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女英雄传
- 来源:文化月刊(上旬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抗日,历史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7-17 07:55
1937年7月,日寇铁蹄踏破卢沟桥。民族存亡危在旦夕,中华儿女为国舍家、决意赴死……
【那不是故事,是历史】
11岁那年的某天,我像往常一样翻阅着祖父的回忆录,其实就是四本成一套的厚厚线装册子。突然,我注意到一大篇透着血腥的文字。祖父写一手好字,唯有这几页,每个字都不自然地扭曲着,像是一个个痉挛的灵魂。我很紧张,合上本子,不敢再看。直到很多天后,我终是按捺不住,抱着本子问祖父,“爷爷,这是您写的故事么?”“那不是故事,是历史”,祖父如是说。“事件发生那年,这是没有太多人知晓的新闻。它是民族惨烈的伤痛,也是另一个国家血淋淋的罪行。很多年后,当个人的记忆成为历史,世人终会为那些远去的灵魂流泪……”两年后,祖父去世。期间,我们再没进行过任何与这场杀戮有关的话题。直到今天,我还常常读他的回忆录,因为我知道那里面记录的不是故事,是历史。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展开全面侵略中国的大规模战争。同年8月13日至11月12日,上海及周边地区展开淞沪会战。初期,日军久攻上海不下,于侧翼机动,11月5日在杭州湾全公亭、金山卫间登陆,我军腹背受敌,战局急转直下;11月8日,蒋中正下令全线撤退;11月12日上海失守,淞沪会战结束;11月20日,政府发表移驻重庆宣言。其实,早在两天前,即11月18日起,政府各院部已络绎迁往重庆……”
在国民政府教育部供职的祖父自6月下旬即入手包括国立中央大学等全国39所高校的西迁工作。
“12月9日,南京已成围城之势,我通知中央大学农学院畜牧场的王酉亭,让他带人到南京城西北的三汊河江边,在那里有我高价雇佣的四条大木船驶至下关以作接应。原以为半天时间就可以结束,没想到直到两天后,即12月11日,才陆续完成。原因很简单,和全校4000名教职员工一起登船的,还有30多头美国进口奶牛、40多只羊和数不清多少筐的鸡、鸭、鹅。王酉亭说这都是学校财产,绝不能留给日本人。船在江上行驶,江边部队帮我们开路,日本人的部队就驻扎在城外,南京保卫战已进行近一周。时隔多年后,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段子‘抗战开始后,有两个大学被弄得精光:南开大学被日本飞机炸得精光;中央大学被搬得精光,连畜牧场的牛羊都从南京赶到重庆了。’这是真实情况,1937年的天津是全国国防最前线,7月28日深夜至29日,南开大学、南开中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相继遭到日军轰炸和放火焚烧,知识殿堂瞬间化作瓦砾场。南开是国家第一所惨遭日寇炸毁的大学。在当时,中央大学‘鸡犬不留’的事迅速传遍山城。两天后,日军攻入南京,开始了长达六周的大屠杀……”
祖父的胞弟净平此时还守在南京城里与攻城日军拼死抵抗。直到两年后,即1939年6月,兄弟俩才在北平重聚。
“11月末,川军在刘湘的带领下,千里行军,步行至南京外围,迎战日军……12月11日,宪兵司令部副司令兼代理首都警察厅厅长、南京市长萧山令率领万余宪警防守上新河、雨花台、光华门等处复廓阵地。期间,因伤亡惨重,清凉山宪兵部队被调遣驰援。12月12日上午,城防危殆,萧山令派净平通知剩余宪兵部队,迅速增筑城内街垒工事,准备巷战。下午在收到副师长罗策群、李兰池,参谋长姚中英,旅长易安华、朱赤、高致嵩等十余名将军相继牺牲的消息后,萧山令带领仅存的四十余名宪兵与追敌展开拼死激战,直至凌晨以身殉国。天亮后,日军谷寿夫师团从中华门进入南京……这天是1937年12月13日……唯盼净平平安……(PS:1938.9,今获悉1937年12月15日,胞弟净平凭借流利的日语,携带近十位素不相识的南京难民躲过切断津浦线和江北大运河的日军,步行北上,逃出生天。甚喜。)”
