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引领“亚洲时间”(Asia Time)

  首届亚洲双年展暨第五届广州三年展将于2015年12月中旬拉开帷幕,展期四个月。本次展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外联局、文化部艺术司和广东省文化厅作为指导单位,广东美术馆为主办单位。在已经召开的两次策展人工作会议上,策展人团队达成共识,确立以“亚洲时间”(Asia Time)为本次展览的主题,“一带一路”作为整体的指导理念。

  本次主策展团队成员来自中国、英国、荷兰、韩国、新加坡,组建了一个国际化的策展队伍。他们分别是:广东美术馆馆长罗一平、乌特勒支视觉艺术与设计研究生院院长汉克·斯拉格、中国美术馆研究与策划部主任张晴、新加坡当代艺术中心CCA艺术总监乌特·鲍尔、韩国首尔美术馆馆长金弘姬以及英国考陶尔艺术学院教授莎拉·威尔逊。其中,由汉克和张晴为主策展人,负责协调和统和。

  策展团队指出,首次亚洲双年展将不仅仅专注艺术,还将探讨亚洲和全球的热点问题,将双年展打造成一个以研究为导向的双年展,专注于长期的研究项目和活动。双年展将是整个计划的亮点和重点,将围绕双年展策划各种项目、研讨会、出版物和展览。

  学理版块与策展版块并行,体现策展深广度

  罗一平表示,本次展览构成了一个与所有展览都不同的前进方式,即拥有一个独立的学理讨论板块。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孙歌担任该板块总策划人,邀请全球重要的亚洲问题专家共同研究,组织数次关于亚洲问题的学术研讨会,并出版有关亚洲问题最权威的著作和文集。2013年9月举办的首届亚洲美术策展人论坛给予了首届亚双展人脉和学理方面的支持。目前已召开了四次学术会议,从亚洲的历史与概念,关于亚洲的想象,寻找亚洲,亚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等话题展开了学术上的讨论和对话。

  此次亚洲双年展计划与“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美术馆合作,做到以亚洲为平台,以“亚洲问题,全球表述”为指向,探讨全球视野中的亚洲问题。届时,广东美术馆将作为主展场,集中展示展览成果,作为交流联系的中心。同时,分展场黄埔古村主要展出大型视觉作品,并为艺术家驻地计划提供场地。另一分展场广州大剧院将呈现以声音、音乐为主体的作品。

  “亚洲时间”包容多元文化视角,中西悖论延伸亚洲意识

  经过策展团队的讨论,“亚洲时间”(Asia Time)确定作为首届亚洲双年展暨第五届广州三年展的主题。主策展团队的两位策展人,中国美术馆研究与策划部主任张晴和乌特勒支视觉艺术与设计研究生院院长汉克·斯拉格分别对“亚洲时间”这一主题做了阐释。

  策展团队认为,亚洲不仅是一个地缘和人文概念,也是一个时间概念。作为概念的“亚洲”及其“时间”并不来源于自身内部,而是以“世界时间”为基准。“亚洲时间”的概念来源于多个世纪的运动和流动性所产生的跨文化交流和互动。当今亚洲经济以空前的增长速度膨胀,全球的中心正逐渐转向亚洲,因此亚洲与世界历史需要重新连接构建。通过时间、空间,还有经济、政治、文化力量和潜在的紧张局势联结的“亚洲时间”,更有助于绘制出一张具有多样性和文化丰富性的新地图。当今“亚洲时间”最核心的问题是:“亚洲时间”本身就是个悖论,没有“世界时间”就没有“亚洲时间”,但“亚洲时间”的主体性又建立在反世界时间、去西方时间的基础上。

  新的“亚洲时间”认识和想象是以“亚洲时间”为方法。这意味着,不是用“世界时间”的基准来审量“亚洲时间”,而是把“亚洲时间”视为构成“世界时间”的要素之一,既有超越民族国家、抗拒新自由主义帝国的视野,又不对保护性的主权范畴进行简单否定,而是在当代全球主义和民族主义相并而行的情境中,探讨“亚洲时间”所蕴含的可能性。亚洲想象包含了对于殖民主义和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批判性思考,既是对于西方中心主义的批判,更是对资本主义发展及其危机的应对和思考。所以,今天提出来的“亚洲时间”不仅是亚洲的问题,而且是“世界时间”的问题。对“亚洲时间”的再思考既是对19世纪欧洲“世界时间”的重构,也是突破21世纪新帝国秩序及其逻辑的尝试。

