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的作业设计实践研究

  • 来源:中小学教育
  • 关键字:核心素养,初中数学,作业设计
  • 发布时间:2023-07-21 11:51

  张颖

  (东山县文昌初级中学福建省漳州市363000)

  摘要:课后作业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优化数学作业设计,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温故知新、举一反三。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初中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确保作业设计切实达到稳固教学效果的效用,同时这也是数学教师应该高度关注的重要问题。基于此,本文将针对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数学作业设计的优化路径进行分析和探究。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数学;作业设计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3)6-009-01

  引言

  数学是学生从小学到大学都会学习的,并且在之后工作的过程中也会运用到数学知识。数学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有效教学,才能让学生深化理解这些知识点,从而运用到生活中。数学作业是数学的组成部分,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已经学习的知识,锻炼学生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在设计数学作业的时候要科学合理,通过作业来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师要用心去设计数学作业,关注学生的差异性,有针对性地设计作业内容来让学生深化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一、充分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展开数学作业设计

  在初中数学学科教育工作中,学生的兴趣爱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学习质量,能否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兴趣是否良好。所以说,为了有效促进学生发展,必须要在展开初中数学作业分层设计阶段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兴趣情况,根据学生之间兴趣爱好的差异性进行作业的分层设计,从而保障初中数学教学工作井然有序地向前推进,使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完成数学作业内容[1]。

  例如,在“概率”的作业布置中,为了探究生活中事件的概率规律,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对掷骰子、扑克牌、摸小球和转盘等实例,进行实际试验操作,并得出相应的概率规律。在课堂知识完成之后也要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展开相应的作业设计规划。在了解学生兴趣爱好阶段需要教师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通过沟通交流的形式了解学生的个体化差异,并且能够在沟通交流过程当中有效增进师生之间的距离,通过这种形式使学生更加信赖教师,而教师则需要注重对于学生的观察,深入分析学生的兴趣爱好,充分明确各个学生的个体化情况,随后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其布置相应的数学作业内容,从而使数学作业能够充分契合学生兴趣爱好,激发学生完成数学作业的动力,确保学生能够高质量完成初中阶段数学学科作业。

  二、基础知识作业的设计

  在初中数学课本中有很多基础知识,而基础性知识内容是学生解决各种难点题型的重要保障,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因素,教师在布置数学作业时要注重基础知识的设计,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及教学大纲要求设计基础知识作业内容,使学生掌握和巩固好各种重难点基础知识,促使学生数学思维的良性发展。在制定基本的教学目标基础上,教师要重点根据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内学习的情况选择具有针对性的基础知识练习题和相关的复习内容,帮助学生进一步突破课堂教学的重、难点。

  例如,在讲解“有理数加减法”时,教学大纲要求学生理解有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有理数加减法法则中的符号法则和绝对值运算法则;理解有理数加减法运算律,并能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了解有理数加减法法则的合理性,通过强化运算训练熟练掌握有理数加减法运算法则的知识技能。从教学目标中看出,本节课涉及到非常多的基础性数学知识,而掌握和巩固这些基础知识内容是提高学生有理数加减法运算能力的基本前提,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后作业时,不要仅仅为学生布置大量的运算习题,更要注重基础知识作业的设计。教师可以利用课前预习阶段让学生将自己所遇到的重难点理论知识进行标记,并整理和归纳出这些知识点,通过课内讲解让学生对基础知识有一个深刻的理解和记忆,最后在作业布置上,将这些基础知识内容作为重点的课业板块让学生加强复习和巩固,并结合适量的运算题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练习相结合,这样优化作业结构的设计形式为学生减轻了课业负担,帮助学生扎实学好数学课程。

  三、聚焦“抽象能力”素养培养,落实探究化作业设计

  为了养成初中生“抽象能力”素养,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探究化作业的方式进行引导,让学生在探究数学案例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掌握数学抽象的专业能力。

  例如,教师在设计“轴对称”这一课程的课后作业时,便可以以“探究”的形式进行布置。首先,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一到两组轴对称的图形,并设置探究题目“思考案例图形包含了哪些数学知识点?”而后,再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进行分析,探究“轴对称”这一知识点与其他数学知识点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在思考、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便可以对具象的 “轴对称”知识产生抽象的理解,从而感知到“轴对称”和“几何图形”之间存在的关联性,感悟到图形皆是由“点线面”所构成的。进而,在数学例题的探究中,使之具备了抽象能力的核心素养。

  四、根据学生差异,设计分层作业

  教师可以通过实施分层作业的方法,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目前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们达成的普遍共识之一就是要“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体的学习个性和发展潜力。因材施教更是我国传统的优秀教育思想,具有深厚的实践底蕴和丰富的教学实践内涵。初中生正是处于青春期阶段,追求个人个性的张扬,在学习能力和学习基础上都开始有了较大的差异[2]。

  例如,在讲授“解一元二次方程”一课的知识点时,很多学生的基础不一,理解和接受新知识点的能力也有较大差异。教师可以实施因材施教,进行分层作业。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以课前预习为先导,以旧知回顾为抓手,让学生对于以前已经学习过的一元一次方程等知识做了回顾,由此再进行新的知识点讲解。在作业布置时将班级学生大致划分为了三个层次,每个层次对应不同的训练,如高层次在因式分解法等多种方法上进行训练,低层次的更注重公式法因式法等基础训练。结束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社会各界对初中生核心素养提高的重视程度逐渐增强,设计优质的课后作业不仅能帮助学生有效地巩固课上学习知识、强化课堂教学质量反馈,同时也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高和培养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项玲玲. 漫谈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数学作业分层[C]//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 对接京津— —社会形态基础教育论文集.[ 出版者不详],2022:2341-2343.DOI:10.26914/c.cnkihy.2022.048232.

  [2]孙娜. 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数学作业设计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22.DOI:10.27212/d.cnki.glnsu.2022.000888.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