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凉山:一半山水一半城
- 来源:四川省情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生态凉山,山水,城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3-01-13 11:44
“山与水”是凉山的代表之一。百鸟鸣,草木新,生态立市,方显灵动。“生态”之于凉山,不仅仅是一张“金字名片”,更是引以为豪的资本,凉山依靠生态优势抢得了众多发展先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始终如同天平两端,为维持平衡,凉山坚持走生态之路,谋生态远略,为城市的长足发展装上“绿色引擎”。
稀客常到的“秘密”
时值盛夏,清风徐徐。邛海湖畔,白天鸟儿成群嬉戏,夜晚星辰倒映。只要在邛海湿地走上一圈,总能收获惊喜。
将时间的镜头切换到20 世纪60 年代,邛海周边因填湖造田、围湖造塘等人类活动,伤痕累累,“消瘦”不堪。滩涂、苇塘、湿地遭到严重破坏,水环境、水生态受到严重影响;20 世纪90 年代,邛海周边农家乐、吊脚楼、私营游船、网箱养鱼等无序发展,近三分之二湖滨湿地遭到严重破坏,湿地在城市化进程中曾被蚕食,滩涂和原生湿地植被基本消失,邛海湿地的生态功能日趋降低,水质从Ⅱ类降至Ⅲ类及以下,饮水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到2004 年,邛海湿地植被基本消亡,鸟类没有栖息地。而2021 年,已有40 种水鸟选择落户邛海及其流域。邛海有着怎样魅力?
水是湿地的灵魂,而水鸟是湿地的精灵,也是生态环境的“观察员”。如果生态好,它们自然愿意在这里栖息。西昌市邛海国家湿地公园保护中心主任杨军介绍,有一种鸟叫“红嘴鸥”,它们的家在遥远的北方,虽然非常适合红嘴鸥繁殖,但冬天却异常寒冷。它们每年10-11 月从西伯利亚、中国东北、川西高原等地迁徙而来,次年2 月后陆续离开。于是,每年红嘴鸥和邛海的“约会”都会如期而至。每年他们的到来,也成了市民的期待。
不只是红嘴鸥来和邛海“约会”。随着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生物多样性成绩单在不断刷新,这得益于20 多年来,邛海“刮骨疗伤”。
生态搬迁是实施邛海生态保护和修复的基础。邛海边“土生土长”的高燕就是其中一员。2012 年以来,邛海周边陆续搬迁。高燕回忆起那时要离开自己从小长大的地方有诸多不舍,好在邛海共建设安置小区15 个,他们全家都搬得出、住得好。并且,根据邛海管理需求,设置有上千个就业岗位,拆迁群众都可以投身到邛海生态保护中,为邛海湿地保护和建设提供强大的正向合力。如今在邛海国家湿地公园做导游的高燕,每天推窗见绿,出门见景,工作在乡,幸福感“爆棚”。
生态搬迁只是邛海生态修复的“大动作”之一,据杨军介绍,凉山坚持推进立法保护,让生态保护成为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一道红线——1997 年凉山率先出台《凉山州邛海保护条例》,成为全国民族地区第一部生态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为地方依法治湖和保护邛海流域生态环境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2015 年修订《凉山州邛海保护条例》,将邛海生态保护扩展为邛海全流域。
并且,坚持规划引领,确保邛海环境资源永续利用。高标准编制《邛海流域环境规划》《四川邛海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邛海—螺髻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邛海湿地恢复修建详细规划》等数十项规划,形成了较为科学完整的保护、建设、利用规划体系,切实做到了“按规划实施保护,以规划控制建设,用规划控制管理”。
经过多年对邛海流域生态恢复的治理,邛海周边森林得到有效保护。治理期间,邛海流域封山育林面积6.2 万亩;实施天保工程人工造林、退耕还林、邛海周边生态修复各类造林项目,截至2021 年11 月,累计实施人工造林11.8 万亩。根据四川省测绘局提供的数据显示,邛海流域植被覆盖率从1989 年的38.2% 增加到2017 年的53.7%。
随着邛海沿岸30 多公里的生态自然岸线逐渐恢复,官坝河、小青河、鹅掌河河口生态环境也得以修复,为候鸟越冬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这便是诸如红嘴鸥这样的珍稀鸟类来此栖息的“秘密”。
从人进湖退到改土改田,从无序开发到划定红线,从农田鱼塘到湿地公园,从水质恶化到碧水连波,凉山用十余年时间闯出了“立法保护、顶层设计、政府保障、群众欢迎、生态红利”的生态环境治理经验,成为国家城市湿地建设与保护的典范。