  主策展人汉克·斯拉格认为,在英语的语境下,“亚洲时间”可延伸为一种“合时宜的考察”(Timely Meditations),它容纳了中西方的悖论,试图探讨悖论的具象化重现,包含着矛盾、冲突、共存意义以及必要的竞争关系,正是这些因素塑造了亚洲对于时间的理解。

  策展团队试图从实际的层面触摸“亚洲时间”。此次展览将探索起源于丝绸之路的各种贸易历史;殖民与后殖民事件;古代和现代的移民和侨民线路,即古代丝绸之路与当下贸易和交流新路线之间的关系。亚双展将致力于探索构成“亚洲时间”这一概念的不同模式和多元视角,同时也将对于亚洲形态上的思考延伸至地理概念之外。

  “一带一路”引领“亚洲时间”,新型合作模式标志广东美术馆的国际化转型

  在亚洲双年展暨第五届广州三年展第二次策展人工作会议上,罗一平表示,策展人已达成共识,“一带一路”将作为此次展览的指导理念。“一带一路”,实际上是“丝绸之路”的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 “一带一路”并非一个实体和机制,而是一个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罗一平认为,“一带一路”非常清晰地描述了亚洲在各个国家的链接点,它明确了“亚洲时间”的定点,是此次“亚双展”的立足点。

  广州作为一个主要的贸易港口,以其坚实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基础在中国扮演着重要角色。鉴于广州的战略地位,本次展览将以其“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作为出发点,以“一带一路”线路上的国家为主体发展合作,加强和沿线国家美术馆和策展人合作,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平台,共同打造“亚洲问题,全球表述”的一种展览模式。

  同时,城市的参与性还将通过多样形式得到体现。展览计划是开放的,会以更流畅和直观的方式为观众提供一个十分重要的文化讨论与艺术实验场,更有助于关心亚洲、关心世界的人从不同但有价值的角度来研究当代亚洲。

  “丝绸之路”共有四条线路。其中,东南亚的线路从广州出发,拉开海上丝路的连接点,然后再连接河内、吉隆坡、亚加达、科伦坡、加尔各答、内罗毕、雅典、威尼斯。广州是连接世界的中心点,由广东美术馆举办亚洲双年展具有特定的区域优势。

  关于“一带一路”与“亚洲时间”的关系,策展人张晴表示,从理论上看,一方面是对亚洲的延伸和生动演绎,把“一带一路”的历史性和亚洲今天与未来的奋斗方向,融合在广州这座城市和首届亚洲双年展中。另一方面,广东美术馆成功举办的“亚洲策展人论坛”也为此次展览提供了坚实的背景和资源。

  而策展团队推荐参展艺术家的过程当中,一方面将通过覆盖全世界的艺术家来表述亚洲问题,同时也将覆盖“一带一路”的区域以及城市。策展思路会沿着“一带一路”,来全面选择更广泛、更丰富的艺术家来阐述“亚洲时间”的主题。

  罗一平表示,“一带一路”并不是一个展览概念,而是此次展览所需要展开的合作区域。在这样一个行之有效的区域内,在时间坐标上追寻过去,定位现在,并连接到未来,是展览的重点。广东美术馆不仅需要通过这个展览呈现出一个区别于以往有关亚洲问题的所有双年展和三年展、一个具有鲜明艺术面貌的当代展之外,更希望作为国家重点美术馆的广东美术馆,借助各位策展人的共同努力,形成与“一带一路”沿线美术馆良性的合作关系。通过与“一带一路”线路上国家的精诚合作,广东美术馆也希望借亚洲双年展由中国区域的美术馆向国际馆转型,呈现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带来的文化交流与碰撞的新面貌。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