品”价值的品种之一,但首先要形成一个养殖操作规范、保障环境质量、最小化病害风险、保证动物福利及联合各利益相关方。“这些可以通过养殖场管理协议,区域管理协议和第三方评估执行等实现。同时政府和行业协会都需要职能与角色的转变。需要具有专业性的特点,品牌营销方面的机构来促进行业的发展。”韩寒建议道。同时,韩寒表示小规模生产者有分散、灵活,受教育程度不高,短期利益优先,生计依赖性强,抗风险力差的缺点,可以借鉴外国的社区紧密联系,小微金融的角度进行破解。
会议期间,会务组拟定了新品种和种业工程建设,养殖模式、养殖技术与病害防控,产品的多元化与质量安全建设,产品销售与品牌建设和行业协会的作用等五个议题展开讨论,部分精华整理如下。
新品种绿盘鲍成焦点
会上,柯才焕介绍了养殖新品种绿盘鲍的优势,这是利用皱纹盘鲍与绿鲍杂交获得的杂交种。“在生长上,绿盘鲍表现出超亲优势,中亲杂种优势率为7.14%;存活率上,中亲杂种优势率达26.74%,超皱纹盘鲍的单亲优势52.21%。”柯才焕表示。由于表现优良,绿盘鲍成为讨论会上的焦点。
据了解,绿鲍从20世纪80年代就由广东海洋大学引进,但在苗种阶段就失败,而从那批后就没人再尝试。柯才焕表示,选定绿鲍作为杂交亲本,是考虑到绿鲍在美国的分布纬度及适应水温和福建相似;同时,绿鲍和皱纹盘鲍拥有一样的染色体数使杂交相对容易;再者绿鲍是大型鲍鱼,柯才焕认为这点在热带、亚热带很难得。聂宗庆也很推崇美国绿鲍和皱纹盘鲍的杂交。
之前,厦门大学鲍鱼学科组将绿鲍和皱纹盘鲍杂交子一代在罗源湾、莆田和东山三海区进行试养,其在生长、病害等综合性状优势都比较明显。柯才焕也介绍在实验过程中,委托的养殖户在其不知情的情况下,用杂交子一代和皱纹盘鲍回交后生产出一大批苗。虽然这种苗生长性状也很好,但柯才焕担心会导致杂交优势不断下降,他建议养殖户要对绿鲍和皱纹盘鲍的杂交后代有清醒认识,尽可能只利用子一代,也可以利用回交一代,但不要使用再次回交的鲍鱼苗。目前整个福建省大概有上百家的育苗场在用有绿鲍基因的亲本做育苗。
讨论环节中,王素萍感慨之前研究玛瑙鲍时,所养的玛瑙鲍被委托的养殖户吃了,导致工作成果付之东流。“希望养殖户能多支持科研专家的工作。”王素萍说。
市场需求是选育的大方向
关于鲍鱼品种的选育方向,王素萍认为中国人比较喜欢消费大个头鲍鱼,而口感最好、最嫩的要数皱纹盘鲍。“选育生长速度快的鲍鱼虽很重要,但也要考虑到市场需求。”王素萍表示。樊旭兵对此表示认可,并提出如果想让消费者知道鲍鱼品质好,要进行营养实验比较,用数据来说服消费者,不能只靠一些口号。“这一代和下一代的消费者是知识化的消费者,他们更相信数据,相信科学。一定要实事求是,用数据说话,不用弄些稀奇古怪的概念。”樊旭兵称。
柯才焕表示绿盘鲍的生长速度比较快且足部比较饱满,所以卖相比较好,也比较能迎合市场。但目前还没有对绿盘鲍的品质进行分析,这会是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网上如何销售鲍鱼
2013年鲍鱼价格暴跌后,很多人尝试网上销售鲍鱼。樊旭兵表示,虽然网上鲍鱼商品的种类数在增加,但是网上销量仍然很低,处于起步阶段。消费者没形成在网上购买鲍鱼和重复购买的的习惯,电商也没有专门拿鲍鱼做成规模、有影响力的促销。
“现在更重要的工作是教育消费者怎样消费鲍鱼。”调查中,樊旭兵发现在网站购买海鲜和生鲜的消费者具有:相对年轻(20-40岁),女性为主,白领,收入较高,愿意接受新事物,特别想买有品质的东西等特征。
“70%的消费者认为减少外出购物的时间和以更便宜的价格买到东西,是他们上网购物的主要原因。”樊旭兵建议鲍鱼要在网上卖得好,除了品质和包装外,更要做到便利和省钱。
但慕永通担心消费者在网上购买鲍鱼可能会受到欺骗。“买家可能操纵一部分人来误导消费者,并且很多人吃亏后会保持沉默。”慕永通说。樊旭兵则认为网上销售可能更有利于消费者了解商品。“靠作假肯定走不长远,消费者之间肯定有专业消费者会去评论商品。而且电子商务网站自身也有一套系统去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应对欺骗消费者的行为。现在有一些专业化的、垂直化的电商网站,他们的采购人员非常专业,可以通过各种手段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消费者对鲍鱼的了解会随着鲍鱼网上销售而不断的深入。”樊旭兵建议在宣传鲍鱼时,要力求把产品特点实事求是的说出来。他认为,聪明的消费者肯定会去买性价比最好的产品,而不会去买价格最便宜的东西。同时,樊旭兵还建议将来南日鲍出名时,行业协会可以公开发布销售南日鲍鱼的企业,让浑水摸鱼的人无处藏身。
鲍鱼菜品化任重而道远
鲍鱼价格的亲民化,使鲍鱼开始走入家庭消费,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王江勇研究员表示很多人都知道鲍鱼的营养价值很高,但不知道怎么去烹饪。因此,鲍鱼菜品化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传统的烹饪方法复杂,不适合于普通消费者操作,这需要鲍鱼行业者做一个菜品再创新的过程。”樊旭兵建议电商销售鲍鱼时可附上一张鲍鱼的菜谱,让普通消费者懂得怎么去简单烹饪鲍鱼。全国各地的消费口味不同,樊旭兵认为既可以研发全国都能接受的鲍鱼做法,也可以研发有地域特色的菜品。“最重要的是将菜谱放到网上,使菜谱电子化、数据库化,使消费者可以方便地使用菜谱。”樊旭兵说。
药物残留不一定是养殖造成
近年来,有些鲍鱼企业因在产品中检测出药物残留而导致出口受限。福建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高级工程师王凡根据近两年环境监测中心无公害产业认证地中鲍鱼的检测结果,表示比较规模化的公司和养殖场没有检测出药物残留。王江勇认为药物残留可能并不是养殖户的原因,也可能是运输过程中添加硝基呋喃类药物造成,或者养殖海区水体污染所致。
文/本刊撰稿人 吴新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