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约翰内斯·伊顿在包豪斯设计基础课教育及其意义

  • 来源:新玉文艺
  • 关键字:伊顿,包豪斯,设计基础教学
  • 发布时间:2022-06-15 19:20

  摘要:约翰内斯·伊顿在包豪斯任教期间所开创的教学模式对现代设计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论文试从伊顿的教学历程、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等方面来探讨伊顿设计基础教学,发掘出伊顿设计教学的核心:在设计基础课程中加入了理性分析和注重激发学生的潜能,从而说明伊顿的基础课对包豪斯的影响以及对现代设计教育的意义。

  一、伊顿教学思想的形成及教学历程

  约翰内斯·伊顿(Jogannes ltten)(1888~1967),1888年生于瑞士南林登(Südern-Linden)附近的施瓦辛格(Schwarzenegg),是一位著名的设计师、画家、雕刻家、艺术理论家和设计教育家。[1]伊顿最开始只是在一个小学任教,并没有教授绘画或设计类的课程,但是伊顿这时认识到,教学活动所具有的启发意义。在这之后伊顿在斯图加特美术学院学习,在色彩理论大师阿道夫·赫尔策尔(Adolf Holzel)的指导下学习色彩和构图等知识,同时对古典绘画做过深入的探析和研究。1916年,从斯图加特美术学院毕业后,开始进行私人教学活动,在这一阶段,有关形体的几何和节奏,比例与表现形式等内容,得到充分的讨论和思考,伊顿的教学思想有了基本的雏形。[2]在包豪斯教学时期,伊顿的教学方法的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在包豪斯任教的5年期间,他十分重视基础课程(Basic Course)。但是伊顿是一个拜火教(Zoroastrianism)的信徒,是一个神秘主义者,后他与格罗皮乌斯的教学思想产生了分歧,最终离开了包豪斯。伊顿离开包豪斯之后,在柏林成立了自己的学校——伊顿艺术学院,在此阶段的教学实践中,伊顿加大了基础课的教学力度,这时期出版的《日记》和《艺术色彩学》。

  二、伊顿设计基础教育的方法

  伊顿在包豪斯设立的基础课,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色彩和材质的基础课。伊顿研究色彩的核心也在于对比与张力的表现。他遵循赫尔策尔的教导选用了色彩对比的七种类型,具体包括:两种色彩之间的简单对比,一种明亮颜色与一种阴暗颜色的对比,一种暖色与一种冷色之间的对比,互补色之间的对比等。[3]

  在论及他的色彩理论时,伊顿说:“研究十二色的色环,并掌握其性质,是我色彩学的基础。色环的构成,从黄、蓝、红三原色开始。”伊顿明白,丰富的色彩系统是从单色到多色的复合变化,因此很强调基础性要素。他建议用色标来明确地认识三原色并认识由三原色经初次调色、二次调色所带来的十二种基本颜色。在讲明暗法时,伊顿很敏锐地意识到关于明暗调子的层次问题,这并不是像普通人所认识的那样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他发现大多数学生的困难在于感觉许多不同程度的明暗调子,以及明确清晰地加以再现出来。为了发展这种感受和再现能力,必须制作出调子级差图层次变化表。这种作业能使调子层次更加纯正,又能提高感受力。[4]伊顿在调子极差图与十二色环的基础上,经过合并发明了自己的色星平面图,很好地解决了色彩明度和纯度的渐变。这一成果成为他在包豪斯讲授色彩学的基础。在材质的训练中,伊顿会向学生展示一份材料清单,上面记载了各种不同的材料及其质感,他总是要求学生闭上眼,然后用手去识别,去感受不同的材质给自己带来的感觉,感受并记忆材质的光滑、粗糙、坚硬、柔软等等,提高触觉的敏锐性和感受力。[5]这种对不同材料的训练,对于学生专业方向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如伊顿所说“对纤维工艺设计家来说,发展触觉是最基本并重要的一件训练”。[6]

