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如何渗透红色文化教育
- 来源:辅导员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红色文化,小学学科,道德与法治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1-06-30 14:43
摘要:红色文化教育融入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有着重要且深远的意义,不仅利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道德与法治学科,从方式方法中入手,对教师教学引导提出更高的要求。
引言:红色文化教育渗透到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中,对教师教学方式,尤其是引导方式提出相对严格的要求,需要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让学生潜移默化的获取知识,以传统文化的力量激发和感染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共鸣。
一、因材施教式引导
小学教学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其目的主要从小培养学生优质的道德修养,为以后三观意识引导,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提供了引领的作用,从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全面发展的信心,既然是以全面发展为目的,那么教师在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育教学上,首先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红色文化的渗透式教学,红色文化是经久不衰的传统文化之一,也是道德与法治学科的重要辅助配合,不论是对课堂教学的各项引导有促进作用,而且对学生优质品质的培养和情感的深入也有有利意义,教学活动的开展必须具备多样化,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生来说才能起到“单枪直入”的效果。同时结合以人为本的教师观,将教师这一角色赋予传递性,尤其是在红色文化教学的引领上,更要遵循素质教育教学理念,帮助学生自主掌握课程,在这个方面,教师这一角色的引导性被彰显,在指定教学课程内容时,则要以课程丰富为主,这样能够最大限度的将因材施教式引导教学展现出来。不少学校在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辅助中以红色文化的渗透为“得力武器”不只是在课堂中展现,因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理念,为带动学生主动学习,除了日常的校园广播、黑板报等,还进行道德与法治学科结合红色文化的实践活动,包括“找寻雷锋叔叔”等相关活动,让不同学生进行不同程度的潜移默化获取知识,因材施教诱发学生思考,在潜移默化的实例教学下,学生在区分道德问题时会迅速掌控对错,合理将知识实践化。是为引导教学的成功。
例如教师在课堂中进行英雄先烈的故事性引导,并根据情景进行一定创设,让学生体会体验式教学,教师通过学生参与到课程中后,在情景推进的同时细致观察学生在每一步的情绪变化,根据这类变化及时进行红色文化渗透,并且鼓励学生们提出问题,讨论问题,甚至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模式更容易帮助教师完成因材施教式引导教学,将课堂归还给学生之后,会发现,知识的渗透力大大加强,在这样的优势下,原理论性较强,略显晦涩的红色文化更容易和道德与法治学科相结合。
二、借助素材,引经据典式引导
红色文化的渗透并不能脱离真正的课堂教学,如果说教师在一昧的以红色文化渗透而不结合课程,那么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实践性就几乎消失了,结合的重要性在于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目标,要知道,每个课程给予教师需传递给学生不同的道德意义,利用相对适宜的红色文化,就能够起到引经据典式引导,再者这样的教学模式更易让学生接受,根据教学内容的展现,教师可以在课堂准备前查询部分典型故事案例,何为典型?简单来说就是耳熟能详,甚至学生能够自己讲述大概的,在这样的基础上,利用经典建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共鸣,让教师充分融入到学生中去,是为有效引入。在道德与法治这种需教师具备高强引导性的学科,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是很重要的,借助一定的素材能够帮助学生潜移默化的获取知识,并且在真正案例与事迹渗透下,学生更能体会道德与法治课程需培养的关于思想、道德、品质等层面的意义,在经典的影响下,也帮助学生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和正确三观的养成。
例如教师以中国杂交水稻育种科学家袁隆平院士为素材,用耳熟能详的科学家引发学生的共鸣,通过介绍其重要研究,烘托其伟大成就进行相关引导式教学,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最终回归课本,贴切其内容,得到此类引导教学模式下的道德理念。
三、烘托课堂氛围,丰富教学模式引导
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不论从哪个角度来说,更能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探索,当然,也能更好的将道德与法治学科和红色文化相结合,使教师在引导学生思路时更能得心应手,互联网时代下,各种数据式产物应运而生,包括各种辅助教学工具,如微课、在线课堂、多媒体技术等,都能够帮助教师烘托课堂氛围,丰富教学模式,以此来实现课堂引导,小学的学龄相对来说是比较小的,在这个年龄阶段能够一定程度的把控知识,但几乎无法掌握的是知识获取度,上升到道德与法治的层面,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无人指引的话,理解到的只是浅层,配合红色文化,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自主思考的能力,也有不少教师发现,被知识烘托至热的课堂氛围学生更加活跃,对问题的好奇心大大加强,甚至更喜欢提问问题。教师在这个契机下更容易和学生展开深入交流,并投入自身的情感和想法,配合典型的事迹融入到课程内容中,授课几乎是共赢式效果。
例如在《我们在一起》的教学活动中,教学设置问题教师则可以从选取红色文化影像图片和相关事迹资料入手,包括利用新媒体课堂为学生们播放驻守边疆的士兵影像资料,他们犹如坚韧不拔的杨树守卫着边疆安全、利用故事建设为学生们讲述支援西部建设的志愿者的故事,他们将青春与智慧投入国家的西部建设当中,积极支援当地经济、文化建设……这些“可爱的人”皆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做出突出贡献,以此扣题引导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与此同时又做到红色文化的渗透。
结论:红色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经典文化之一,将其融入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必要性显而易见,课堂教学从多个方面、角度渗透,最终实现将课堂还给学生,激发起学生获取知识的探索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方应全 . 红色文化与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研究 [J]. 领导科学论 坛 ,2019,(6):35-36.
[2]黄杰 , 唐婧 . 地方性特色文化融入中小学校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探 讨— — 以常德地区为例 [J]. 青年时代 ,2018,(28):259-260.
[3]毛晓玲 .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红色文化的渗透 [J]. 软件 ( 教育现代 化 )(电子版),2018,(3):107-1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