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关古道行走记

  初夏,好友约我走蓝关古道,这是多年的愿望,没有向导,便不能去走,这条路历史上自春秋开始沿用到唐宋,之后便多次改道,到后来的省道,国道,如今的高速公路,已经不容易找到这条古道。去年花半年的时间读《大秦帝国》,又一次萌生了走一次蓝关古道的想法。

  早上出发,带了母亲、妻子和孩子出游,全家才能快乐。出长安城上绕城高速一路向东,变道到指向蓝田的标识牌。蓝田县以前是归渭南市辖区,后来划归了西安,这种划分也符合秦代的建制。

  自然造化总是让人觉着神奇,山海经上说,少草木则多金多玉,但是也有例外,蓝田就是多草木却也产玉的地方。

  要说神奇,莫过秦岭,横跨东西,将陕西一分为二或为三(陕南、陕北或陕南、陕北、关中),学习历史才知道什么叫兵家必争之地。走出关中长安,必须越过秦岭。进入关中长安,也必须越过秦岭才能进来。

  出关中,越秦岭,东西有两个最为重要的关口要塞,一个是西面宝鸡的大散关,另一个便是今天要去东面的蓝关。当年战国七雄的秦国在大散关练兵,在蓝田驻军。选择蓝田驻军有两个好处,一是可以阻挡或攻击东南可能入侵的楚国,而且距离咸阳不算太远,调兵时间不是太长,也不至于在外的将帅威胁到朝廷安危。

  蓝关古道在历史上既是防卫来自东南威胁也是发兵进攻东南的核心关隘。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经五次出巡,有两次经过这里。

  春秋战国时期,战乱不断,真正的战争其实也就是南北战争,发展到后来,战国七雄之间的打斗也成了秦楚之战。

  重要的道路开辟初期都是为了战争需求,譬如丝绸之路的开辟也是汉代统一西域的需要。蓝关古道也是为了战争而开辟的,张仪出使楚国并最终让秦国灭了楚国,走的就是这条道路。后来李商隐就张仪使楚之事还写了诗进行批评,政治从来都不能用文学来表达。

  车出了蓝田县城上312国道,走的不是蓝关古道的路线,目前的国道修建是将通过山顶通行的部分古道改道,沿水而行,刚好绕过了秦岭延伸处的峣山,直接到达蓝桥。蓝桥,也就是蓝关古道的当年驿站。在这里,古今道路汇合到一起,直达牧户关,这里也是秦汉通往东南的交通要道,好友安排我们吃中午饭。见到了另一位约请的老朋友,作家理询。

  时间关系,我们不能继续向前,如果从牧户关继续向前,则过武关、商洛最终到达河南,走完这条连接陕西和河南的商於古道。

  饭后,返回到蓝桥,我们将开始真正的蓝关古道的行走。蓝桥回蓝田县城方向,左拐便上了上了山路。这里也是通往辋川的路,唐代诗人王维曾为此写了二十首诗《辋川集》的地方。

  路口有蓝关古道遗址标志碑,蓝关古道上的蓝桥是这条古道上最有魅力的地方,在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是去向东南之地出长安第一个重要的驿站,出去的人在这里要停留,进来入长安的人也在这里逗留。于是两千年来蓝桥成了秦岭深处最负盛名的地方,充满了战争火药味和商贸的马蹄声。这里距蓝田县城25公里, 蓝桥的北面便是杜甫“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的诗句所描绘的蓝田八景之一“玉山并秀”;南面则是蓝田八景之一的“蓝桥仙窟”,也叫“湘子洞”,传说韩湘子曾经在此修道成仙。

  秦汉时期朝廷大员大多都来过这里,这里曾是秦帝国的大军驻地,所以蓝关古道上有出咸阳快马遣使来调兵的。这里也曾经是商鞅的封邑,所以好多人可能到这里来请求商鞅处理在中央不好办的事。

  由此可见,这里的繁华景象绝不逊于咸阳城的景色,但它可能是另一种热闹场景,南来北往的在这里述说着东南的荆楚,也打听着皇城的隐秘。

  我们也在蓝桥合影,也只有这一点现代标志,才可以让我们遥想千军万马当年在这里下东南,如何灭楚而一统天下。历史留下来的往往就是一些文字记载而已,繁华总在不停地变换着地方,

