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合格职业人为导向的中职德育立体模式构建策略
- 来源:知识文库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职业,中职,德育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1-04-20 16:43
前言:
中职院校学生进行教育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素质,提升知识水平、实践技能,并使其具有快速适应社会发展能力,尤其是近年来社会快速发展条件下,对高素质人才需求量逐渐提升,使得德育教学在教育中愈加显著。在中职教育中德育教育已经成为重要培养内容。而在实际进行教学中,为提升对德育素质的培养效果,确保学生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开始以合格职业人为导向展开教学,并采用多种方式构建中职德育立体模式,提升了对学生的教育水平。
1 以合格职业人为导向中职德育教学优势
中职院校进行学生教学中,相比于常规本科教育更加重视对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以此满足社会对人才需求。而随着社会对具有良好道德修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视,中职院校愈加重视德育教育的作用,并将其作为教学中重要学科。具体进行教学中,为提升学生素质水平,开始采用多种适合教学方式,但为保证学生德育素质可符合社会人才需求,教学中以合格职业人为导向开展教育,这种教育在使用中可有效提升整体教育水平,有着明显使用优势,具体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方面,通过实施以合格职业人为导向的中职德育教育,利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和道德品质。在中职德育教学中,始终根据职业人培养要求展开相应教学,与时俱进,时刻保持与社会人才需求同步,不仅利于教师及时更新教学思想和教学措施,促使教师可结合学生特征,及时向其传授时俱进教学观念以及社会发展相契合知识与技能,帮助学生快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逐渐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另一方面,将合格职业人作为教学导向,能够明确中职德育教学目标,为学生培养提供可靠指导。中职院校开展以合格职业人为导向的德育教学,可快速确立将学生培养成合格职业人教学目标,可指导教师根据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展开教学,帮助学生进一步实现个人职业理想,逐渐成为可使用社会发展,并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人才。
2 构建以合格职业人为导向的中职德育教学决策
2.1加强理论与实践结合
中职院校学生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并掌握快速适应社会能力以及社会需求的技能,不仅要具备熟练的实践技能和经验,而且还应掌握相应理论知识。但中职院校传统教育中过于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缺乏对理论知识重视程度,导致学生缺乏理论知识指导,认识不足,未能及时进行理念更新,难以使用快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因此,在进行教育中,为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在以合格职业人为导向教学方式引导下,应提升对理论知识重视程度,并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培养结合起来,促使学生在先进理论方面指导下,及时掌握更加先进实践技能。同时根据社会人才需求类型,及早对自身能力和素质进行提升,以此为社会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2.2与时俱进设置教学目标
中职院校德育教学开展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社会所需求的高素质职业人才为,为保证人才在素质和能力方面切实符合社会发展和建设需求,在人才培养中将培养合格职业人作为主要目标和导向,帮助学生适应社会不断发展和变化。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应提升对社会人才需求变化关注程度,并根据相应变化内容对教学方式及时进行调整和变革。如在中职德育教育中学习有关宪法方面知识时,就需要根据当期宪法最新内容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调整,以此帮助学生掌握最新宪法知识,便于学生快速使用宪法修订后社会发展。同时教师应将中职德育教学延伸到现实生活中,让学生利用现实生活中事件或事物学会解决问题,以此帮助其更好的使用社会变化。
2.3纵向深入德育内容
学生在接受教育中,其认知和思想会随着年龄增长不断成熟,而要想保证其可实现健康成长,需要在教学中采用适合方式对其思想和能力进行提升,确保其掌握内容可满足成长发展需要,从而提升其综合素质。但目前多数中职院校现行德育教育内容,都是从普通教育转接而来的,相关学习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和社会发展相脱离,甚至部分教学内容完全失去了生活基础,这就导致思想道德教育内容与实际发展不符,甚至成为一种缺乏道德情感和意志的抽象理论,而学生难以从抽象理论知识找到与自身契合点,且不能在理论知识中寻求指导。因此,必须改变以往的德育教育方式,对教育内容进行纵向深化,将教育内容扎根于实际生活中,根据社会人才需求,以培养合格职业人为导向,对中职院校德育教育内容和培养方式进行调整,加强对学生遵纪守法、诚实守信、敬业合作以及有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方面内容的培养,并将其作为德育教育核心,通过导入学生职业意识和专业思想教育,并配合相应教学实践,将教学内容具体化,及时根据社会相应变化进行教育内容调整。
