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思维品质发展的问题设置策略
- 来源:知识文库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初中,英语,策略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1-04-20 16:45
初中英语新课标(2019版)倡导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培养和塑造人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而核心素养的培养有赖于学生思维品质的提高。因此,本文以牛津译林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问题阅读第一课时为例,以问题设置为出发点,通过设置问题的不同策略,建立思维的框架,培养思维的整体性、连贯性和灵敏度,提高学生思维的辨析和深度。
在英语阅读课中,教师通过设置问题,能够使学生了解文本、深入文本。这些问题可以是读前引发学生思考的导入型问题,可以是读中基于文本内容、搜寻文本信息的问题,也可以是读后促进学生思考、引发学生深入探究的问题。但是,在多次的教学活动中,我发现,只要是涉及到读后的拓展延伸问题,学生要么支支吾吾答不上来,无从下手,要么脱离文本,答非所问。要么只从一个角度片面的看待问题,思维浅显局限。因此,一整节阅读课下来,大部分学生的思维只能停留在寻找文本信息的表层,思维得不到深入和拓展。因此,我研究了教师在阅读课中设置的问题,发现了以下问题。
1 英语阅读教学中问题设置存在的问题
1.1 孤立式设置问题,导致问题的碎片化
教师在备课时往往会将文章划分成几个版块,找出每个版块的主要内容,便于学生理解每部分的主旨大意。但这往往会导致设置的问题缺乏一定的关联性。问题与问题之间脱节了,反而不利于学生对文章整理性的把握。
1.2 填鸭式设置问题,导致课堂的低效化
教师往往认为,设置的问题多了,就能促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从而拓本上找的原句,那么学生可能只在课堂上学会了快速寻找答案的技能,而思维只能处于浅层次水平,得不到锻炼和提升。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会越来越局限。
1.3 开放性思维的问题设置问题答案,导致学生想说却不敢说
教师在问题设置时往往会给出标准答案,让学生朝着教师设定的方向走。但是,开放性问题的答案只要不脱离中心,言之有理即可。教师设置的正确答案往往会使学生想说而不敢说,想答却怕答错。
为了改变自己问题设置策略,解决问题设置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以下是我以自己的一节区级公开课为列,提出的几点自己的看法。
本节课是9A Unit4 Reading的第一课时,主要通过描述NBA篮球明星Spud Webb的成长阶段,以及在每个阶段中经历的困难和获得的成功,向我们传达了Webb永不言败、为梦想执着追求的精神。
2 通过问题设置,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策略
1)基于文章的主旨大意,从文章主旨句设置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整体性。思维的整体性是指以全面整体的视角看到事物。在9A Spud Webb这节课中,文章的标题是:the shortest player in the NBA. Shortest很好理解,就是指Webb的身高,所以教师把“shortest”改成了“greatest”,为什么要改成“greatest”,伟大之处在于什么地方?以这个问题贯穿于文章的全文,学生在思考问题要纵观全文来回答,不能单单只回答文章的某一部分。培养了学生的整体意识。
2)基于文章整体的框架结构,从文章脉络处设置问题,建立学生的思维框架。这篇文章只要是通过时间线索来描述Webb的成长的,文章的脉络非常清晰,那么根据文章清晰的框架结构,教师提出的问题是:Read the passage by yourself. Can you circle the time of Spud’s Growth?让学生在自己阅读的过程中圈出Webb的成长轨迹。
因此,韦伯的成长过程是文章的一条明线,而文章的暗线则是他在每一次成长阶段所遇到的困难以及收获的成功。因此,教师在分析完文章以后,提出的一个问题是:What a hard life Webb lived! How many times was Webb refused? What are they?那么学生可以根据这个问题,对文章进行一个整体的概括。所以这些问题既理清楚了文章的框架,又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了自己的思维结构。为后面形成文章的思维导图做了铺垫。
3)基于文章的内容,从文章细节处设置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连贯性,进而培养思维的灵敏性。在我看来,思维的连贯性是思考问题是能考虑到事物内在的联系和逻辑。所谓思维的灵敏性,指的是灵活地迅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思维品质。如果没有思维的连贯性,学生是不会有灵敏的思维的。勤于思考问题本身的内在联系,才能灵敏捕捉问题的本质。文章的第三段讲的是韦伯高中时发生的一些事,教师提出三个问题:Where did he sit in the basketball? Why did he need to sit in the stand? What was the coach’s mind before? What changed the coach’s mind?教师提出的这四个问题一环扣一环,学生要想解决最后一个问题必须要基于对前三个问题的思考。通过坐在站台上,我们可以推测出教练内心的想法,那教练为什么改变想法呢?这又要回到韦伯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品质上来。学生通过这些环环相扣的问题,在教师的引领下,更加透彻地理解了文章,同时发现了问题间的内在联系,培养了思维的连贯性,同时又能更灵敏地捕捉到了文章表达地中心思想。