死亡,看似那么远又这么近,红了长江水,窒息了金陵城。
一个正常成年人的血液约为4800毫升。30万人的血液,应该约有1500吨。如果用10吨的车装运这些血,则需要150辆车。150辆车组成的车队,可谓浩浩荡荡,见首不见尾。如果将1500吨的血,注入一根小管子内让其自然流淌,则需要数月时间方能流尽,流经的长度可以延绵几百公里。
一个人在绝望时所发出的声音为15000HZ。30万人若同时发出绝命的怒嚎,产生的巨大震撼力则超过八级地震,能将20层高的摩天大楼推倒……
12月13日当日与其后六周的事情众人皆知,无须我多言。
南京大屠杀,距今70年,它可能是人类文明史上距离我们最近的一次大规模杀戮。我们的近邻日本,一个弹丸小国,一路长驱直入杀到我们泱泱大国的首都(南京),以惨无人道的方式,明目张胆地屠杀30万平民和已经放下武器的士兵。血流成河,尸体堆积如山,南京大屠杀是每个中国人心头难以愈合的伤痛。
我不想去忘记这段血洗的历史。它太沉重。沉重到,我感到窒息和害怕。
今天,全面记述南京大屠杀事件的作品,有影响的只有两部:一部是二十多年前原南京军区的作家徐志耕写的,一部是华裔美籍女记者张纯如写的。前者亲自走访战争幸存者,那些幸存者的口述十分可贵;后者则以外籍记者身份,收集整理出不少国外对当年南京大屠杀报道的资料,张纯如的最大贡献是发现了《拉贝日记》……在今天的中国年轻人心目中,有关南京大屠杀的概念,似乎基本还停留在《南京!南京!》和《金陵十三钗》等电影故事上。
最后,我想说件事:70年前,日本侵略军在刚刚屠杀完我数十万同胞后,厚颜无耻地为他们在攻打南京时阵亡的千余名官兵举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公祭”!这天是 1937年12月18日,也就是日军进入南京城的第6天。
日军的“公祭”在南京机场举行,有一万多名日军参加。关于这一“公祭”活动,在侵华日军的“将士日记”和“回忆录”中还能找到相关记载。刽子手佐佐木到一在这天的日记里这样写道:“……今天寒风凌厉,似乎要下雪。全场精锐的陆海军官兵肃立无言。面对已阵亡的战友之灵,献上虔诚的祈祷。陆海两军最高指挥官悲怆的祭文,震撼着官兵的肺腑,满场静寂无声。我等全体军人随着军司令官的参拜而敬礼。奏起《国魂曲》。总司令松井石根赋诗两首,其中一首写道:紫金陵在否幽魂,来去妖氛野色昏。径会沙场感慨切,低徊驻马中山门……”
铭记国耻,请让历史的伤痛与教训代代传承。
【永不凋零的飞虎队】
1923年,龙启明生于香港。其父龙朝杰曾任香港电讯司副司长,与孙中山是同学。龙启明18岁那年,香港沦陷,其父因拒绝为日本人工作被迫失业。就读于香港皇家理工学院的龙启明开始流亡生活。
国仇未报心难死,忍作寻常泣别声。战争硝烟迫使龙启明远离家乡,给他的人生轨迹带来拐点。流亡桂林街头的龙启明看到中国航空委员会招收“留美空军学员”广告,前往应试,被幸运录取。
初到航校,龙启明就表现出惊人的飞行天赋,初级培训班规定的飞行训练时间是20小时,他只飞了5小时就赢得教练肯定,提前毕业;进入中级班,龙启明以30小时训练时间提前毕业。1943年初,龙启明被派往美国接受高级培训,仅4个月,他就以优异成绩获得准飞行员资格,毅然回国投入战斗。
当时,日本人切断了中国所有陆上运输通道,所需军用物资只能从印度越过喜马拉雅山运至昆明。此航线全长800多公里,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飞机需穿越喜马拉雅山,在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峡谷中穿行。因航线起伏不定,酷似骆驼峰背,被称为“驼峰航线”。
在这条飞行事故率高达80%的死亡航线上,飞行员仅凭坠落飞机残骸的指引就能到达目的地。每次执行任务,飞机都被气流冲击得左右摇摆,危险随时可能降临。那时,飞机没有空气增压设备,机舱寒冷彻骨。20岁的龙启明,每天要在这条号称 “世界最危险航线”上飞个来回。
