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路更宽!

  • 来源:四川省情
  • 关键字:乡村,振兴,凉山州
  • 发布时间:2023-01-13 11:40

  凉山州曾经是“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党的十八大以来,凉山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共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 千多亿元,举全州之力克难攻坚、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效,“十三五”期间累计减贫24.8 万户、105.2 万人,2072 个贫困村全部退出、11 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和绝对贫困问题全面消除,“一步跨千年”的凉山实现了从贫穷落后到全面小康的第二次历史性跨越。

  然而,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如何接续乡村振兴,并且防止返贫是当前的重要任务。

  山上日子过得“瓦吉瓦”

  从西昌城区出发,沿着盘山公路行车60 多公里,翻过重重大山,就抵达了昭觉县三河村。走进三河村新址,一栋栋漂亮的新房错落有致,搭配青瓦黄墙、雕花木窗,尽显彝族文化特色。村口墙上可以看到“习总书记卡沙沙,精准扶贫瓦吉瓦”的标语。“卡沙沙”是彝语中“谢谢”的意思,“瓦吉瓦”是“很好”的意思。这些标语,是当地群众的心声,更是催人奋进的号角。

  村民吉好也求的家里,宽敞的院落干净整洁,涂着彝族纹饰的砖瓦房内,四室一厅,沙发、茶几、餐桌、电视等一应俱全,摆放井然有序。“太高兴了,没想到我们一家能住上这么漂亮的新房子。”吉好也求笑着介绍着自家的新房。“以前房子就一间,也没窗户,全家人吃住都在一处。现在,不仅有单独的卫生间和厨房,孩子们也有了自己的房间。”

  2018 年2 月11 日,对吉好也求来说是终生难忘的日子,那天,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他家的老土坯房,与他们一家人亲切交谈,鼓励他们早日脱贫致富。“习近平总书记到我们家里来,我们很高兴。走进院子,他就问有没有水、有没有电,到屋里后,问我们有没有被子盖、粮食够吃不、穿衣暖和不,他说的话很让人感动。”吉好也求全家人与总书记合了影,女儿吉好有果还为总书记唱了一首《国旗国旗真美丽》,总书记笑着鼓掌,夸她唱得好。回忆起四年前的场景,吉好也求仍难掩激动。“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一家人说,‘我一直牵挂着彝族群众,看着你们生活一天一天好起来,很高兴,希望孩子们都能过上幸福生活。’听了总书记的话,心里亮堂堂的。四年了,他说的这些话我都一直记在心里,不断向着致富奔小康而奋斗,不忘他的恩情。”

  四年过去了,吉好也求一家发生了很大变化。现在孩子在西昌城区读书,吉好也求留在村里,有好几份工作,开小卖部、当村里的保洁员、养鸡、养牛……收入来源多了,家庭人均年收入早已突破万元。

  整个三河村也开始发展特色产业。三河村党支部副书记洛古有格回忆,当时习近平总书记同村民代表、驻村扶贫工作队员用拉家常的方式,召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小型座谈会,为当地脱贫攻坚工作开出了良方。当时,习近平总书记对大家说要培养本地人才,引导广大村民学文化、学技能,提高本领,发展特色产业,通过辛勤劳动脱贫致富。

  洛古有格自己就是“本地人才”的代表,2009 年他从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在重庆一家国企工作。2013 年,洛古有格返乡,创办起了乌金猪养殖合作社。2018 年,他又创办了肉牛养殖合作社。“跟总书记座谈以后,我们干事创业的干劲十足!”

  现在,三河村养殖西门塔尔牛超过150 头,养殖农户从最开始的十多户增加到了现在的上百户,在政府的资金帮扶下,村里新建了标准化养殖场。作为养殖大户、致富带头人,洛古有格也被推选为村党支部副书记,带领大家学技术、谋发展。

  洛古有格介绍,三河村目前把产业发展作为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巩固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核心举措,坚持因地制宜,结合三河村的土壤、气候等特点,探索总结出适合三河村种植、养殖、加工、旅游、劳务输出的五大致富路径。目前除西门塔尔牛外,还引入了云木香、冬桃、花椒、半细毛羊、乌金猪等种养殖产品,并形成了一定规模。同时,三河村还独辟蹊径将相邻不远的旧村址和新村址联通贯穿,成为了发展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的独特资源。2020 年,村史馆建成,2021 年,村里的民宿、餐厅开放。2021 年,三河村新旧址作为红色教育实践活动基地已接待超两万人次的游客。

