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源性饲料添加剂对鱼虾生长影响

  • 来源:水产前沿
  • 关键字:植物,饲料,添加剂
  • 发布时间:2015-02-13 12:40

  近年来,由于原料价格高企,加上人们逐渐增强了对食品安全的意识,促使水产养殖业积极追寻一种既可持续又能改善产品表现的解决方法。最新研究表示植物源性饲料添加剂能应对自如,成为值得关注的新思路。

  植物源性物质包括有各种各样的草本植物、调味料及其衍生物,如精油等。这些植物活性物质可用于改善饲料转化率、生长情况和提高抗病性,还能通过提高对蛋白质的利用来减少排氨,因此能减少氮损失。

  改变饲料转化率

  水产饲料中,尝试以植物性蛋白替代鱼粉来降低价格和对鱼粉的依赖,但这会影响饲料转化率。植物性原料不被消化,而且能对养殖对象的胃肠道造成不良影响。那些未被消化的含氮物质存在于肠道里,使肠道菌群生成氨和生物胺,这类有毒性的化合物会导致肠道菌群的不均衡发展。最终发展成炎症,并使肠道组织加速转变,导致养殖对象表现较差。

  植物源性物质可能会刺激消化道分泌物的增多、增加绒毛长度和密度,并通过增加杯状细胞的数量来增加粘液的产生。像微胶囊技术,能把易挥发的精油稳定保存好,在通过消化道时仍有活性。因此,植物源性物质能提高饲料消化率,特别是蛋白质和氨基酸。

  鱼、虾的实验

  葡萄牙埃尔加夫大学以黑鲷鱼为实验研究对象来进一步阐明影响。实验里的鱼用含14%鱼粉来投喂,分为饮食中含植物源性物质的微胶囊或无微胶囊的补充,借此观察它们在饲料转化率、体内成分和营养保留上的作用。

  有补充的结果更优,饲料转化率(FCR)有显著改变,从1.28降至1.12(图1),体重从3.17g增加至3.40g,日生长率也得到显著提升,从1.76%提升至1.82%。无补充组的饲料转化率结果也有显著改变,从1.28降至1.17用了63天时间。

  “饮食中的植物源性物质能显著提高蛋白质和脂肪的保留”这一结论是可以成立(P<0.05)。结果还显示了总氮量的损耗有显著减少,这显然与较低的新陈代谢损耗有关。

  另一个实验里,中国珠江水产研究所以蓝美白对虾为对象,饮食中补充有植物源性物质的虾,有4%体长增加了,14%体重增加了,还有11%改善了饲料转化率(图2)。

  促进自然生长

  植物源性物质可以改良适口性和刺激养殖对象的食欲,这能增加饲料的消耗和生长表现。植物源性物质是自然生长的启动子,诱导转录率(增加RNA),从而引导可利用氨基酸的增加,因此细胞中的蛋白质含量也增加。

  关于植物源性物质影响生长表现有一个很好的例子,这是美国国家温水水产养殖中心以斑点叉尾鮰为实验对象,饮食中添加有植物源性物质的鱼体重从85.8g增加至109.3g(图3),FCR从1.50降至1.36。此外,在一天水温变化较大时,鱼减少进食,这说明了添加剂和饲料都维持在一个适当的水平。

  鱼肉品质

  植物源性物质应用在水产中另一有潜力的方面是,改善鱼肉的抗氧化状态。因为鱼类含有高水平的不饱和脂肪酸,使其很容易氧化。

  在屠宰鱼后,抗氧化剂是限制氧化的重要因素。脂类的氧化会引起颜色改变,如变成苍白色,持水能较低,还有鱼肉中营养物质质量的下降。植物源性物质可通过单一电子转移来消除自由基。所以它们是改善鱼肉质量的优秀饲料添加剂。

  希腊塞萨利的卡尔季察镇上的一个虹鳟养殖场以虹鳟为实验对象证实了上述观点。选定丙二醛(MDA)为氧化稳定性的指标,谷胱甘肽转硫酶(GST)为自氧化进程的指标。用谷胱甘肽过氧化物和MDA的水平分别评估当天宰杀和经过五天冷藏库的情况。投喂含植物源性物质的组别里,其鱼肉中MDA的形成有显著减少(P<0.05),还有GST活性显著低于不含植物源性物质的组别。

  预防疾病的工具

  植物源性物质能被很好地证明对先天免疫因素有积极的影响,如机体免疫机制的防御能力以一氧化碳和总补体为重要指标,来控制感染。

  植物源性物质抗菌原理有四个途径:它们可能会溶解细胞壁,阻止蛋白质和DNA的合成,或抑制酶的分泌物和干扰群体感应信号机制。当前迫切急需任何可令虾体应对抗致病性挑战的方法。

  中国珠江水产研究所进行的一项实验是,评估植物源性物质对蓝美白对虾抗病性的影响。经过56天对虾体补充植物源性物质,给实验虾注射浓度为5×107/mL副溶血性弧菌(即EMS病原体)0.2mL。

  实验组和对组组相比,前者增加了对EMS的抗病性(图4),实验组的死亡率保持在约20%,而对照组的死亡率则急剧上升。

  译/本刊撰稿人 钟绮文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