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字在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
- 来源:新玉文艺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古文字,文言文教学,字理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2-09-03 21:35
摘 要:古文字对汉字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与此同时汉字的识字写字、文言文学习中也离不开古文字。将古文字运用于文言文教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词语的古今变化,更好的区别现代汉语中的近义词。同时由于古文字较为强大的表意功能也可以将其运用于低年级的识字教学。甲骨文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文字,甲骨文具有较强的表意性,因此教师可以通过猜猜、画画、说说、讲讲等方式,培养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喜爱之情,对汉字的形义关系形成理性认识。
一、古文字在低年级的汉字教学中的运用
越早期的文字汉字的图画特征越明显。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主要体现为形象思维,以图形进行教学更符合他们的思维习惯,并且通过古文字的形体来教学,对他们来说更利于接受理解所学汉字的含义。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孩子进行早教学习,时常学一些印有甲骨文的识字卡片。运用这些识字卡片,能让孩子了解图像背后的故事,更符合汉字启蒙的特点。同时借助甲骨文进行教学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相近字的含义。例如王和玉只有一点之差,但字义却大相径庭。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将两者的意思完全区分开来。但如果通过两者的甲骨文的字形进行教学,便可以将这样的问题进行规避。甲骨文“王”以斧头之行表示权威,所以“王”常常是权力的象征,最高权威的统治者被称为“王”而“玉”字的甲骨文,好似一根绳子串联三颗石头。但是通过研究“玉”字的演变发展过程,可以发现“玉”的金文和篆文的字形都与“王”相似,区别是“王” 字三横间距不同,上面两横间距更小,而玉字横间距相等,确定后在右下角加一点变成“玉”。观察玉字的字形演变,推测出“玉” 指温润而有光泽的石头,用来形容美好珍贵的东西。一些带有“玉” 字旁的字,常常写为“王”字旁。例如“瑜”、“佩”这些字都代表美好的意思。但却常常被理解为是王字旁的字。
二、古文字运用于中学文言文教学
文言文教学从字词和语法两方面入手,其中字词为重点体现为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繁简字。教师面对一篇文言文的时候,往往想要将这些重点知识做到全部涉及。这样的方式仅仅传授了知识,学生缺乏自我思考的过程,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文言文教学的理想状态应该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做到读思达的统一。为了实现这样的理想状态,教师在一线教学中应该将古文字的知识,用在文言文教学中。
(1)古字渗义
文言文中的字词可以借助《说文解字》、《汉字形义分析字典》等古文工具来学习古文字形。掌握本义,学习引申义、假借义。这个学习方式是利用图像记忆,对一些古今异义词有更生动的理解。例如《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习: 数飞也,强调动作的多次、反复。《形义分析字典》“习”甲骨文字形上边是鸟之两翅, 下边是太阳, 表示鸟在空中练习飞翔。本义是鸟多次练飞。引申为学习, 练习, 复习。
(2)古字辩义
借助古文字形和古文工具可以帮助有效辨别同义词与近义词。例如“疾”、“病”。“疾,病也”“病,疾加也”由此可以看出“病” 比“疾”更严重。《说文解字》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文言句意。文言文中同一字词在相同时代也极易出现一词多义现象。因此,选择准确的词义是正确理解文言句的关键。如“之子于归,于其世家”“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这两句中都有“归”字,如果全都按照现代词义理解为是归向的意思。那么显然第一句是不正确的。如将其理解为“归宁”即回娘家的意思,也有点勉为其难。借助《说文解字》了解到“歸,女嫁也。从止,从婦省”。归本义为女子出嫁。如果仅从现代汉语角度出发,发现会出现源于词汇理解不对,导致对整句话理解出现偏差的现象。因此,古文字形对于文言文学习的至关重要。
(3)古字明义
古文字形中的甲骨文,象形性较强,表义作用明显。文言文的教学借助甲骨文,更有利于理解本义和引申义。同时甲骨文的字形大多源于生活,便于学生理解,对于象形意味较强的汉字可以通过猜猜画画的方式进行。例如“走”和“步”的学习。“走”本义为跑。学生理解有一定困难,这时引入“走”的甲骨文,看到是一个张开着双臂前后奔跑的人。”后引申为步行的意义。”“步”甲骨文字形为两只一前一后行走的脚,将其想象为一个人正在行走的样子,所以“步”表示行走的含义。
三、借助古文字形,进入字理学习
对于文言文的学习而言,产生兴趣仅仅为第一步,更为关键的在于掌握“字理”,通过“字理”学习文言文的基础字词。汉字经过长时间的形体演变,本义已经难以辨别。所以这时需要借助古文字形来查明本义。例如,学习《归去来兮辞》中的“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中的“涉”、孔子的圣人观中的“圣”。《师说》中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时,有人会认为受是不是错别字应该改为授字时,这时候教师必须要出示甲骨文“受”字从而进行探究发现其字形,仿佛两只手一条小船,这个字形好似上面一只手抓着小船将之递给下面一只手上,当然倒过来理解也无妨,下面一只手将传递给上面一只手,这意味着两只手是相互施受的,也就是说假设下面的那只手是接受物品的一方,则站在上面那只手的角度就是给予物品的一方,反之如果下面那只手是给予物品的一方,则上面那只手就是接受物品的一方,故而“受”的本意就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是接受、一个是授予,以上两者理解都是正确的,当然后来又加了提手旁,造“授”字专门表示这个意思因此起我们可称“受”与“授”为古今字。而非教师笼统的将其讲解为通假字。如果我们文言文都进行这样的讲解那么我们的学生将不会害怕文言文。
参考文献
[1] 戴伟华.论古文字的现代运用汉字学简论[J].湘南学院学报, 2021.06.
[2] 朱勤学.文言文教学中字源应用遵循的原则[J].河南: 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1.02.
[3] 朱蔡伟,黄瑞芳.借力甲骨文助推中学文言文教学[J]. 中学语文教学北京,2019.04.
作者简介:李姝(出生年—1998.01),性别女,民族汉,籍贯:山西怀仁,单位:太原师范学院,职称/ 职位:太原师范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