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计划”推动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教育模式的创新发展研究
- 来源:知识文库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教育模式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1-04-20 16:50
高职院校作为我国职业人才的主要输送阵地,在培养专职人才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由于高职院校的教育模式逐渐固化,它的培养模式已经不能够很好的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在此背景下,国家提出了针对高职院校培育人才的“双高计划”,该计划坚持中国特色、产教融合、扶优扶强、持续推进、省级统筹的原则,围绕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新要求,旨在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引领新时代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本文将就在“双高计划”的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教育模式创新发展研究做深入的探讨与分析,以期能够为广大高职院校教育模式创新发展提供借鉴范本。
从我国高职院校目前的教学情况来看,由于学生普遍基础不够扎实,在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难以攻克的瓶颈,高职院校教育的创新与发展已经成为必要趋势。“双高计划”的提出,十分有利于高职院校的创新与发展。各大高职院校可以借助此次机会实现院校教育的创新升级,培养更多创新性人才,从而推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由于我国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与转变,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与输送的重要基地,应当承担起这份社会责任。笔者将对“双高计划”推动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教育模式创新发展研究的必要性和具体实施措施进行探索与分析,力求寻找出一个较好的解决方案。
1 “双高计划”推动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教育模式创新发展研究的必要性
1.1 是推动高职院校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需要
随着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浪潮逐步推进,越来越多的院校迈入了教育现代化的门槛当中。高职院校作为我国职业化人才的主要来源地,更应该积极的跟随大环境下的教育现代化步伐而如今的“双高计划”为高职院校的新的化发展提供了许多制度上的机遇和保障。由于长时间以来,高职院校无论是在教学资源还是基础设施等方面,都落后于大多数的高等院校,这一点其实从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职院校的发展。而“双高计划”所带来的机遇,可以很好的弥补高职院校在这方面的缺陷,并且有机会借此时机实现自身的教育现代化发展。
1.2 是适应时代需求,培养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
由于我国目前的经济结构正朝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也发生了一些结构上的转变。与之相对应的,高职院校作为人才输送的主要阵地,更应该积极配合当下时代发展的趋势与方向,使自己的教育模式实现转型升级,争取培养出一些高质量的、专业性的创新型人才,来参与到时代的建设当中去。“双高计划”的提出,也从另一方面上推动了高职院校转型升级的脚步,也为高职院校在明确自身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方面提供了很多的指引。
1.3新常态背景下,传统的教育模式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中国在教育这一方面虽然一直在进行这改革,但是改革的效果并不是非常的明显,甚至有些改革完全没有进行实施,这些问题就导致现在国内的教育还是传统的教育,而传统的教育模式导致人才缺失。在传统的教育教育模式当中,一般都是采用的“一刀切”的教育模式,主要的内容就是什么都是老师来进行决定,学生只能进行遵守,学生在课堂上很少进行参与。换句话说就是老师在课堂上传授什么知识,学生就没有进行思考就全盘接收。这样死板的教育模式,让学生一直处于被控的状态,在思想上也被禁锢,学生在学习上的才能是得不到相应的发展,很多的闪光弹就此被埋没。但是随着现在科技的发展,学生通过在互联网的信息交流,懂得了很多,同时也将自己的意识有所提高,学生在心理也会对现在的教育模式进行一系列的评判。对于老师所讲述的知识也会进行一系列的思考,最后会去进行解答,甚至还有的学生会亲自去动手实验,这样对于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现在的学生接触的知识面是非常广的,只是老师还限制在一个片面的范围内,很多的事情学生做的比老师还要好。而且对现在的教育模式进行创新,还能改善现在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
2 “双高”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
“双高”人才指的是一种人才的培养模式,主要是更好的培养“高技能教育人才,高技能人才以及高技能就业人才等。关于培训目标方面,非常的重视“就业技能以及发展能力”;在系统学习中,会实施校企合作,在灵活制度的基础上,使得职前以及职后更好的结合起来”在证书制度当中“学习以及工作经验具备一致性,就业导向和书本知识相比较更加的重要”,具备高等职业以及学历的具体“双重证书”制度:在教学的评估过程中,非常的“强调社会评估以及就业能力,重视社会评价以及内部评价的一致性;在学习方法方面,重视“教室以及实习场所的设计一体化,看中工学结合”。
