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问题导向学习的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设计研究

  • 来源:新玉文艺
  • 关键字:概念教学设计,问题导向,作用
  • 发布时间:2022-11-06 16:28

  摘 要:以问题为中心展开讨论的教学是教师最基本的组织方式,树立学生思维的框架,围绕课程内容设计提出有方向、结构化的问题。好的问题可以使知识逻辑与认知逻辑关联起来,搭建新知识与积累的知识之间联系起来,创设问题情境、制定学习目标,引导学生经历丰富、真实学习的过程,提高小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和意识,大大提高教师教学质量。

  引 言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高质量教育发展需求,小学数学教师需要面对多种教育问题,想要解决的问题往往缺乏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从而影响教育发展速度、教学效率和创新模式。而问题导向教学的核心是要用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因此问题导向教学模式的推广,需要加强教育工作者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通过教学层层引导学生学习解决问题的思维,在教育课程改革的道路上对学生的发展和教师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价值。

  一、问题导向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问题导向式教学是让学生始终保持对问题的探究,充分发挥问题的引导效果,从而不断思考问题的表象与内在联系,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能力提升、进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问题导向的梳理和解答,将原有概念基础含义和知识点之间相互贯通,还能与其他教学方法结合教学,比如情境教学、探究教学等,引导学生快速进入 到学习氛围中,抓住问题要点去探寻解决方式。总的来说,问题导向教学有助于小学教师课堂教学活动开展,对小学数学学习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利用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对课堂学到的数学知识掌握学习方法,提升整体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参与感。

  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中问题导向的应用举措

  问题设计要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分析、理解教学主要内容,推动学生思维活动,最终达成教学目标。问题设计因人而异,依据每一位学生的学情弹性设置问题,使思维逻辑处于不同水平的学生获得新的认识提升、更好理解,数学教师还应注重在其他教学方式中把引导和启发的作用发挥到最优。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基于问题导向的数学教学中,创造科学合理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挖掘问题答案的兴趣,创设符合低年级学龄的小学生的个性特点,尽可能用以生动模拟、互动游戏等形式教学,设置趣味性的问题,充分启发学生思维,有利于学生与教师共同交流互动。创造独立性思维问题情境,主要帮助高年级的小学生培养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1]。

  例如,以冀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乘除两步计算的简单问题》教学为例,开讲前教师要确保教学设计是否合理化,主要以课程内容学习目标为准,预设教学问题。酌学情和课程内容来看针对乘除法混合运算制定如下目标:能将分步计算的两个算式改写成一个综合算式;会计算乘除混合运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乘除混合运算在生活中的作用,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目标提出先导问题以供学生探讨:“一个篮球88 元,买5 个篮球的钱可以买8 个足球。每个足球多少元?如果不用乘法计算,如何求得结果”,有的学生觉得把5 个足球的钱相加再均等分,得出结果55 元一个,但是如此学生们发现会觉得很麻烦,并没有乘除法运算得快。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了解到乘除法在生活中运用的便捷,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增长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将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促进学生问题思维的养成。

  (二)在问题情境中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通过问题导向预设问题,采用分小组合作分析问题,教师应该根据具体学生学情综合安排小组成员,合理控制组合人数,5、 6 个人之中可以安排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通过水平高些的学生在小组讨论时带动水平低的同学,小组组建成功后,教师要求每一位都要勇敢发言,同组内不同见解内,通过讨论过程中进行整合达到意见一致,共同解决问题。

  例如,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通过学习《形象统计图和统计表》开展模拟“摸球游戏”,教师准备几个纸箱和两种不同颜色红色、绿色的纸星星数个(或是别的道具代替)教师分配小组分别准备进行游戏,教师将规则讲明:每人摸一次,先猜摸什么颜色的星星,再摸,如果摸出的星星和猜的一样,教师就给予奖励。游戏进行前教师提出预设问题:想一想我们每个人摸出什么颜色最多,可能是任何一种颜色,猜想可能是红色也可能是绿色,也可能都是一个颜色,有什么方法能验证这一猜想,各组开始实验。教师从旁指导学生运用这一单元学习的知识,帮助实验记录,每个小组在实验验证中体验随机性,让学生在小组内独立完成活动,在问题导向情境中将合作交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的学习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还可以用问题引导学生在记录统计的时候说一说发现了什么,不仅使学生思维活跃起来,能力也得到充分发展。

  (三)引导学生自我思考、拓展思维

  小学阶段是学生思维模式建立的初步阶段,针对学生思维培养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寻找灵活的学习方法,高年级的小学生可以尝试自己画思维导图,在画的过程中梳理知识,比起纯文字记录,图文形式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记忆效率。问题导向不是固定一种思维引导,注重问题的开放性,开阔学生视野,自己给自己设置问题,在教师的帮助下自主探索解决方法、提升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自身的求知欲,利用导向教学使得教学更活跃[2]。

  例如,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图形运动》学习后,通过课程内容的定义理解某一道题或是生活实际中得到的信息,利用思维模式画一幅导图,从而可以在脑海里形成完整的知识构架。教师首先确立问题:对称图形在生活中有哪些最常见,在举例后画下运动轨迹并总结特点。拓展课程内容,让学生自发结合生活实际中平移现象有哪些,自行讨论发散思维,慢慢引导孩子进入思维导图的世界,学会使用思维导图,循序渐进提升学习效率,养成整理思维习惯,在以后遇到问题时自主在脑海中思索解决办法。

  结束语

  在设计课堂教学中融入问题导向法达到激发学生大脑潜能的目的,这样的教学模式适用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需求,在当今多样化社会,结合生活现实加到教学案例中,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解决,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思维逻辑、创新能力,教师要挖掘、优化问题导向法的使用,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蔡惠玲. 基于问题导向的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研究[J]. 数学学习与研究,2022(22):32-34.

  [2]  张向斌. 如何在小学数学中应用问题导向式教学方法研究[J]. 新课程,2021(20):57.

  作者简介:李向利,1981 年11 月,女,汉,河北省邯郸市,中小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研究方向:小学数学。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