  山下房子敞亮心更亮

  山上有条件的可以发展产业,对于“悬崖村”等自然、交通条件更差的地区,易地扶贫搬迁是更好的方式。

  凉山州昭觉县沐恩邸社区,占地207 亩,建筑总面积13 万平方米, 共安置了来自28 个乡镇87 个村的6500 人,是昭觉最大的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社区。

  “许多村民们以前在大山上居住,烧柴火做饭、手洗衣服都习惯了,刚搬来时,电饭煲、洗衣机、电视机等电器通通不会用。”社区党委书记石一阿西讲述,从大山搬迁到城里后,许多村民既有乔迁新居的喜悦,又对生活方式的快速转变感到无所适从,这是从偏远山区搬迁而来的群众共同的烦恼。

  为帮助群众尽快适应新环境,切实让搬迁群众“融得进”,昭觉县构建了“双联四包”工作机制,明确1 名县级领导联系沐恩邸社区,同时28 个乡镇、社区联动;县机关3 个党总支包社区、27 个党支部包楼栋、32 个党小组包单元、362 名党员干部包住户,全覆盖帮扶搬迁农户,入户开展宣传培训,手把手教会农户使用居家设施,引导搬迁农户树立感恩意识,转变生活习俗,确保每一户都有人负责。

  对于刚从“村民”变“居民”的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来说,融入自治角色有一个转化适应的过程。除了外部帮扶,还要激发居民内生动力。探索推动居民自治,解决社区治理重点难点问题,积分制被证明为行之有效的做法之一。

  石一阿西指着柜子里整齐的一排排档案说道:“这些都是我们社区居民的档案。”这是沐恩邸社区推行的志愿者积分制度,只要参加社区志愿活动,即可获得相应分值的积分。垃圾入桶、烟头不乱扔、邻里之间相互帮助、拾金不昧等均可进行积分。获得积分后,居民可以兑换洗衣粉、大米、食用油等生活用品以及企业赞助的餐饮券等。此外,还可以兑换接送孩子、假期辅导、老年人陪护、电工服务、景区一日游等服务。

  行为习惯逐渐改变后,要让村民们的心彻底安下来,还必须解决收入问题。石一阿西介绍,目前社区探索了三条路径。一是进行技能培训,向外输出劳动力,这也是当前最主要的就业方式。二是设置一批公益性岗位,包括社区的楼栋长、保洁员等。三是居家灵活就业,比如成立彝绣工坊,解决留守妇女的就业问题。目前工坊吸纳了超过两百名绣娘,通过从事彝绣平均每月可带来2000 元收入。

  “从山上搬到山下,村民们房子更敞亮,收入提高了,生活习惯、精神面貌也都更好了!”石一阿西笑着说。

  条条大路通振兴

  曾经,一篇名为《悬崖上的村庄》的新闻报道,让昭觉县阿土列尔村被全国人民知晓。垂直于绝壁的17 条藤梯,曾是村民与外界相连的最便捷的通道,一张张村民出行、孩子上学时攀爬藤梯的惊险照片让人为之揪心。

  如今“悬崖村”一部分人搬进了沐恩邸社区这样的城市社区,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也有一部分村民留在山脚下盖的新房,而悬崖村的旧址则办起了民宿,种起了油橄榄。

  这背后折射出了凉山乡村振兴的思路——实现的方法和路径可以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只要政府为老百姓做好方方面面的基础工作,老百姓也会恪守勤劳致富,条条大路通振兴。

  步入“乡村振兴”的新阶段,凉山依然在做这样一个“铺路人”。

  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2021 年凉山建成农村公路449 公里,实现3734 个建制村通车,其中:420 个村开通公交,1175 个村开通客运班线,1633 个村开通预约响应式客运服务,506 个村开通区域经营客车。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持续推进,全州通信基站建设超过1000个,“县县通5G”目标全面实现。

  力抓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凉山力推“国有公司+龙头企业+农户”“园区+合作社+农户”“企业+家庭农场+农户”等经营模式,进一步完善了农业产业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修订实施《凉山州现代农业园区考评办法》,将联农带农效果不显著的园区一票否决,不纳入培育范围。截至2022 年上半年,全州165 个现代农(林) 业园区共实现产值50.29亿元,带动46.42万农民发展,带动3.66万户14.02万已脱贫人口户均增收4136元。

  铺下的是路,树起的是发展的信心,祝福凉山乡村振兴路越走越宽!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