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小组合作的高中地理实践力培养策略

  • 来源:知识文库
  • 关键字:高中,地理,策略
  • 发布时间:2021-04-20 18:59

  地理实践力,是地理核心素养的维度之一,是学生在参与地理教学的过程必须养成的一项基本能力。但是,在长期的高中地理教学实施过程中,高中生的地理实践力培养始终属于薄弱地位,影响了地理核心素养培养任务的实现。本文将以课改背景下备受关注的合作学习学习模式为依托,从建设合作学习小组,拓展实践途径这两大方面入手,就如何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进行详细说明。

  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教育教学是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教育教学改革是与时俱进的。新时期,教育教学的实施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主要任务。具体地,《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体系,要求教师以基础知识教学为载体,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凝练了地理核心素养,要求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从不同维度入手,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地理实践力,是地理核心素养维度之一。所谓的地理实践力是指学生在参与地理学习的过程中,借由知识学习和实践体验所形成的能有效完成各种实践任务的基本能力,同时也是学生掌握基础的地理知识,体验地理实践活动的必备技能。大部分高中生受到被动学习的影响,地理实践不足,地理实践能力发展效果差强人意。立足高中生的地理发展不足,我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尝试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们合作体验多样实践活动,潜移默化地发展地理实践力。具体做法如下:

  1 建构合作学习小组,做好合作学习保障

  基于小组合作的高中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是以学生的合作学习为基础的。合作学习的实现,则是以科学的合作学习为基础的。所以,在实施小组合作模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立足学生的发展情况,科学地建构合作学习小组,为接下来引导学生们参与实践活动,发展地理实践力奠定坚实基础。受到个性差异的影响,在参与高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们的发展水平是不一的。比如,有的学生可以轻松地获取地理知识,深刻地理解地理知识,且乐于体验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并借助这些实践活动,进一步地提升地理学习水平。而有的学生,面对地理知识,手足无措,不知道如何理解,无法建立深刻理解,将实践活动当做是地理学习负担,在体验地理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也难以对所学进行应用。如此明显的差异,是教师在建构地理合作学习小组的时候,需要给予关注和重视的。因此,我在组织高中地理教学的时候,不但会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还会以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切入点,将学生们划分为不同的层级,建构异质小组,为学生们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能互补和优化,实现协同发展。

  具体地,我将地理学习成绩不尽如人意,性格内向的学生和地理学习成绩优异,且性格外向的划分到一个小组中。为了使不同的学生都能体验地理学习活动,我继续为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任务。比如,地理学习成绩优秀,且性格外向的学生,在小组中起到带头作用,指导其他成员学习。其他成员,则要联系自身的地理学习情况,积极配合、参与小组活动。如此分组,便于学生们接下来合作完成实践活动,发展地理实践力。

  2 拓展地理实践途径,落实小组合作学习

  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是以地理实践活动为依托的。在高中地理教学实施过程中,如果教师单纯地立足课堂,机械地灌输地理知识,是很难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甚至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要想真正地引导学生们通过合作学习,发展地理实践力,教师在组织高中地理教学的时候,要拓展地理实践途径,组织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给予学生切身实践的机会,使学生通过切身实践,获得地理实践力的发展。我在组织高中地理教学的时候,会组织如下几种地理实践活动:

  2.1 组织野外考察活动

  所谓的野外考察活动是指通过观察地理现象,观测地理环境,对所观察区域的自然地理建立全面的认知,并经过分析,对地理现进行分类、考查的活动。通过体验野外考察活动,学生们不仅可以将地理与现实生活密切地联系起来,还可以借由地理现象,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同时获得地理学习的主动权,成为地理学习的主人,慢慢地转变地理学习方式,潜移默化地发展地理实践力。基于野外考察活动的重要性,我在组织高中地理教学活动的时候,会以教材内容为依据,组织野外考察活动,驱动学生发展地理实践力。

  以“土壤”为例,该节课教学的实施旨在引导学生们了解土壤在地理环境中起到的作用;土壤与农业生产的关系;人类活动对成土过程的影响等。在参与了课堂教学活动之后,学生们借由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很好地完成了这节课的学习任务。但是,部分学生对基础知识还存在不理解的问题。对此,我组织了地理实践活动。具体地,此次地理实践活动,以本地的农村地区为主要场所,利用周末时间,由学校组织、地理老师带队,以班级为单位,将学生们带到农村、农田。在实施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先为学生们布置了搜集土壤的任务,鼓励学生们以小组为形式,自主搜集地理材料。接着,继续布置与农民伯伯沟通的任务,要求学生们通过与农民伯伯的沟通,总结本地的土壤特点,对农作物的影响等。接着,以小组为形式,整理、分析搜集到的信息,借助考查报告的形式,对此次实践活动做一个总结。在新知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我鼓励各个小组展现各自的总结报告,通过集体互动,总结本地的土壤特点,以及对农作物的影响。如此实践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们进一步地加深对所学地理知识的理解,还可以通过切身的实践,获得地理实践力的发展。

