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对幼儿开展审美教育
- 来源:知识文库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审美,教育,教学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1-04-20 19:21
现代教育提倡全面育人,培养具有多种能力的人材,其中就包括审美能力。培养审美能力要依赖审美教育,而审美教育要从幼儿园开始着手。本文作者从幼儿审美心理的主要特点分析出发,阐述了幼儿审美教学应遵循的原则,并围绕学校美育与家庭美育的实施进行论述,为幼儿审美教育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幼儿对于美的理解与认识与成人不同,他们对于美的理解很直观。因此,幼儿教师应正确认识美育的内涵。在幼儿阶段,美育的核心是审美能力,根据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引导幼儿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结合幼儿的审美心理,从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提升幼儿的审美能力。
1 幼儿审美心理的主要特点分析
1.1 不同于成人审美。幼儿的审美更开放、极富有情感。不同于艺术家的那样,从美学的角度去考量、去审视。不同于一般人的审美,带有一定的目的去分析、鉴别。由于幼儿没有学过系统的美学知识,他们对事物美与丑的评价仅仅是从自身的情感出发,仅凭自己的认知对事物进行评价,因此,他们的审美更自由、开放。审美是幼儿以自身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是释放情感的一种方式。
对于同一幅美术作品,幼儿只关注作品的内容,及由作品想到的内容。而成人从审美的角度去解析作品,他们研究的主要是:作品的艺术价值;作品是谁画的、哪一流派;绘画技法;研究创作背景及主题等这些问题与情感无关。究其原因,大人总喜欢从科学的角度、价值的角度看待事物,不从事物的表现去解释它们。幼儿的审美主观情感更多--些,其审美更接近于事物本身。而成人的审美科学及理论知识居多。
幼儿的审美是建立在自身经验基础上,根据生活经验,结合周围环境,从自身的喜好角度出发,评价过程是直接的、感性的,结合自己的想象,而形成一种审美标准,把情趣、情感等融入到“物”上,给“物”标注美的标签,这种美具有独特性、个性化。成人的美是建立在多种分析、探究的基础上,这种美比较理性化,缺乏幼儿的直率、开放。
1.2 以感性思维为主。从审美的角度来说,幼儿以感性思维占主导地位。幼儿阶段,他们的思维与行动有直接的关系,此时,他们的生活经验很少,对事物的喜欢程度直接表现在行动上。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及思维能力不断的发展变化。心理活动增多,思维逐渐复杂化,对一些事物开始思考了,形象思维得到升华。
这一阶段幼儿的思维必须借助具体的事物,具体的事物是形象思维的前提,针对幼儿来说的形象是具体的、醒目的、有特色的。大部分的幼儿,喜欢用彩色笔涂涂画画,对于颜色的选用,他们一般多用亮丽的、醒目的色彩。因为幼儿喜欢美的事物,形象思维是需要借助具体、形象、生动的事物,以此去感染孩子们。
1.3 阶段特征。幼儿的审美心理有明显的阶段特征。幼儿每个年龄段的审美心理是不同。阶段特征在绘画中最为明显。不同阶段反映出的心理特点是不同的。
1-2岁涂鸦期,幼儿的认知能力很低,绘画水平很差。他们对事物的表象并不了解,只是随意地乱涂,有时弄不清画的什么,这个时期,幼儿心理因素对思维的影响很小;2至3岁的幼儿认知有了些许发展,对事物的表现只能简单加工。但是,不能形成具体的事物表象。画得图形似像非像。这一阶段,幼儿有绘画的意愿。3至7的幼儿表象已形成,能画出事物的大概轮廓。不考虑透视效果,凭着主观想象描绘事物;7岁以后的幼儿表象已成熟,他们画得图形能表达实物了,并能从一定的视角画出看到的物体。提升幼儿的审美能力需要长期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因此,教师要根据幼儿的特点对他们渗透美育学习,培养其审美能力。
2 幼儿审美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2.1 自然性。在对幼儿进行美学教育时应顺应自然。对幼儿进行审美教育时,要尊重他们的天性,给予他们自由发展地空间,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活动,主动获得、发展,展现其创造性并使他们的个性得以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幼儿的爱好兴趣;尊重其天性,让他们自由发展。
兴趣在美学教学中尤为重要。幼儿时期,他们无忧无虑,他们的要求很简单——快乐,只要是感兴趣,孩子们就乐意参加,这一特点正好符合他们的审美心理特点。幼儿天真、可爱,他们还没有把兴趣爱好当成自己的追求目标。大人的眼中,生活中有苦也有乐,而孩童时,他们眼中的生活充满着很多乐趣。他们对不熟悉的人、物等饶有兴趣,有时还会表现出极度兴奋,这说明,幼儿对某一事物产生兴趣,他们就会观察、研究此事物,并形成自己的认知。
儿童在自由、充满趣味的活动中,身心会真正放松、愉悦,情感处于兴奋中,这时候他们的创造能力是最佳的。审美是快乐的、自由的,幼儿用全身心感受美、想象美、体会美。幼儿在审美过程中不是强迫的,而是自由的、开放的。没有任何的条条框框束缚他们的思维、行动,他们把自己心灵感受的、想象的的东西,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表现出来。这一过程,幼儿的审美是自然的,是自然流露。
2.2 直观性。从审美的对象来看,幼儿的抽象思维较弱,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他们生活经验很少,理解力差,一些复杂的、抽象的审美现象,幼儿理解不了,把直观的、形象的事物呈现给他们,让他们主动发现美、体验美、感悟美,接触大千世界形形色色的美。幼儿眼中的美是直观的、形象的、生动的。