4)基于文章的特殊字词,从字词处设置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文章在第五段提到:After he graduated, he was forced to play in another league. He remained there for about a year.通过两个动词“force”and“remain”,教师提问: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words “force, remain”?当我把这个问题抛出时,学生都能够领会其中的含义,但是真正要说时却说不出来。所以,接下来,教师用“force”and “remain”分别造了两句子:①He was forced to sell his house because he was in debt.②He remained there because of the heavy rain.接下来,我让学生在这两个句子后面尝试加because.这时,学生的思维被打开了。S:He was forced to play in another league because the coach didn’t take notice of him/because the team members didn’t believe he could play well. S:He remained there for about a year because he thought he could play well/because he thought he should catch every chance.在此,我只列举了学生添加的部分原因。那么还是回到刚刚的问题,此时学生都有话可讲,不只是停留在浅层的思维,而是能考虑到当时特定的环境,人物本身的精神品质,更深层次的思考。
5)基于文章要表达的情感,从文章情感处出发,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发散思维指的是大脑在思维时呈现出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但是这种发散思维不是异想天开,漫无边际的发散,而是根据一个中心,围绕中心发散自己的思维。文章的第六段奠定了文章的情感基调,韦伯向人们证明了:在成功面前,size and body type doesn’t matter.对于韦伯而言,“size and body”指的是他的身高,教师进而提问:What does “size and body” mean to you?学生可以相互讨论,学生的答案千差万别。教师再次提问:Since size and body type doesn’t matter, what matters?此题的设置就要回到本文作者想要抒发的情感上来了,但又要以韦伯经历的困难和获得的成功作为出发点。有的学生认为要抓住了每一次机会,有的认为是在困难面前要有永不言败的精神,有的学生认为要有坚定的目标……这些答案都是正确的,学生站的视角不同,得出的答案也不一样。所以,这个问题充分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同时也提高了思维的灵活性。
那么这些提高学生思维的策略,我是基于哪些原则的呢?以下是我的一些思考。
3 通过问题设置,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我们教师只是学生学习路上的引导者和指导者。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教师改变以往“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更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学生能够在课堂中自主能动的思考,创造性地说出自己独特的见解,提高自己的思维品质。教师通过问题的设置,促使学生的思维发生共鸣和碰撞,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
2)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地设置问题指的是教师能够根据不同学生之间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生活经验等方面的差异,设置不同能力层次的问题,促使课堂上各个层次的学生的思维能力都能得到发展。这篇文章既设置了浅层思维的问题,也有深层思维的问题。因此,问题设置时,考虑到了不同思维能力的学生的不同发展。既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敏性,又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深度。
3)循序渐进原则:学生的学习存在主体差异性,因此在设置问题时,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课堂教学节奏,设计的问题由易到难,又简到难。学生在上一个问题中,通过找到文章中的关键内容,能够得出“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因此在回答下一个问题,自然会想到“catch a chance”.因此,找寻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设置问题。
4 总结
本文思考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问题设置存在的问题,以自己的一节区级公开课为例,阐述了通过问题设置,提高学生思维品质的策略以及相对应的原则。在我看来,教师要想通过问题提高学生思维品质,首先教师的思维要在一个较高的层次上。而这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于教师与时俱进地学习和不断深入地思考。教师职业任重而道远,愿我们都能以一棵树影响整片森林。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经开区横林初级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