  2.2 组织社会调查活动

  所谓的社会调查是通过应用谈话、个案研究等方式,搜集信息,细致分析这些信息,发现地理问题,应用所学解决地理问题,实现对社会系统性了解的实践活动。社会调查活动是一项具有生活性的活动。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指出,地理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实现地理生活化教学,引导学生体验生活,解决现实问题,加深地理理解,锻炼地理应用能力。所以,在实施高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围绕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情况,选择贴近社会生活的主题,将学生生活周围的事事物物作为调查对象,搜集信息,应用所学解决问题,自然而然地发展地理实践力。

  以“我们周围的环境”为例,在组织了教学活动之后,我精心地组织了理解居住居民环境保护意识的社会调查后定。之所以确定此社会调查主题,是为了使学生们进一步地认知自己周围存在的环境问题,以及周围人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行为,受到良好的熏陶,自主地践行保护环境的行为,同时学会用地理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提升地理实践力。具体地,在实施社会调查活动之前,我先将生活在同一个小区,或邻近小区的学生划分为一个小组,先要求学生们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应用网络、报刊等渠道,搜集生态文明信息,了解生态文明实际情况。接着要求学生们合作设计保护环境调查问卷,对被分配的小区成员进行调查,总结、分析小区居民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最后,结合所学到的地理知识和搜集到的信息,合作制定保护环境方案,在社区里进行宣传。由此可以看出,组织社会调查活动,便于学生们走进社会生活,在生活中通过切身实践,获取更为丰富的地理认知,同时还可以锻炼地理实践力,促进地理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2.3 组织地理模拟实验活动

  地理课程标准中对地理实验的价值进行了肯定,要求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利用地理实验直观展现地理现象,辅助学生透过现象把握地理规律,深刻地理解地理知识,锻炼地理分析、总结能力,促进地理实践力的发展。地理实验主要包括真实实验和模拟实验两部分。因为地理事物分布的空间较为广泛,且演变的时间较长,所以,我在组织高中地理教学的时候,常常应用模拟实验活动,引导学生们利用地理实验设备,操作、展示地理现象,透过地理现象观察、总结地理规律,锻炼地理实践力。

  以“热力环流”为例,这是高中地理的基础内容,也是大部分学生存在理解障碍的内容。本节课教学的实施旨在引导学生们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自主地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为了实现教学目的,我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设计了是模拟实验活动。具体地,在实验实施之前,我先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带盖子的长方体透明容器,三四份有香,一个烧杯,适量的冰块和一盒火柴。之后,要求学生们以小组为形式,先合作讨论热力环流实验方案,提出相关假设。接着,利用实验器材,将实容器水平地摆放到桌面上,将盛有冰块的烧杯放到容器一端,将点燃的香放到容器的另外一端,之后,用玻璃盖将玻璃容器盖好,观察实验现象,做好记录。在各个小组操作实验的过程中,我会走进小组中,的他们的实验操作情况进行观察,发现存在的操作问题,及时地给予纠正,从而避免实验现象带给学生们错误的地理认知。在学生们操作了实验,记录了实验现象之后,我鼓励各个小组展现各自的记录表格,对其中的实验犯法、步骤等进行讨论,继续发现问题,提出纠正意见。尤其对地理现象进行讨论,合作总结地理规律。如此实验,将热流环流现象直观地展现在了学生们的面前,便于学生们建构对所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同时,在此过程中,学生们通过亲手操作,便于发展地理实践力。

  总而言之,在实施高中地理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在核心素养培养要求的指导下,重视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同时立足学生们的地理学习实际情况和地理学科的特点,科学地组建合作学习小组,并围绕教学内容,创设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丰富地理教学,同时使学生通过体验野外考察活动、社会调查活动、地理实验模拟活动等,获取地理知识,锻炼地理实践力,潜移默化地发展地理核心素养,促进地理教学质量的提升。

  (作者单位:山东省日照第三中学)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