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信全力支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
- 来源:四川省情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四川,经济社会,发展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3-01-13 11:38
今年以来,全省农村信用社(以下简称四川农信)围绕“讲政治、抓发展、惠民生、保安全”工作总思路,奋力推进“农村金融主力军银行、地方金融主力军银行、普惠金融主力军银行”建设,服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升。截至2022 年6 月末,四川农信资产规模达到1.95 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763 亿元,同比多增280 亿元;各项存款1.64 万亿元,较年初增长 1522 亿元,同比多增252 亿元;累计投放贷款3510 亿元,同比多投387 亿元,贷款余额9669 亿元,较年初增长894 亿元,同比多增122 亿元。在全国25 家省联社综合考评中,四川农信位居第6 位、较2018 年进位 12 名,迈入全国农信系统第一梯队。
始终坚持全方位服务“三农”的战略方向和战略定力,不断将支持“三农”事业发展推向新境界。一是全面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研究制发《关于做好春耕生产金融服务的通知》,持续加大信贷支持力度,上半年投放春耕备耕和农业生产贷款299 亿元,同比多投25 亿元,为14万户粮食生产主体发放贷款96亿元,同比增长 15%。二是大力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联合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印发《关于金融支持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通知》,推出15条金融支持举措,持续加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贷支持力度,截至6 月末,为22 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放贷款554 亿元,支持户数占全省银行业的64%。三是积极支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以支持培育粮食园区为重点,设立专营机构和服务团队,创新 “1+N”产业链金融产品,截至6月末,为园区内2万户经营主体提供信贷支持72 亿元,助力现代农业园区能级提升。四是大力支持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持续用好“金猪贷”“好牛贷”等特色贷款产品,差异化设置贷款额度、担保方式、贷款期限,上半年累计为“川字号”农业特色产业投放贷款217亿元,贷款余额达到491亿元,同比增长 15%。五是全力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上半年累计投放脱贫人口小额信贷12.3 亿元,贷款余额达到62.1 亿元,占全省的91%,在50 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投放贷款227亿元,贷款余额达到748亿元,同比增长18%。
全面落实稳增长、稳市场主体、保就业决策部署,持续加大小微企业金融支持力度。一是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充分发挥服务覆盖面广的优势,为188 万户小微市场主体建立经济信息和金融需求档案,扎实推动“无贷户首贷培育”和“有贷户融资优化”,上半年累计投放小微企业贷款1714 亿元,同比多投399 亿元,贷款余额 4329 亿元,占各项贷款的45%,支持小微市场主体69 万户,占全省银行业的59%。二是稳步降低融资综合成本。综合运用下调利率、推行无还本续贷、减免费用等措施,推动小微企业融资成本稳步下降,上半年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同比下降0.43 个百分点,通过无还本续贷发放贷款225 亿元,累计向小微市场主体减费让利15 亿元。三是深化金融服务创新。统筹运用工商、税务、电力等数据信息,深化拓展“政银担”等增信分险合作,竭力化解小微企业融资担保难题,截至6 月末,小微企业信用贷款余额较年初增加296 亿元,增长38%;小微企业首贷户扩增1150户,同比增长75%。四是用足用好助企纾困政策工具。落实落细金融纾困各项举措,上半年对投放在交通运输、餐饮住宿等领域的367亿元贷款延期还本,对受疫情影响较严重的22 亿元贷款调整还款计划, 2.8万户市场主体从中受益,助力14万人稳岗就业。
唱好“双城记”、共建“经济圈”,积极投身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是持续扩大金融供给。聚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点工作,积极搭建政银企等多方合作平台,先后与全省11 个市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累计授信超过9000 亿元。二是加大重点区域融资支持。聚焦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川渝毗邻区域融合发展等重点区域建设,综合运用信贷、票据、债券等多种融资工具,不断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上半年累计提供融资支持2931 亿元,融资余额达到8583 亿元。三是大力支持川渝高水平合作重点领域建设。围绕交通基础设施、现代产业体系、生态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持续加大对川渝合作共建项目支持力度,截至6 月末,向泸永高速、简阳高铁新城等20 个共建项目提供授信支持164 亿元。四是不断深化金融创新。研发投产线上智能贷款、远程支付结算、异地电子缴费等一系列数字化金融产品,让数据跑路代替群众跑腿,使川渝异地就业生活的群众享受到同城化的金融服务。
紧紧围绕全省中心大局,不断加大对全省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一是扎实助力创新驱动发展。上半年,信贷支持西部(成都) 科学城、中国(绵阳) 科技城等区域创新重大布局建设104 亿元,为 1600 余家科创企业投放贷款181 亿元,试点设立四川农信创新人才金融服务中心,大力支持各领域高层次人才科研成果转化。二是持续支持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上半年累计向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投放贷款940 亿元、贷款余额达到2325 亿元。三是大力支持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上半年累计投放贷款352 亿元,贷款余额达到774 亿元。四是全面助推绿色低碳发展。持续加大对清洁能源等领域绿色金融支持力度,截至6 月末,绿色贷款余额112 亿元,同比增长36%。
厚植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让广大群众的基本金融权利得到满足。一是切实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发挥四川农信独特、强大的金融服务网络优势,将基础金融服务延伸到村,解决好老百姓“基础金融不出村、综合金融不出镇”的问题,截至6 月末,在全省1.2 万个村建立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为老百姓及村集体一揽子解决好金融、商务、村务以及“三资”管理服务。二是用心用情为“三州”提供更优质金融服务。专门研发上线藏语版、彝语版智能机具和手机银行,惠及 “三州”地区少数民族群众。持续深化农牧民安居信贷投放,强化脱贫人口信贷支持,上半年累计投放各类贷款 353亿元、贷款余额达到702亿元,全力支持“三州”人民安居乐业,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三是多措并举补齐创业就业资金短板。聚焦返乡农民工、返乡大学生、退役军人等重点人群创业就业金融需求,多措并举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投放各类贷款161 亿元,直接帮助12.4 万人创业就业,带动解决62 万人就业。四是在自然灾害尽显责任担当。充分发挥地方金融主力军银行作用,始终冲锋在抗灾救灾最前线,第一时间畅通金融服务、加大信贷投放、提供救灾援助,上半年为芦山和马尔康投放抗震救灾贷款 6701 万元,捐赠救灾物资价值近200 万元,各类灾后重建贷款余额达到187亿元。
拥抱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科技快速发展大势,不断加大金融科技建设力度。一是稳步推进数据中心建设。按照“分布多活、协同运行、一体化运维”的数据中心管理模式,稳步推进“三地四中心”的布局、规划、建设,即将建成四川农信多活数据中心,将为四川农信数字化转型发展提供坚实基础。二是扎实推动信息科技建设转型。紧跟银行业信息科技分布式转型步伐,“蜀信云”平台安全稳定使用,蜀信e·惠支付、蜀信e·贷、蜀信e·小额农贷等搭载在“蜀信云”平台上的分布式创新应用不断扩容,分布式核心系统建设积极稳妥推进,信息科技建设分布式转型步伐稳健前行。三是加大信息科技系统研发力度。围绕获客、渠道、风控、运营、管理等重点领域,在建成投产180余个应用软件的基础上,持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加快推进信贷信息系统、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信息系统等34 个在建项目,不断提升信息科技系统对业务经营管理的支撑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