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百鸟争鸣。如今的邛海成为了“高原上的明珠”,为高原湖泊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条可复制推广的绿色生态之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山水的融合,得到了完美诠释。
护航青山林人共生
凉山昭觉县沐恩底社区周边的片山上,“住”着许许多多尔几五牛的“孩子”。
作为沐恩底社区的普通居民,他怎么有这么多“孩子”?原来,尔几五牛是一位“老林人”,他口口声声的“孩子”,就是山上、茂林中,那一棵棵大树。
30 多年前,尔几五牛每天穿着同一套工作服在山林间栽种树木。那个时候分工明确,尔几五牛主要工作就是为“林间沙漠”穿上绿色外衣,在林间空地种植上树木,或将山林间树木多的区域移植到树木少的区域,以更好地维持水土平衡。
经过多年的植树造林,凉山的植被更加丰富了。截至2021 年,凉山林地面积6076 万亩,占全省的15.95%,草原面积1194 万亩,占全省的8.2%,活立木总蓄积3.56 亿立方米,占全省的18.31%,是四川三大重点林区之一。全州生态保护和建设难度大,任务重。尔几五牛的工作不止停留在种植上,还需要参与轮流值班守山,杜绝安全隐患,尽量避免火灾的发生。尤其是每年1-6月的防火期,尔几五牛每天从早上五六点守岗直到晚上十二点。2021 年, 尔几五牛在上山的人群中收缴了3800 个打火机。
3800 个,不只是个数字,更是尔几五牛日复一日的坚持和对“防火护林”这件事的一丝不苟。
从植树,到守林。回味起这三十年来的林间生活,尔几五牛不禁感叹:“森林就像家,每棵树都是自己的孩子,眼里容不得孩子受到半点伤害。”一个人,一片林,与大山为伴,这样的岁月填满了尔几五牛的人生。
巡山之路皆是归途
“嚯哟,怕,怎么不怕呢。”1986 年出生的尼苹落也个子不高却精神抖擞,黝黑的皮肤下,双眼透着光。
回忆起那天,依旧触目惊心。那是2021 年8 月21日,尼苹落也在凉山雷波县柑子乡火烧棚村巡山过程中遇到一只大黑熊朝他大声嘶吼,由于巡山不能携带任何利刃,手无寸铁的尼苹落也只好“落荒而逃”,情急之下摔倒在林间,如今手肘还留下一大块难以平复的伤疤。
这样的“大场面”偶有发生,但其他“小场面”可就太常见了。尼苹落也包片4290 亩林区,每天天还未亮,就背上前一晚家里备好的荞粑,徒步巡逻,早出晚归,日复一日。野猪、毒蛇、蚂蟥等都是护林员在大山里面的“监工”,常常到访。几乎每次巡山,都有5-8只蚂蟥从尼苹落也裤腿钻进去,吸得他双腿鲜血直流。而尼苹落也只有暂时拾起两片树叶强行将蚂蟥从腿上拔出来,等到晚上回家,再用盐开水冲洗。
巡山之路如此坎坷,环境条件如此恶劣,危险系数如此高,那是什么让尼苹落也坚持下来的?
说实话,作为一个年轻人,尼苹落也不管在哪里打工可能都比护林员挣得多(目前,尼苹落也担任护林员的薪资为800 元/月),但是在他看来“护林防火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重要的是守护我的家人,我的村庄,守护我们未来的一个历史使命。”
有了这份“使命”,尼苹落也在护林防火这件事情上“寸步不让”。
采摘竹笋是当地老百姓的主要收入之一,但是采竹笋期间,山林里气温非常低,有些人会偷偷带上打火机生火取暖。尼苹落也严防死守,哪怕是亲戚,尼苹落也也会让他交出打火机才放行,引得亲戚们骂骂咧咧,但这样的事情多了,大家也开始理解了他心中的“责任”。
按时巡山,站好每一次岗,尼苹落也所包片山从未发生过火情,火烧棚村的植被也愈发茂盛,原本在山林间随处可见的牛羊粪便也消失不见。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相对于大自然的庞大,尼苹落也、尔几五牛显得微不足道,但他们的力量汇聚在一起,加之多年的坚守,才造就了那抹绿。在凉山,像尼苹落也、尔几五牛这样的人群不在少数,截至2021 年,凉山11 个贫困县共计投入资金55140 万元,共有15262 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加入生态护林员队伍,落实森林管护面积约1400 万亩,实现绿水青山得守护,贫困人口有收入。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凉山森林生态资源在这群“护林员”“守山人”的精心呵护下得到有效保护,全州生态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2021 年,凉山森林覆盖率51.93%,超过全省11.7 个百分点,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86.2%。
“一半山水一半城”,是自然赠予凉山人民的生态福祉。在凉山,林木葱郁、溪水潺潺的地方越来越多。在市民群众生态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的背后,凝结着无数绿水青山守护者的心血和付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