  三、伊顿教学模式的核心及意义

  伊顿在包豪斯建立的基础课教学模式,现代设计教育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设计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后,使之有了一套与之匹配的教学方法。我们需要认识到,在格罗皮乌斯延请伊顿任教的1919年,虽说基础课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当时德国许多美术学校都在开设这类课程,但这些课程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即“理性分析”的缺失。[7]但在伊顿的教学体系之中,这种理性的精神贯穿其中,虽然这其中不乏伊顿所注入的神秘色彩,但是他所开创的基础课教学,却是符合设计理性意义的教学模式。还以伊顿的色彩基础课的教学为例,在他求学期间,其色彩理论的构建中便充满着理性的分析,伊顿独厚于色彩的精神分析和情绪分析,他善于从色彩中寻找情感支配的逻辑,但这并不是简单的神秘主义的感性分析,而被描述为“时或掺杂着客观观察和主观判断的特殊化过程”。伊顿在这一的过程中,找到了解释色彩的理性工具——图形。他认为色彩和图形相互依存,“人们最容易彻底理解那些明确的几何图形,这些几何图形的基本元素包括圆形、方形和三角形。每一种可能出现的图形都静静隐含在这些图形元素中间。想看的人就能看见,不想看的人就看不见。图形亦是色彩。没有色彩就没有图形。”[8]所以他从图形入手,“要求学生进行构图设计,去发掘和表现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各自的特点,以及这三种形状组合在一起的特点,伊顿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使他的学生能够敏锐地感受到图形和色彩的‘内在意义’,也就能更好地利用平面和立体的视觉形象,来传达自己的内心感受。”[9]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在观察中积累自身的判断力,将感性经验上升到了理性水平,研究本身也具备了不同于以往的理性意义。伊顿的所建立的一整套色彩教学体系,充分尊重了设计的学科性质,他在教学活动中一再强调色彩是理性的,只有科学的方法才能揭示色彩的本来面目,所有学生必须先了解色彩的科学构成,然后才可以谈自己的色彩自由表现。伊顿从科学的角度研究色彩,不仅仅局限于色彩对人的情感作用。虽然其在教学中带入了宗教式的活动,但他主导的早期包豪斯的基础课的改革,可以说在主观和客观的互动中打破了艺术中的纯感性成分,使设计的基础课教程第一次在真正的意义上成为具备匹配现代设计实践能力的角色,从而揭开了包豪斯现代设计改革的序幕。

  结语

  约翰内斯·伊顿在包豪斯开展的设计基础的教学模式对于现代设计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可以说这是现代设计教育的初探,其后的教学方法也依然离不开伊顿所设立的教学模式的框架。伊顿拜火教徒的身份以及对神秘主义的鼓吹,对其教学活动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但无法忽略其对现代设计教育所起到的开创作用。伊顿的教学方法真正激发出学生的潜能以及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这正在于培养有素养的设计人才,伊顿的教学的中心也在于此,即“策划开这门课的目的,只是要为那些来上课的学生度量一下,他们自身蕴含着多么大的创造潜力,还要帮他们把这份潜力解放出来”。[10]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版,第136页

  [2]张玉芝:《包豪斯时期约翰尼斯·伊顿的初步课程及其影响》,《艺术百家》,2011第6期,第191-193页

  [3]崔丹婧:《刍议伊顿对包豪斯基础课程的贡献及影响》,《学周刊》,2012第28期,第197页

  [4]化铉:《伊顿在包豪斯基础课上的教学思想探讨》,《中国美术教育》,2002第2期,第16页

  [5]吴卫,谭淳心:《探究约翰内斯·伊顿在包豪斯时期的教学思想——纪念包豪斯》,《家具与室内装饰》,2019第10期,第36页

  [6][瑞士]约翰内斯·伊顿著,王秀雄译,《造型艺术的基础》,大陆书店,1980年版,第27页

  [7]曹小鸥:《中国现代设计思想——生活、启蒙、变迁》,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18,第195页

  [8]同2,第108页

  [9]同2,第109页

  [10]同2,第106页

  作者简介:王玮(1995.11-),男,汉族,籍贯:河北张家口人,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21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美术学,研究方向:美术史论与批评。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