长达2000多个小时的“驼峰”飞行记录让龙启明在整个运输大队首屈一指,优异表现为他赢得加入由陈纳德将军率领的美国空军第14航空队机会,成为最年轻飞虎队员。
尽管日本人的飞机比较先进,但龙启明却毫无惧色,每当警报响起,龙启明总是率先跳上飞机,火速歼敌。
在执行轰炸缅甸日军后勤基地任务时,龙启明驾驶B-25重型轰炸机抵近目标上空,为准确命中目标,他不顾飞行投弹极限要求,从3000米高空直接俯冲至200-300米高度。面对敌军密集防空火力,他接连对地面敌军防空部队实施投弹,日军基地顿时陷入一片火海。战斗结束后,他才发现机尾留下14个高射炮弹孔。
1945年8月25日,龙启明驾驶飞机飞抵武汉,接受日军投降。当看到日方代表低下罪恶的头颅,战犯被押往国际军事法庭接受审判时,龙启明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抗战胜利后,龙启明退伍到航空公司担任飞行员。1949年11月9日,龙启明参加“两航起义”,与战友们驾驶着12架飞机,从香港回到大陆。新中国成立初期,龙启明曾多次执行国家领导人公务飞行任务。
新中国65岁生日那天,91岁的龙启明走完他传奇而光辉的一生。英雄已去,光辉犹存。作为一段艰辛历史的见证者,龙启明的英勇事迹将被世人永远铭记。
【中国远征军200师同古战役】
1942年3月2日清晨,一辆辆满载第200师官兵的军用卡车,从云南下关市向缅甸南部战略要地东瓜急驶。第5军入缅先头部队第200师,是一支机械化装备的在抗日战争中屡建奇勋的部队。军车上贴满用中、缅两国文字书写的标语:“中国军队为保卫缅甸人民而来!”“为国争光,不胜不还!”
3月18日,日军向同古推进,英军撤往普罗美。3月19日,蒋介石计划以200师不惜代价死守同古,掩护远征军主力集结。日军第55师团第112联队向同古发起攻击,第143联队于20日投入战斗。双方激战12天,日军遭到太平洋战争开战以来未曾遇到过的猛烈抵抗。东瓜是仰光到缅甸中部曼特勒公路和铁路线上的战略要地。日军入侵缅甸,分为东、西、中兰路同时进行。戴安澜的任务是不惜一切代价坚守东瓜,粉碎日军由中路正面进攻,阻断日军由仰光向曼特勒入侵道路。此次第200师不仅要防御、阻击正面敌人的进攻,且要策应东西两路友军,任务艰巨。决战前夜,他写下“誓与东瓜共存亡”遗嘱。次日,他向全师发布命令:“如本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以参谋长代之;参谋长仍又战死,以某某团长替代”。各级指挥官须“预立遗嘱”,指定好代理人。全师士气旺盛,锐不可挡。敌人的猛烈进攻,造成伤亡猛增,掩体被毁。戴安澜指挥将士利用残垣断壁、炸弹坑继续抵抗。他采取百米决斗术,等敌军到达50米处时,才从战壕一跃而出,或用手榴弹集中投掷,或用刺刀进行肉搏。
同古保卫战历时12天,200师以牺牲800人的代价,打退日军20多次冲锋,歼灭敌军4000多人,俘敌400多人,打出国威。一位名叫大佐横田的日军军官在其遗言日记中写道:“南进以来,从未遭遇若是之劲敌。”被俘日军官兵也供认:“从边境打来,过仰光到庇古,我们始终是在行军,直到同古,我们才打到硬战。”
由于西线英军始终没有采取积极行动配合,加上英方延误,中国远征军后续部队未能按预订计划运至同古前线,第200师苦战12天,内缺粮弹,外无援兵,面对增援后4倍于己的敌人,困守孤城,形势危急。杜聿明认为,“在此形势下,我军既不能集中主力与敌决战,以解同古之围,而旷日持久,仰光登陆之敌势必参加同古战斗,坐使第200师被敌歼灭。如此,则我远征军将被敌人各个击破,有全军覆没之虞。因此,我决心令第2OO师于29日晚突围,以保全我军战力,准备在另一时间、另一地点与敌决战。”第2OO师在戴安澜指挥下安全突围,一个伤兵也未丢失。
历时12天的同古大战终以中国军队主动撤退而告结束。日军占领一座空城,中国军则退守百英里外的彬文那。中国军队虽后撤100英里,却阻滞了敌人攻势,因此公正的结论应当是:双方都取得了应有的胜利和遭到了不应有的失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