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业升级换代从改变错误的评价方法开始

水库禁止养鱼、湖泊河道拆除网箱、加强污水排放管控……在整体经济发展趋缓,国家日益强调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随着水产业“减量增效”指导思想的提出,水产业再一次面临升级转型的压力和契机。

和大农业其它领域相比,水产业几乎可以说是最落后的,此现状早已成为公共认知。虽然,一直以来对升级转型的呼声不停,业内仍旧进步缓慢;在最近五年,随着养殖量趋于饱和、饲料产能大量过剩,由此从内部引发了行业的变革,但是从整个宏观层面上来看,水产业的组织化、集约化程度仍相当低。

行业的进步需要各方共同努力,但是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在用不适当、甚至是不正确的方式对行业进行评价,是造成如今局面的重要原因。从社会公众开始,到各级主管部门,指导思想出现了偏差,管理和统筹行业发展的措施必定和形势的发展不相匹配,会导致行业发展落后于其它农业领域,虽不致南辕北辙,却造成了整体发展的效率低下。

从当前看来,有两大错误评价方法亟待扭转:

第一、养殖面积的增加。翻开国内任何一个地方的水产业发展报告,养殖面积增加了多少,通常都被摆放在最显眼的位置上,在水产生产力还相对低下的时期,这固然值得被肯定,但是在水产品已经充分满足消费需求,并且出现过剩的时期,再把眼光放在此处,显然已不合时宜。

对于这个问题,有两点值得商榷,首先是怎么判定市场是否过剩?这必须基于当前我国食品消费习惯和地域来考量,以国民食用量最大的草鱼来看,连续四年价格低迷,难以销售,基于此时的整体市场来看,供过于求相当明显。其次是,水产业发展的潜力有多大?水产品本身是人类优质的蛋白质来源,也具有丰富营养,非常具有推广的价值,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改变某个地域的整体饮食习惯,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需要多个产业领域相互作用,而且时间是硬性要求,实践已经证明,很难赶上养殖面积增加的速度。

第二、养殖产量的增加。此项命题和上述结论一脉相承,在充分开放的市场中,商品的供求平衡,有市场规律在进行调配,产量升也好、减也罢,都是市场运作的结果,而不应被作为评价行业的指标。而且,长期以来,粗放式、环境破坏和掠夺式的发展方式在行业长期存在,单纯以此来衡量行业好坏,而没有顾忌更高效的生产方式、友好型的发展环境,更没有考虑到片面鼓励养殖增加,给价格行情、行业供求关系带来的负面影响,指导行业发展就成了揠苗助长。

基于此,结合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行业的发展趋势,应该重新厘定评价方式,把以下几个方面作为重点:

养殖结构转变。减量增效,即意味着单位产出、单位效益的增加,例如从简单粗放的养殖方法转变为更高效率的养殖模式,从常规品种转变为高价值品种,水产和畜牧业不同,品种相当繁多,某个品种发生供过于求的时候,及时转换品种可以开拓出更大的空间。

良种产量和普及率。良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劣质种苗给行业带来的危害也有目共睹,这也是帮助行业升级的重要基础。

正规药物动保产品生产和销售。药品和动保是水产业的重要投入品,随着病害暴发增多、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受到重视,既要保护正规产品的发展,更要提高打击伪劣产品的力度。

技术培训和推广率。养殖要增效,从业者的素质水平至关重要。

食品安全事故发生率。水产养殖环节多,涉及复杂的商业关系,实践证明,紧抓消费端出口,以食品安全为抓手对行业进行规范是行之有效的措施。

养殖业价值提升。养殖群体是整个行业的基础,也是未来行业的核心所在,一切发展归根结底要来自于养殖环节的价值提升,才能为行业进步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