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小学教学中如何开展好群文阅读新模式

  • 来源:知识文库
  • 关键字:中小学,教学,模式
  • 发布时间:2024-07-13 10:44

  郝红梅

  阅读能开阔视野,丰富文化知识,从无数故事中学习经验,树立正确的三观。阅读已经被列为教育的重点内容,从小抓阅读,培养全民阅读,是未来一段时间内教育界的重点任务之一。随着人们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语文教育改革也在不断推进,但是在实践中却发现,很多学生对阅读、作文等内容依旧感到吃力,不会阅读成为摆在学生面前的难题。如果依旧采用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学生在课内学习的阅读方法也无法得到充分应用,课内阅读的知识是零散的,缺乏整合,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学生虽然读了很多东西,但是没有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群文阅读是新课程理念下提出的一种全新的阅读教学方法,深入文本内部,更注重对文本的表达形式、文本结构、核心观点等进行分析,开展群文阅读,让学生对多个文本进行探索时,也能延伸拓展学生的阅读能力。目前很多中小学都积极开展群文阅读实践,教师除了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解阅读知识、文化知识以外,课后也引导学生对其他的课外读物进行阅读,产生的效果十分显著,丰富了学生的阅读量,大大提高其阅读水平。

  1 开展群文阅读的背景和必要性

  1.1 开展群文阅读的背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课外读物提出了建议,即九年课外阅读总量需达到400万字以上,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在新课程理念实施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新的阅读教学模式,以前照本宣科的阅读方法已经被逐渐淘汰,然而我们还是可以看到,中小学语文阅读依旧存在问题,例如:一篇课文对学生来讲难度高,需要花几个课时精雕细琢,课外阅读时间被压缩,机会成了“空谈”,而且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逐字逐句地讲解,把一篇文章分散开来,破坏了文章的整体美,学生所接受的知识也是片面的,单一的。久而久之,学生对语文课程不感兴趣,更不能通过阅读其他文献巨著来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而且产生了很多其他问题,比如学生掌握了语文知识,但是缺少阅读能力方面的训练;学生完成了规定的学习目标,但是在学习过程中缺少交流讨论,思维能力得不到提升;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不能有机结合,阅读教学和新课标的要求之间还存在一定差距。

  1.2 开展群文阅读的必要性

  (1)群文阅读符合语文新课程的标准。群文阅读是符合语文新课程标准的一种教学模式,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要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展阅读视野、提高阅读效能这三个要求,开展群文阅读。群文阅读是围绕一个主题或者多个相近的议题,选择一组文章,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对多篇文章进行阅读,拓展其阅读量,开阔视野,并且在阅读过程中学会思考。这种阅读方式可以解决中小学生阅读面狭窄、阅读方法欠妥的问题,彻底突破了传统阅读的禁锢和限制,将阅读的自主权交还给学生,关注学生的阅读数量和阅读速度之间的平衡,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且对课堂阅读进行延伸和补充,让学生真正利用课外时间进行阅读,真正爱上阅读,完全符合新课标要求。

  (2)培养学生自主阅读习惯。通过群文阅读,学生的阅读量增加了,在阅读的时候可以对多篇文章进行分析和对比,加深自身对文章的理解,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长期坚持下来,也可以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不需要教师的规定,就可以自主阅读,涉猎更多知识,在阅读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最终将阅读培养成为终身事业,一生坚持阅读,收获颇多。

  (3)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开展群文阅读也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措施,语文素养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总体来讲,指的是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文化底蕴、文化知识背景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体现,而一个人的文化修养与他的知识背景是否深厚成正比,通过阅读大量文学作品,可以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通过分析可知,实施群文阅读使学生的阅读兴趣明显提高,而且能够举一反三,在阅读一篇文章的时候也能想起其他类似的文章。由此可见,在中小学开展群文阅读是一个十分必要的环节。

  2 群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群文阅读作为一个全新的教学模式,在提出的最初阶段,就有很多教育工作者开始尝试应用,经过实践发现,应用群文阅读的效果虽然显著,但应用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不利于群文阅读有效推进。

