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尔夫教学法在新课标视角下中学唱歌课中的应用

  • 来源:新玉文艺
  • 关键字:奥尔夫教学法,中学,唱歌
  • 发布时间:2022-06-15 19:22

  2022年4月22日,由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提出了新的艺术课程核心素养概念,并在教学研究建议中指出教学研究要聚焦于如何基于核心素养开展教学等关键问题上。要解决这些问题不妨从现有的教学法中寻求突破,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自80年代被廖乃雄先生引进以来,国内进行了大量的有意义的探索和实践,在我国的本土化成果丰硕,其人本主义和多元文化的教育观念与新课标所传达的精神不谋而合,对于解决有关问题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由于新课标出台时间较短,关于如何使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来培养新课标提出的核心素养等有关问题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我国自80年代引进该教学法以来就不断开展着研究。从研究内容来看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课程理论的研究,另一方面是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行的教学实践研究,无论哪一种研究方向,研究者大都对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与新课标的关系上做了论述。

  一、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具体应用——以初中八年级音乐唱歌课为例

  笔者曾在是位于江苏省的一中学进行过实践调查,在这一系列的研究中笔者发现,虽然学校内的老师大多没有过对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进行深入研究的经历,但在教学中总能使用奥尔夫教学法的有关方法进行教学,既说明我国课改的成果显著,也说明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传入以来已经对我国的教育工作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笔者尝试从亲身参与的全过程进行研究分析并从课堂的导入、新课讲授、拓展延伸三个方面结合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进行研究并以此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导入环节

  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一般需要完成安定学生学习情绪、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确定全课基调等目的,要达成这些目的主要靠教师的教学引导。在教师的角度看对课堂进行导入的方式有直接导入、情景导入、问题导入、温故导入等等,在使用这些方法导入的过程中融合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元素将更好的完成课堂导入的任务。在众多音乐元素中,奥尔夫对节奏情有独钟,他认为节奏是音乐的骨架,是音乐总的感觉,因此对节奏的训练非常重要。在奥尔夫教学法语言在音乐教学中他提出了节奏朗读教学,即通过有节奏的朗读常见的字词来训练节奏感。在导入环节完全可以加入这种节奏朗读训练的元素。在上课之前师生互相问好的环节可以加入节奏,在每节课下课后指派本节课表现最好的学生,让其为下节课的问好环节设置节奏,于下节课上课时实施。这样不仅可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还使得学生对每节课都有新鲜感,凸显出音乐学科的特点,让学生快速进入上课状态。

  (二)新课讲授环节

  新课讲授环节是课堂的主体部分,这是完成教学任务至关重要的环节,是培养学生新课标核心素养的关键环节。在唱歌课中教学的直接任务就是让学生对歌曲的节奏旋律进行把握,对歌曲的情感进行理解,为了完成这一目标不能只是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机械的重复演唱,更不能进行填鸭式的教学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这一环节既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对歌曲进行学习的时候应首先把握情感。众所周知,音乐是情感的艺术,这是音乐学科最特殊的地方,只有把握情感才可能继续音乐的学习。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对音乐的感知能力极为重视,无论是器乐教学、听力训练、语言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还是动作在音乐中的应用,无不把培养学生把握音乐情感的能力即音乐理解,或是说新课标核心素养的审美感知作为努力达成的目标之一。笔者认为在对作品情感进行初步把握时可以融入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节奏训练的元素和声势教学的元素。具体操作为让学生伸出一只手作为“鼓面”,另一只手作为“鼓锤”跟着音乐打节奏,根据音乐的强弱决定打击力度。在这一过程中应注意动作轻柔防止受伤。这种方式不仅能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速度的快慢、快慢的变化和力度变化这一原本性的动作还可以激发学生对歌曲的理解。例如,讲授《赶圩归来阿里里》的时候,让学生通过这种方式随着音乐打节奏,由于速度较快,学生自然就会减小拍手的力度以跟上节奏,这种力度的不同可以被学生捕获继而产生相应的音乐体验,很容易让学生把握音乐轻快的特点。此外还可以使用前文所述通过朗读来促使学生把握情感。

  在把握情感后一般会进行节奏和旋律的学习。由于节奏的重要地位和出于教学连贯性的考虑,节奏的学习应当先于旋律的学习。在旋律学习时可采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节奏朗读训练。可以先让学生带着已经把握的情感按照节奏进行朗读,歌曲尤其是中文歌曲的语音语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旋律的走向,因此如此安排既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歌曲节奏又可以让学生对旋律的走向有了一个模糊的认识。而在朗读期间及旋律学习结束后可以引入语文学科朗诵的元素,例如在《但愿人长久》歌曲的学习中,在学生把握了歌曲所表达的思想之情后对歌词进行有节奏的朗读,启发学生将这种有节奏的朗读与语文学科的朗诵进行对比,让学生思考二者的关系,让他们理解中国古典诗词的音乐性。

  (三)拓展延伸环节

  在拓展延伸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对本节课所学知识或与之同类的知识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这一环节占时较短,但同样不可忽视。新课标中提出的文化理解和创意实践的培养任务完全可以在这一环节中进行。而运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对创意实践进行培养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一直强调即兴演奏的重要性,奥尔夫认为即兴的音乐才是原本性的。在课上学习的知识点完全可以通过即兴演奏的方式来实现。如在学习了鱼咬尾式的作曲手法后可以让学生使用奥尔夫乐器对旋律进行即兴续写,以接龙的形式进行使每个学生都要展现的机会,以此来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创造力。

  结论

  作为一种先进的音乐教学法,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当前音乐教学上依然拥有巨大的潜力,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结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有关要求进行进一步研究。该教学法中的有关音乐教育原本性的理念应当被教师充分理解吸收,并以此为基础开展教学,培养学生的核心素质。

  参考文献

  [1]李妲娜,修海林,尹爱青.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曹青.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中国本土化进程初探[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07.

  [3]王丽新.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本土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4]张香君.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中国本土化的研究与分析[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0.

  [5]胡美彤.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初中音乐课堂中的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4.

  [6]况薇.小学课堂中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运用策略[J].黄河之声,2020.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