  车上盘山路,路不宽,陡而且颠簸。前面的车辆扬起的飞尘遮蔽了后车的视线,路上随时都有拉矿石的大车呼啸而过,路在山腰盘旋转上山顶,又俯冲回旋到山腰,好像一条蠕动的蛇。

  秦岭山脉地质结构极为复杂,植被也多元化,初夏的山上显得郁郁葱葱,山下到山顶由深到浅,路边山上多杂草,远处却多树。远处是绿色、深绿色或是裸露的大块的岩石,岩石上却也有几棵裸着半根的松树,婆娑而倔强。粉色和白色的七里香随处可见,蝴蝶蜜蜂翩翩起舞,飘来阵阵幽香。

  依稀可见路边山洼里零星点缀的人家。条件也很好,房前停放着小轿车,就是山区,受环境地域影响,房前屋后的地方显得狭窄,都是紧靠山坡,人字梁结构的秦岭沿线特色建筑。三三两两的人坐在门前,安静祥和。

  路边有核桃树、也有樱桃树,果子成熟的比山下晚十天半个月。在峣山山顶的转弯处,路边有多块极大的石头,其中一块上有乾嘉时期刻石,字看得不是很清楚,零星读懂记载某人曾到此来过云云,其它的石头上都是现代人途径时留下的涂鸦作品,有写字的,有作诗的。

  过了乱石堆,豁然开朗的谷口,下车进入,全是下坡路,这里便可以完整看到当时栈道遗迹,可惜的是仅可走人,不能行车,我们不能走太远,道路遗弃多年,大多已经毁损,但也可以看到完整的两段,全是石头垒成的路基,结实而且美观古朴,停留在这千年前的时光里,想象曾经承载了多少的车马,始皇帝驻足也曾欣赏他一统天下的美景,商鞅也可能在漆黑的夜晚回家看他的封邑之地收成如何。

  路在山谷中穿梭,路上已是各种杂草覆盖,依稀可以看到路的走向,只有边上的路基裸露的石头显示着这里曾经是路,路两边的山坡上满是松树,林间空旷的地方七里香花开得正旺,我仔细寻找,希望可以觅得石刻之类的记载,但是最终以失望告终。

  友人告诉我说,听人说这里是有石刻的,但我们终究也没有看到,而我还会来,若是有,最终也会找到它,秦始皇曾出巡过此地,是否也有歌颂刻石,抑或有商鞅家族的封邑刻石,或是士子举人的抒情之作。但是,没有看见,两千年的辉煌就这样被蔓草覆盖着,草木一年又一年,它若有记忆,是否也知道远古的马蹄声扬,山坡上松林阵阵,那里是秦军的掩护之地。

  夕阳西下,远处是起伏连绵的山,秦岭的博大,可见一斑,这里才是的一角而已,远处的山层峦叠嶂。余晖落在草丛中,树枝上,绿色显得若隐若现,貌似驻扎着千军万马,保护着这里的山川,我们虽然留连忘返,却也不知道是留恋这里的风景,还是留恋着这里的历史。

  车沿着山路缓缓下行,沿途也有零星的游客停车坐在路边,他们是来纳凉的,他们知道这段历史吗?地里的核桃树上果实很多,树下种的油菜也收割了有些时日。

  转眼就到了山下的国道上,不远处就是县城,我们没有按照高速公路原路返回,而是沿着旧的国道返回西安,路上河道边的岩石上依稀可以看到曾经修建栈道遗留的建设痕迹,凿的石窝。这是秦岭沿线古交通建设遗迹的重要特色,我曾在褒斜栈道、大散关、米仓道、子午道都看到这种遗迹。

  余晖落尽时,我们回到了长安城,华灯初上,想象两千年的繁华和如今又怎么的不同,历史只是记载事件而已,真实的现场只有我们用这种碎片去还原,毕竟不一定真实。

  图、文/熊双平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