3 “双高计划”推动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教育模式创新发展研究的具体措施
3.1 创新发展特色专业,提高院校自身竞争力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都拥有自身的特色专业或者王牌专业,但由于不充分的发展,没能使这些专业发挥出其本身的功能。在“双高计划”的政策扶持下,高职院校应当积极的抓住机会,创新和发展自身的特色专业,通过专项扶持等政策,来推动特色专业的优先发展。只有特色专业发展的更加强大,才会吸引更多的人才力量和生源群体,这样也能更好的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使教学力量更加的集中。随着人才的大量涌入,高职院校自身的竞争力就会大大增强。
3.2 完善专业设置结构,整合师资力量
就目前的高职院校教育环境来看,许多院校的专业结构设置都有着或多或少的问题。也有许多院校为了实现招生的目标,跟封班的开设了许多热门专业,但由于自身教学能力的不足,导致这些专业没能在本校得到很好的发展,从而成了学校内的冷门专业,也造成了许多教育资源的浪费。面对这种情况,高职院校应当在“双高计划”的引领下,积极的优化自身的专业设置结构,将优质的师资力量和专业的师资队伍进行相应的整合,让优质的教学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3.3 强化学校文化建设,提升育人环境的具体氛围
营造比较良好的学校文化氛围,非常利于进一步巩固素质教育的具体物质基础以及精神基础,使得学生的审美意识以及道德修养得到提高,养成非常良好的行为习惯,强化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比如:某校园在文化建设的基础上非常的推崇“崇”字。建筑物以“崇”一词开头,并以道德以及理智对其进行命名。四个主要活动园区在设计的过程中非常的重视人文,艺术,科学技术以及体育等主题。学校会收集所有老师以及学生的书法,绘画与手工作品,并在教学大楼以及其他的学生活动区当中进行展示,这样学生可以很好的感受到比较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
3.4 强化校园硬件建设,设置育人实践经验
学校需要设置多媒体教学实验室,探索实验楼、电教教学楼,图书馆楼等建筑,历史展示室,舞蹈教室,书画教室,音乐教室,机器人活动室,技术教室,汽车模拟驾驶室,广播电视教室,家政服务教室以及校园电视中心等比较特殊化的教室,与此同时,还需要聘请一些比较专业化的教师进行指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可以更好的形成相应的操作能力。
3.5 创新育人活动载体
学生需要在实践的活动过程中获得一些全新的认识以及经验,以引导自身进入到自我激励以及自我完善的状态。因此,学校需要非常重视德育功能的发挥,保障学生利用丰富多彩的活动更好的体会生活的乐趣,养成比较健康化的人格,纠正相应的道德观念,进而可以很好的培养创新精神,比如:学校举办一些校园科技节,体育节,文化艺术节,感恩节月,创新大赛以及蜀乡校区等主题性的活动,这样就会使得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提高,保障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更加的丰富化。
3.6 重视教学改革,夯实育人基础
教学属于学校当中比较中心的任务,也可以使得教育质量以及学生素质等得到提高,全面的实施素质教育属于比较主要的途径,学校始终把更新教育观念以及教学观念当作教学当中的重点部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在教学当中重视以及做到“七个重点”:要追求高质量的教学成果以及探索比较完美的教学过程,这两者之间是非常重要的,充分的发挥学生的相关智力因素,对学生重视培养。教师要发展比较良好的教学以及指导能力,保障学生形成非常良好的学习以及思考能力;促进一般能力以及创造素质的形成;在文化基础形成以及道德品格形成的过程中,同样需要重视人格的训练;与此同时要培养学习以及探究学习的能力;重视理论学习以及实践活动,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的促进教学模式的创新以及发展,才可以使得人才得到更好的培养,最终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3.7 改革具体教学内容
想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就需要从教学内容的一些基础情况进行出发,按照新社会的具体需求以及时代发展的相关形势,进行必要性的创新,在把握规律的过程中, 摒弃之前一成不变的具体教学模式,要不断的利用规律使得其能力得到提高。重视基础知识的相关构建,夯实相应的基础,做到脚踏实地,以及实施全面性的发展,与此同时,要加入到新兴知识中去,保障学生可以更好的了解前沿部分,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做到推陈出新以及与时俱进。使其内容即具备高度又具备深度,在融会贯通的过程中也不会死搬硬套。教学过程中要形成一种体系, 与此同时还需要不断的拓宽思路,不能只是一盘散沙,一定要把系统性以及多样性之间进行有机的结合,保障给学生提供更加有益的指导。
4 结语
综上,“双高计划”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教育模式的创新发展提供了许多机遇,也给高职院校带来了很多制度上的保障,高职院校也应当积极的抓住机会创新发展特色专业、完善自身的专业结构,使院校的师资力量得到更好的利用,这样才能够使高职院校更好地完成教育现代化的转型,缩小与高等院校之间的差距。从另一方面来讲,这也十分有利于为我国培养更多的专职专业性人才,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提供更多的动力。
(作者单位:日照职业技术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