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场职业经理人炼成记

  职业经理人作为一个群体在近些年悄然在养猪业出现,尤其是中大型猪场,不乏养猪技术和企业管理能力双修的职业经理人。外人看来,这个群体一人(老板)之下,百人之上,掌管着年出栏生猪数万乃至数十万的巨大产能,供应商当爷供着,风光无限。

  表面的光鲜背后,是各种关系和压力的围堵,直接对猪场效益负责,努力维系老板的信任和员工面前的权威,在工作和家庭之间拉扯等严酷现实……尽管困难重重,成功的职业经理人还是有足够的能力以自己的方式,艺术化地做好猪场CEO的角色。

  敖卓贵:走得慢才能走得远

  对于肇庆大家食品公司总经理敖卓贵而言,从业15年,做职业经理人将近5年时间,对这一岗位的种种历练、挑战有着亲身体会。作为华南农业大学兽医专业2000届毕业生,敖卓贵在踏出校门后应聘到温氏的养猪公司任饲养员,当时温氏有两条生产线上千头母猪存栏,跟今日的养殖量不可同日而语。

  这位年轻人很快显示出跟其他猪场员工不同的地方,比如其他人喜欢在工作之余结伴打牌和出去玩乐,敖卓贵却对这类娱乐活动有天生的免疫力,每到晚上,自己一个人在宿舍总结工作、看书学习。

  进猪场三个月后,敖卓贵迎来职业的第一次转机,他向公司技术部提出伪狂犬免疫的建议,而当时该场一直对这方面比较疏忽,这个建议引起领导层的注意,于是在第三个月敖卓贵就结束了见习期,转正为技术员。而其他几个同去的同学在半年后才转正。

  这个转折的激励发挥了长远的作用,敖卓贵开始考虑如何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布局,首先在能力方面,他察觉到自己接受的兽医方面的学术教育在猪场不够用,为了承担更大的责任就需要拓展自己的能力,包括畜牧、营养、人员管理、饲养管理等。

  毕业第二年,经师友介绍,敖卓贵离开温氏加入广东省食品进出口公司猪场(以下简称“食出公司”)。对于这步棋,他考虑的是:“当时觉得温氏的分工细、制度明确、收入也不错,但一时得不到全面的锻炼,食出公司的猪场虽然小一些(万头猪场),但是五脏俱全,我可以得到更全面的锻炼。”

  在食出公司,敖卓贵得到了更多尝试想法的机会,数月之后就在猪场牵头做数据化工作,培训员工、灌输意识、辅助执行。那段时间每天都要忙到凌晨两点钟才睡,不过付出是值得的,理顺之后,数据化提高了猪场的管理效率,此举也让该猪场在数据化管理方面争得先行者的荣誉。

  凭着出色表现,在食出公司第二年,敖卓贵升任技术部经理,2006年任技术部总监,2011年任其中一个猪场的总经理,毕业10年把自己锻造成一名养猪业职业经理人。

  2014年,敖卓贵离开省食出公司,带着十四年的职业积累加入肇庆大家食品公司,对掌管一个母猪存栏数千头、采用“公司+农户”模式的平台,敖卓贵本能地感觉兴奋。

  敖卓贵喜欢下“笨功夫”,保持着用本子纪录每天的猪场生产情况和自己在管理方面的思考,至今为止已攒下31个记得满满当当的本子,这些本子就是他的触角,确保对全场情况的有效掌握。

  十五年磨一剑,在二三十岁的人遍布的猪场职业经理人群体中显得缓慢,但敖卓贵明白一个长远的事业就像一场马拉松,开始快的后来未必能保持,反而是知进止、保持自己节奏的能够笑到最后。

  在敖卓贵看来,职业经理人就是协调各类关系,让猪场高效运行的枢纽。对上方面,敖卓贵认为职业经理人的第一要务就是对老板负责,多沟通、多汇报工作是维系老板信任的关键。在意见分歧的时候,他觉得要站在公司利益的角度去说服老板,老板都不是傻子,能分辨下属是为了公司还是私利。

  对下属的管理方面,敖卓贵认为“最具有影响力的教育是以身作则。”敖卓贵提出李嘉诚的例子,这位商界传奇人物不出差的时候,每天总是最早出现在公司,勤奋工作,这种表现的榜样作用是巨大的。具体到养猪业职业经理人,敖卓贵认为在位者要带给公司正面的东西,态度和行为上自信、负责,这种自上而下的带动效应对一个企业,特别是初创企业特别重要。

  如果说其他诸多关系只要假以时日操练,都可以处理得好,那么家庭关系就常常是养猪人因为工作而牺牲的对象。“之前猪场在汕尾,回深圳的家还近一点,现在这边的猪场在怀集和高要,回家更远了,如果回去也是周六傍晚回去,周日晚上再回来猪场。家庭通常是养猪人最大的歉疚。”说到这,敖卓贵脸上闪过一丝愧意。

  “外界看我们这个群体很光彩,其实惶恐的一面比得意的一面多,为了对抗这种恐慌,就必须把不懂的搞懂,把不会的学会,创造条件把自己的角色演绎好。”采访的尾声,敖卓贵吐露心声,自己的强大才是硬道理——给同在畜牧业的你我共勉。

  郑飞燕:为了一个“千万头”的理想

  翻开郑飞燕的履历,一般行业人会不禁肃然起敬,自99年回归养猪一线以来,分别在新五丰分公司、正虹、唐人神任总经理职务,一个月前又加入海大集团在湖南的猪场扛下总经理大任,先后任职于4个上市公司要职,其核心的驱动力就是“有生之年做出一个年出栏千万头生猪的猪场”的梦想。