2.4彰显学生主体地位
在对中职院校学生展开德育教学中,坚持以合格职业人为导向教育同时,为保证学生教育效果,使学生可主动接受教育,更好的实现对其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应充分发挥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将学生放置于教学主体地位,关注其个性化特征和需求,并为其提供更多实现自我发展机会,从而保证学生可更好的满足社会发展与需求。一方面,在实际进行中职德育教育中,应关注学生个性,充分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能够结合社会实际发展对自身能力和素质进行不断提升,可确保其职业理想更好的适应社会需求。另一方面,中职德育教育中应突出学生地位和作用,关注对学生合作学习意识和独立性培养,为学生今后参与工作中有效完成独立工作或团队合作任务打下基础。如在关于“依法生产经营”方面教学中,课堂中应让学生自行进行相应知识学习,教师针对学生疑问做出解答,并通过不同学生交流讨论,判断学习效果,针对存在的错误及时进行纠正。课堂结束后教师可为学生安排分组进行问卷调查实践活动,然后根据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综合,交流探讨依法经营践行方式以及实施意义。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依法经营,而且可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和适应社会发展,同时还可加快实现对其独立性与合作意识培养,为其今后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提供更多帮助。
2.5建立多部门统筹协作组织机构
中职院校德育教育中,要想切实落实以合格职业人为导向的素质教育,将学生培养成为合格职业人,需要多个部门及多方力量共同发挥作用,通过建立多部门协作教育组织结构,共同推进学生职业方面素质教育。首先,应关注对学生职业意识培养,这就需要教师发挥课堂作用,通过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学生认识到职业素质对未来发展重要性。而校方和企业等需要做好相应宣传工作,使学生更好的了解职业素质,帮助学生逐渐形成职业意识。其次,逐渐养成与社会行业要求相符合的职业素养和道德,在此过程中应注意发挥企业和社会作用,校方为学生提供参与社会人才招聘方面讲座和短期实习等机会,让学生在更加深刻的感知和体验中,逐渐提示职业素养和道德。最后,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从业目标,并根据性格、爱好、兴趣以及特长等,建立自身职业理想规划,教育中应将成为合格职业人作为引导方向,打破以往以中职课堂德育为主的孤立教育局面,通过多部门团结合作,实施横向贯通教育活动,多个组织和机构共同发挥作用,帮助学生感受到来自不同单位的连续德育教导和影响。同时在进行职业规划中,教师还应注意指导学生制动不同阶段目标,以此确立短期、中期、长期和最终目标,促使学生今后可在长时间内保持积极性。
2.6实施综合性德育评价
现代化教育中,已经将多元智能理论作为重要教学理论,其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具有良好促进作用,适用于新时期社会需求人才培养。因此,在构建以合格职业人为导向德育教育模式,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中,应在多元智能化理论指导下实施综合性评价。具体进行评价中,可从以下方面考虑:一是,校内评价,围绕“合格职业人”培养的品德素质要求进行职业意识、职业能力评价。同时在评价过程中为防止出现过于偏重一方评定,还应适当对评价范围进行扩大,如学生政治态度、道德认识、行为习惯以及个性心理品质等方面,进行针对性、综合性、系统性和时代性评价。二是,校外评价,由实习单位进行德育教育评价,主要从“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创新精神”以及“职业理想”等素质方面考虑。同时为保证企业评价合理性,相关教师到实习单位追踪学生学习情况。并与企业单位主管人员共同进行评价。三是,学生自评,学生对自我表现和素质、能力方式进行自我评价,并探讨经验和认知,并结合校内和校外评价,找出自身存在的不足。四是,教师评价,需要根据自身对学生实际情况掌握程度、学会自评以及企业对其评价,综合分析后做出最终评价,同时相关学生提出关于今后发展期望,帮助学生更好的形成对自身认知,并为之做出相应努力。五是,确定多样化评价方式。实际进行评价中,为保证对学生评价效果,应综合使用多种评价方式,首先,可使用定量评价方式,由教师或班主任根据相应量化标准对个体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情况以及品德方面进行评价。其次,实施定性评价,根据评分确定“优秀”“良好”等级。最后,采用评语评价。需要教师和企业等方面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给予鼓励性评语等评价。
3 结论
中职教育中为帮助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不仅需求加强对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方面培养,而且需要以合格职业人为导向,提升其思想道德素质,不断强化其综合素质水平,从而使其可快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因此,中职教学中应加强对德育教育方面,以合格职业人为导向教学方式了解,明确其在素质教育中产生的作用和使用优势,然后使用各种有效措施加快推进以合格职业人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职业道德素养,逐渐培养成合格职业人。
(作者单位:江苏省高港中等专业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