这就要求教师把生活中美的事物直接地呈现给幼儿,引导他们体验各种形式的美。儿童就如同一张洁白无瑕的纸,是一片天然的、未经开垦的绿地,没有任何雕琢,因此,可塑性很强。根据幼儿的思维特点,教师及家长应引导孩子充分体验不同形式的美。增加其对美的理解、认识。当让孩子绘画时,先让他们在校外自由地看、体验,听小鸟唱歌;与白云打招呼;与大树对话,让幼儿对周围的事物产生浓厚兴趣,并有一种想把看到的、体验到的一切通过绘画表现出来。没有幼儿自身的体验,就没有创造地冲动。
教师或家长应带领孩子去感知、去体验不同风格、形式的自然美。经过与大自然无数次亲密接触,孩子的内心会发生变化,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对周围的事物进行选择和筛选,这就证明,幼儿的审美在起作用,他们对美的敏感性会增强。
2.3 个体性。在幼儿审美过程中,教师把美的东西呈现给孩子时,还要考虑每一个个体对美的接受能力。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幼儿的接受能力是有差别的。展开审美活动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审美的对象存在;二是是否有相应的能力。因此,在对儿童进行美育教学中,教师应考虑幼儿的个体因素,如果不把接受能力纳入审美活动中,家长或教师就把自认为有审美价值的东西搬到幼儿面前,让他们接受,结果会适得其反。现在有些家长,教师不考虑幼儿的接受能力,强制性地让他们接受大量的信息,让其产生厌烦心理,失去了审美教育的意义。
个人性格是影响审美能力重要因素之一。美与性格息息相关。在美育教学中,教师要塑造幼儿的性格,要因人而异,由于儿童的性格不同,因此塑造地方式也不同。在审美教学中,教师要弄清幼儿的气质、性格等特点,要做到扬长避短、因材施教。
人的性格一般有两种类型:内向型、外向型。内向型人性格较温和、喜静,适应能力差,朋友较少,爱自己玩。外向型人优点很多,但情绪容易不稳定,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兴趣不专一。同时我们也知道:由于某些因素发生改变,人的性格也有所改变。在美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了解幼儿的性格及兴趣爱好,要做到有的放矢。去除他们性格中不好的方面弱点。
3 联系实际生活,对幼儿进行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属于美育的范畴,对孩子进行审美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合力。家庭实施者是父母及其亲人,教师是学校审美教育的实施者。相对于社会来说,它涉及的范围很大,需要社会中的每个成员参与,这就需要全体社会把美的事物呈现给幼儿,引导他们发现美、感悟美,有利于幼儿健康成长。
3.1 家庭美育。父母是幼儿的启蒙教师,家庭环境在幼儿的成长中有重要的作用。幼儿认识社会是从家庭开始。父母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是任何人都不能代替的。为了让孩子健康成长,让孩子得到全面发展,父母要注重家庭中的审美教育。把美育融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用美的事物熏陶孩子,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审美意识,引导他们用自己的小手去创造美。
幼儿喜欢悦耳的音乐及色彩艳丽的图画,跟随音乐会做出一系列的反应。把孩子的这种反映引导出来,就要依赖于审美教育,家长应顺应并发展孩子这种美的天性。家长首先要为孩子营造美的家庭环境。家庭布置要美观、典雅;家庭关系要和谐;家庭要有浓浓的书香气息。把自己的家装点得符合幼儿的审美心理。
家长有抽出时间来陪孩子游戏,玩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在玩中可以创造,也可以想象。孩子在玩中可探究一些未知的科学知识。要激活孩子的想象能力,就是引导孩子玩,与他们共同游戏,在游戏中可激发其创造才能,同时给予孩子更多的快乐,在此过程中,可培养幼儿的多种能力。家长可利用一些有儿童特色的艺术作品对孩子进行美育。父母提供的艺术作品要有童心、童趣,引导他们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可借助音乐、绘画、文学作品等,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
3.2 学校美育。学校领导及教师应把教室及校园布置的具有艺术特色。室外多种一些小草、鲜花卉、树木等,室内装点一些符合幼儿心理的图画、故事画等,有利于陶冶幼儿的情感。
教师要注重培养幼儿的艺术兴趣。首先,要利用生活中的材料美化校园环境,把校园装点的五彩斑斓,同时也充满浓浓的书香气息,使幼儿身心得到艺术熏陶。对幼儿进行审美教育时,以赞赏为主,要多鼓励、表扬他们,注重培养幼儿丰富的情感。教师要向幼儿充分展示自身的艺术魅力,让他们得到美的熏陶,激发幼儿的艺术兴趣。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要让幼儿欣赏更多美的事物,可以通过幼儿音乐、绘画、儿歌、童谣、艺术品等。在培养幼儿的审美意识过程中,不能把训练技能作为美育教学的主要目标,而应注重幼儿的审美意识、审美情感及审美体验,教师与幼儿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并应注重尊重幼儿的想法。通过审美引导,促进幼儿审美能力的提升。
(作者单位: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中兴幼儿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