  2.1 教师的理念不够新

  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在新课程标准下,对教师的角色进行了重新定义。教师是课堂上的领路人,教师要不断地学习各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再应用到教学中,以提高教学质量。很多教师受传统教学理念的禁锢和影响,并没有深入分析群文阅读理念的本质,只是单纯地理解群文就是几篇文章的意思,在课堂上仅仅将几篇文章作为讲解的对象,忽略了文章与文章之间本身的联系,讲解的内容依旧是比较碎片化的,没有形成系统性。正是由于教师自身对群文教学理念的认知不够明确,导致群文阅读教学开展存在一定阻碍,无法真正达到群文阅读的目的。

  2.2 阅读材料选择不合理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基础是各种阅读材料,如何选择优秀的材料,是一个教师必须要考虑的重点。群文阅读需要的不是一篇文章,而是主题相同的多篇文章。一些教师在选择阅读材料和讲课内容的时候,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仅仅按照阅读文本的知名度进行选择,比如尽量选名著、选热度较高的文章,这样很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尽管选取了多篇文章,但学生的学习效率低。

  2.3 学生自身的原因

  中小学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比较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学生比较贪玩、好动,有的甚至出现叛逆心理,沉不下心,在学习的时候很容易开小差,与教师唱反调。相对于体育、美术等艺术类课程,学生明显对语文阅读的兴趣不高,甚至有的学生讨厌阅读,教师在讲解文章的时候也按照固定的模式:让学生朗读、总结大意、分析具体的句子含义、说出阅读之后的感受,这种固定教学模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他们对语文阅读的兴趣度会更低,甚至产生学习就是为了完成任务、为了应付考试的想法,在课后也不会进行延伸阅读。

  3 中小学群文阅读教学的对策和建议

  3.1 明确群文阅读理念,强化阅读目标

  群文阅读与以往的阅读模式完全不同,要改革教学模式,必须要从多方面着手,比如教材改革,阅读素材的选择不再是单一的文本,而是多文本+文学名著,极大地丰富了阅读量。首先,教师要明确群文阅读的理念,强调群文阅读在中小学语文课程中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给群文阅读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明确理念之后再根据理念确定阅读目标,教师要根据不同单元之间的文章安排,将内容整合起来,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比如在小学教材中有很多描述大好山河的文章:《桂林山水》《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等,这些文章都具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都是描写山水景色,从而对我国的壮丽山河进行赞美。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这几篇文章的写景特点进行分析,引导学生通过细读去发现文章之间的相似之处,将自己的观点分享出来,再由学生进行概括总结,教师给予指导和帮助,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

  很多学生对于教材内容的改变有点不适应,一时之间无法接受大量的阅读文本材料,此时教师要耐心的指导和引导学生,让学生渐渐熟悉未来教材的改革方向,并且放下畏难情绪,感受阅读的魅力,在设定阅读目标的时候也要循序渐进,设置合理目标,短期内可以阅读一些简短的文章,随着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升,慢慢增加难度较大、篇幅较长的作品,还可以适当增加一些世界文学名著,层层递进,切不可一开始就设计过高目标,以免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2 开展阅读创新教学

  (1)精选阅读文本。语文是以汉语和文化为基础的,我国的文化博大精深,语文教材只不过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简单的示例,真正的语文知识是十分广阔的,教师教学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对语文教材这个示例进行学习,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想要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就必须要借助群文阅读这一跳板,因此,语文教师在开始讲课之前,要根据教学主题和教学要求精选文本,最大限度地发挥群文阅读的优势。例如前文举例的写景类文章,这类文章通常篇幅都不长,比较短小,通过对景物进行描写,再升华情感,让景物不单单是景物,更是承载了作者情感的一个具象载体。精选这类文本让学生阅读之后,要引导学生去分析文章的构思,明确作者在文中使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方式,突出了这些景物的什么特点,在文章中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按照这样的思考方式,让学生尝试描述自己身边的景物或者自己所见过的印象深刻的某个景致,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技巧以及写作方法,也能渐渐明白阅读对学习语文的重要性。

  (2)选择正确的类比阅读题材。阅读题材是整个群文阅读的核心主线,也是选择阅读文本的导向,阅读题材的选择是否合理,会直接影响学生的阅读效果。在以往的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发现,一些学生对某些文本感兴趣,但是篇幅有限,学生学习只是浅尝辄止,所学到的知识不能满足其好奇心,也会扼杀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选择材料一定要做到有的放矢,根据中小学生的学习进度、基础能力等因素,选择更多与教材内容类似的阅读题材,采用类比阅读的方式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

