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效应视角谈初中学生音乐学习差距的应对策略
- 来源:新玉文艺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音乐学习,学习差距,应对策略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2-09-03 21:30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音乐学习开始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音乐教学是师生之间双向互动的一个过程,是认知与心理变化的过程,且这种心理变化尤其关键。目前,音乐教学情况并不乐观,许多学生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导致相互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就此,本文以心理效应为视角,以音乐教学实践为基础,分析音乐学习差距形成的诱因,给出以四种心理效应为依据的教学策略,以期为音乐教学提供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理论依据。
学习差距,顾名思义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受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上的差距。需要注意的是,造成学习差距的原因有客观因素,更有主观因素,二者相互作用的结果便产生和形成学习差距。
一.产生音乐学习差距的诱因
在实际的音乐教学中,造成学生音乐学习产生差距的诱因主要是学生和教师两方面的原因。从学生角度来看,首先,在音乐基础知识上,部分学生掌握得不够全面、不够扎实。其次,学生的教育环境各不相同。最后,学生的个性心理差别较大。从教师角度来说,首先,教师的自身形象影响着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其次,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直接决定着学生学习音乐的参与度。最后,师生之间的关系决定着教学活动的进行。综上,针对这些存在的诱因,我们应该思考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策略。
二.利用心理效应缩小差距的有效策略
心理效应,指社会中较常看见的一种心理现象。这种现象存在一定的规律,能反映某种人物或事物的行为和作用,在相互效应中能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1]
1. 巧设导入 激发审美心境——首因效应。首因效应是指人们往往对于最初获得信息的印象深刻,这种印象甚至会影响人们对于后续获得信息的解释。音乐教学的首因效应体现在每堂课的导入环节。因此,教师应巧妙设计课堂导入环节,用语言、动作等营造出轻松、有趣、和谐的氛围,为导入环节后的音乐新课教学创造出良好的教学情境。
教学导入案例:音乐欣赏《小夜曲》。教师关灯并拉上窗帘,弹奏《小夜曲》,学生们伴随音乐静静走进教室,围坐一起倾听音乐,体验此时、此地、此曲、此情。学生在这种情境下,能很快进入《小夜曲》这首作品的情绪中,并准确理解和把握音乐的风格。
音乐教师巧妙地设计导入环节,迎合学生的审美兴趣,能有效地吸引全体学生的注意力,从而缩小学生在教学导入环节时的学习差距。除了导入环节的设计,教师还应准备音质、画质清晰的音视频,使学生能够在听觉、视觉上体验美、感受美,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和心境。
2. 以小见大 发现学生潜能——晕轮效应。晕轮效应是指人们对人某一特点印象深刻,从而掩盖了对其其他品质的认识的现象。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努力避免晕轮效应对学生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注意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特别是要充分发现学生的音乐潜能。
教学过程案例:演唱《年轻的朋友》。教师教唱完成之后,请班级里会唱歌的学生进行唱歌,节奏感强的学生击鼓进行伴奏,有舞蹈基础的学生进行伴舞。设计这一教学环节有利于教师了解每一位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激发学生的表演欲望;在这一环节,学生们展示各自所长,有益于树立自信,补足不足之处。
每一个学生都有音乐学习的潜能,关键就在于教师是否具有发现美的眼睛,是否了解和懂得晕轮效应在人际交往、师生关系中的心理影响,能否用客观、公正的态度认识和对待学生,能否敞开爱的胸怀,真诚地去帮助每一个学生。因此,音乐教师要用发展和辩证的观点来看待学生,发挥学生所长,补足学生所短,增强学生音乐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进而缩小学生在音乐学习上的差距。
3. 机智应对 及时调控教学——破窗效应。破窗效应是指在失误和错误开始出现时,没有对其进行阻拦,和改正,就会形成风气并且难以改变。在复杂的音乐教学环境中,为避免发生破窗效应,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音乐教师应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音乐学习中的偏差。
教学过程案例:合唱。教师在合唱教学时应认真聆听学生的音准、节奏,一旦有错误出现,应及时指出并纠正。这样学生能快速明白有误之处,并进行更正,避免习惯性(错误)行为的生成,这样有利于缩短学唱部分教学时长,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养成及时改正错误的行为习惯;在课堂上及时指出错误,使音乐教师演好了“主导”的角色,有利于音乐教师把握课堂节奏,为教学工作积累宝贵经验。
破窗效应启示我们,音乐教学要避免错误的、机械式的重复。综上所述,音乐学习是不断改进与创造音乐的过程,是学生对音乐持续产生新的体验的过程,音乐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不断进行调控,机智应对教学中出现的偏差。因此,音乐教师应有效地利用破窗效应,及时纠正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错误,继而在一定程度上阻止学生音乐学习差距的形成。
4. 由简入繁 保持学习动力——门坎效应。门坎效应是指人们接受一个小的要求后,更有可能会接受更大要求的现象。为提高学习兴趣,保证学习动力,教师要由浅及深、由低到高、由易到难地安排音乐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案例:戏曲欣赏。教师在教授戏曲时,播放与戏曲有关的纪录片或动画片,请学生观察演员的服饰、动作特点;接着教师播放同一段视频,请学生思考戏曲演员的唱腔特点;最后教师再次播放视频,请学生模仿戏曲演员演唱的唱段。从观察演员地服饰、动作,到思考演员的唱腔,再到模仿演员演唱的唱段,教师为戏曲教学设置了循序渐进的学习“关卡”。
综上所述,充分利用音乐学习心理中的门坎效应,不论是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还是学习能力弱的学生,都能在循序渐进地教学过程中对音乐学习产生兴趣和动力,进而在愉悦和兴奋的气氛中接受新的、难度更大的音乐学习任务,缩小学生间的音乐学习差距。
结 论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语言与行为引发学生的一系列心理上变化,对音乐教学的过程与结果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与影响,甚至决定着音乐教学的质量与水平。因此,音乐教师应充分利用和发挥各种心理效应的积极作用。运用首因效应,巧设导入,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心境;运用晕轮效应,以小见大,发现学生的音乐潜能;利用破窗效应,机智应对,及时调控,努力避免和克服消极因素对于音乐学习带来的负面影响,利用门坎效应,由简入繁,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保持学生音乐学习的动力。综上所述,以心理效应为依据,设计教学环节,调整教师教学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初中班级中学生与学生之间音乐学习的差距。初中音乐教师应不断从心理效应中汲取丰富的教学营养,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许丽君. 心理效应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应用[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09):249.
[2] 徐向黎. 心理效应对音乐教学的影响[J]. 中国音乐教育, 2008(08):10-13.
[3] 杨丽. 心理效应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11):221.
[4] 齐军, 李如密. 课堂教学暗示艺术中美的意蕴及应用策略[J]. 中国教育学刊,2010(12):36-38.
[5] 蔡觉民. 音乐欣赏心理过程的多元结构[J]. 中国音乐教育, 2001(07):20-22.
作者简介:郭靖,女,1999 年04 月,湖南省沅江市,硕士研究生在读,音乐教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