  郑飞燕专业出身是兽医,1982年毕业后加入一个市级畜牧局工作,1999年在众人的不解中,他下海到新五丰下属的一个分公司任总经理。“不太喜欢行政机关的工作氛围,想出来做点实实在在的事。”郑飞燕向农财宝典记者回忆当初的下海动机。

  此后的三年里,郑飞燕心无旁骛,把自己多年来对养猪业的观察、认识,在所在的岗位上应用得淋漓尽致。由于对更大平台的渴望,2002年他加入正虹科技,任职猪场总经理、总裁助理。之后的10年里,处理大小事务无数,但郑飞燕最印象深刻的有三件事,首先是把一个引种扩繁式经营的猪场,扭转成一个专注于专业育种的种猪场;其次是分别从丹麦和美国引进优秀种猪资源;最后是发展“百万头级生猪工程”。

  遗憾的是由于种种非个人能够解决的问题,在任期间,正虹科技的“百万头”级并未实现。而此时的郑飞燕,职业目标已不再是位子和票子,而是做大一个养猪企业的理想。

  这时,唐人神的发展“千万头级”生猪养殖项目已经在省发改委立项,并向郑飞燕伸出橄榄枝。于是,2010年,郑飞燕跳槽到唐人神任总经理,一去三年,把“美神”种猪这一品牌打造成国内叫响的品牌。遗憾的是,“千万头级”这一目标仍然遥遥无期。

  一个月前,郑飞燕作了职业生涯的第四次尝试,跳到海大集团的湖南猪场任总经理,加入前他对这个集团做了一番打量,“是个实实在在做事的公司。”他希望这里最终可以让他实现打造“千万头级”生猪板块的理想。

  郑飞燕做了16年的职业经理人,他坦言并没有一帆风顺,但抓住根本的规律就可以克服多数困难。“做好单位产量,比如PSY在20以上,每斤毛猪成本在6元以内,就根本不用管什么市场情况,多数时候可以挣钱。”因此,他建议职业经理人把对市场的注意力放到猪场的种猪、饲料、疫病控制、环境管理等方面上来,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

  四任总经理期间,郑飞燕接触了不同的老板,在职业经理人跟老板的关系处理上,他有自己的见解:“老板都是成功人士,他们有不同风格,职业经理人要去适应老板,只要把目标指向公司的利益上,就能跟老板达成默契。”

  总经理的另一职责是带好团队,郑飞燕认为有两方面需要职业经理人高度重视,一方面要公正地给员工合理的报酬,另外要让员工能学到东西、有职业生涯发展的希望,要做到这两点,需要一套完善的制度去规范。

  “我的特点是管理能力强,但是经营能力比较缺乏。”年过五旬的郑飞燕带着清晰目标和自我认识,打算在新岗位上继续自我完善。

  黄如渠:用价值衡量自己的工作

  如果不是看到自己的责任重、工作的份量足以在一个企业里体现价值,广垦沃而多原种猪场总经理黄如渠可能不会在养猪业、在目前的岗位里度过自己第20个养猪的年头。

  在黄如渠看来,加入广垦的13年里,他在适应一个责任和工作量双双飙升的过程中,个人也得到充分的学习机会和价值体现。这种归属感让他拒绝了一支支诱人的橄榄枝。

  黄如渠说话不快,带着潮汕那边的口音,说话间带着笑,有着职业经理人所必需的亲和力。他于1995年毕业于广东海洋大学,在全班32人里,他是现在仍在养猪业的三四人中的一员。在读书还包分配的年代,多数同学去做了政府和事业单位职员。

  毕业后,黄如渠回到潮州的一个国有猪场工作,到2002年改制前,他从一名基层技术员做到场长职位。2002年,黄如渠回到母校所在地,在广东广垦畜牧有限公司任生产技术部负责人。2007年,湛江农垦畜牧公司与美国Waldo农场合资组建的广垦沃而多原种猪场,2008年建成时,黄如渠任该原种猪场总经理。扛起繁重的育种、测定工作,维持与美国方面的沟通,做到与美方的育种同步。

  职位变动给黄如渠带来的挑战也是显然的,之前负责技术工作为主,对市场、销售工作了解不多,就拿出“小白”精神,向同行学习,尤其是跟已经做得比较成功的猪场的接触和启发,让他梳理出该猪场的独特卖点。

  在这期间,原种猪场由原来种猪存栏300头的基础上,于2012年增加到900头,每年可提供1.7万头种猪。猪场产能提升,责任和工作量也在膨胀,但在国企体系里,决定待遇的级别却没有大的变动。有些朋友劝黄如渠找个报酬与职责对应的平台,也陆续有大公司想挖他过去,但被黄如渠婉拒了。

  “跟我个性有关,比较知足常乐,我在这里做得不错,能体现自己的价值,”——由价值体现带来的工作成就感让黄如渠在养猪20年后热情不竭。

  目前,黄如渠希望多对行业普及猪场数据的常识,希望养猪人有能力看懂和利用科学测定分析后出具的数据信息。“除了大客户带来的行家外,其他人一般看不懂测定数据,也不感兴趣,只能从外观、体型上得到片面认识,这种现象长远看来不利于养猪业的发展。”

  《农财宝典》-新牧网记者 林远康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