  例如品德教育和语文教育联系十分紧密,中小学时期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念导向的关键时期,很多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对外界事物又充满了好奇心,在选择阅读材料文本时应该坚持道德教育的大方向,选择更多积极正面且与语文教材内容相近的文本素材。比如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一些简单的、富含哲理的故事,那么在选择群文阅读主题时,也应该要尽量符合教材中文章主题的大方向,选择相似哲理的故事,如《羿射九日》是神话故事,讲了地球被十个太阳烘烤,出现严重旱灾,后羿为了拯救人类,射掉九个太阳,最后天上只留下一个太阳,解救了人类于危难之中的英雄故事。神话故事本身就带有一种神秘的吸引力,学生对神话故事也比较喜爱,在选择群文阅读题材时,也可以选择神话类型的文本,比如《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等,能帮助学生建立独特的文化知识体系,相反,如果选择了《乌鸦喝水》《小马过河》等文章,阅读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3)以一带多,丰富阅读体验。除了对多个作者的作品进行应用以外,还可以对同一个作者在不同时期的作品作为群文阅读的文本,对一个作者不同时期的写作风格、写作特点进行分析,有一个更加全面和理性的认识,从而在阅读的时候从创作背景、社会大环境出发,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提高学生的阅读量,积累知识,丰富阅读体验。

  例如在教学杜甫的《春望》这首诗歌时,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在阅读诗歌的时候容易产生固定思维,走入思维误区,觉得杜甫给人一种忧国忧民的感觉,其诗歌的基调也是比较沉郁伤痛的,但事实上在杜甫一生创作的大量诗歌中,有很多不同的风格,也有一些整体基调比较愉快的作品。为了改变学生的思维定式,选取杜甫的《春夜喜雨》《望岳》《绝句二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带领学生反复诵读,品味诗歌中诗人的愉快、兴奋、快乐的情绪,并且结合创作诗歌时的时代背景,探讨诗人想要表达的主题思想,让学生学会不能断章取义,必须要全面地分析一件事、一个人,从而突破思维局限性,对古代优秀的文学作品产生全面认知。

  3.3 引导学生自我总结,注重积累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方法,并且将其应用到自己未来的生活中,有所进步,形成终身学习意识。在开展群文阅读时,学生不能仅局限于听教师讲课,最重要的是要学会自我总结,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逻辑思维方式,注重平时积累,不是泛泛而读,掌握更多知识。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教师要将课堂的更多时间交给学生,自己的角色从以前课堂上的主要人物转变为引导者,课堂的主角是学生。以阅读教学《雨的四季》这一课为例,学生对雨很熟悉,课堂上读完了一篇文章,觉得作者将下雨这个过程都描绘得十分有诗意,但是轮到自己来写作的时候总是词穷,遇到下雨天也只是平平无奇地表述。这一切都源于学生缺乏深刻的领悟,缺少了在生活中观察细节。作者可以观察到四季的雨有什么不同的特点,那么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欣赏文本,也会得到不一样的感受。为了培养学生的这种拓展思维,可以选取《雨前》《听雨》《风雨》等与雨有关的文本,以“走进雨”为主题进行群文阅读,每位作者在描写雨的过程中,选取的角度有所不同,比如有的人从雨落下来的声音出发,来描写这场雨,有的人是从雨落下来的时间作为描述的主线,有的人则借助了下雨时其他景物作为衬托来描绘雨的大小和程度……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尽管就是一场普通的雨,也会有千万种描绘方法,加上在文本中使用的不同的修辞手法、语言技巧等,让文本变得更有特色,也更有味道。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去总结出写作的经验,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去分析和理解,一步步积累,开阔阅读视野。

  4 结语

  综上所述,群文阅读是新课程标准下产生的一种全新的阅读教学模式,首先要明确群文阅读的内涵,再确定教学目标,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选取主题明确且合理的多个阅读材料,作为阅读教学的素材,同时可以延伸拓展,对一些课外读物作为阅读补充,引导学生掌握相应的阅读技巧,在实践中摸索出阅读规律,培养自己的阅读兴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作者单位:甘肃省临夏县教育局)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