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中国古典诗歌”文化建设
- 来源:知识文库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中职学校,文化,建设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4-07-13 10:45
张恬祺
中国古典诗词具有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对提升中职生精神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精神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然而中职学生语文基础普遍薄弱,对诗词的理解力有限,兴趣不足,教学效果不理想。如何做好中职学校“中国古典诗歌”文化建设,是我们应该正视并解决的问题。可从语文课堂、拓展课堂、相关社团等几个重要阵地入手,优化创新,加强古典诗歌在校园内的传播,对学生形成诗歌文化渗透。
中职学生的语文基础薄弱,对古诗文的理解更是存在着一定难度。虽然在中职语文课标的要求下学校大部分专业开设了一学期的“古典诗词修养”课程且每学期语文课文都有诗歌章节,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我国著名的诗人、诗词乃至诗歌史都没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在教学中,学生不仅很难体会古典诗歌的魅力,对古典诗歌的学习也少有兴趣,对中国古典诗歌中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汲取甚少。然而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精神的当代,提高中职生的古典诗歌文化修养对构建中职生的精神内涵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何提高中职生的古典诗歌修养,让中国古典诗歌渗透到在中职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让学生感受到古典诗歌的魅力,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学习兴趣,是我们语文教师应该正视并解决的问题。
1 中职学校“中国古典诗歌”文化建设所面临的困难
1.1 学生基础薄弱,兴趣泛泛
中职学生语文基础整体薄弱,绝大部分同学对著名诗人、诗歌的时代背景、诗歌的发展脉络等基本诗歌常识都不太了解,知识体系中无法构建诗歌的体系脉络,加之初中语文诗歌教学因应试需求多以背诵默写为主,学生对语文诗歌课堂兴趣泛泛,教师在讲解诗歌时学生的接受能力普遍较差,无法深层次鉴赏诗歌,自己对诗歌没有独特的理解和感受。因此,如何调动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兴趣,增加学生对诗歌知识的积累,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内驱力,是中职学校“中国古典诗歌”文化建设的难点。
1.2 教师所学专业不同,知识储备有所偏重
近年来中职学校在招聘教师时以硕士研究生为主,专业要求一般是文学类或者教育学语文教育类。文学类专业细分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文体学等诸多小类。教育学语文方向类所学知识也多以教育学为主,文学类知识学习广泛而不精深,由于在校教师所学专业不同,知识储备自然有所偏重,即使是老教师,在博大精深的古典诗词内容储备上也有欠缺的时候,为了给学生呈现更好的课堂体验,打造高质量课堂,教师需在短时间内加大自己的相关知识储备。
1.3语文科目总体课时安排少,教学容量大,诗词章节课时少
中职学校的课程设置偏重于专业性课程的学习,语文课程安排的课时较少,每学期平均只有五十课时上下,根据授课计划,诗词学习的课时只占总课时的五分之一,即每学期十课时左右。在短暂的课时内,如何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大纲中要求掌握的诗词,如何让学生在此类诗词的基础上积累更多相关诗词的文学常识和相关背景知识,如何引导学生更好地体会诗词背后蕴含的精神内涵和文化传统,如何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诗词相关知识的心理内驱力,都是老师们在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需要足够的课堂时间才能够解决的问题。教学容量大,课时安排少,诗词学习的课时少,不仅会影响学生对诗词内容的学习重视程度,诗词学习的量也远远达不到形成知识体系所需的储备量。
1.4 教材编排上诗词内容分散不成体系,学生难以构建知识体系
近些年中职教材的改动都很微小,中职教材的编排还沿用十年前的老教材,中国古典诗歌并没有特定的教材。在教材编排上,诗词章节作为一个小单元,与其他散文、现当代诗歌、议论文、说明文、中外小说、戏剧、古文作品等文体并列而立。但从诗词单元内部看,其篇目编排也并没有明确的逻辑线索。
事实上,相较于其他文体,中国古典诗词有其特殊性,这表现在诗词作品不仅创作时代和创作者紧密联系,其在自身的文体发展中也有着极强的传递性和延续性,若能让学生以朝代为纲,以风格类别为轴,相信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构建诗歌知识体系,感悟诗歌的内容、情感和艺术特色。但中职学校现有教材显然没有做到这一点。纵观四册教材可以发现,同一单元诗词作品风格繁杂,朝代殊异,同一诗人的不同作品散于不同单元中等等,分散不成体系,不仅使得学生在学习时容易吸收重复的知识而影响课堂效率和学习兴趣,对学生构建诗词体系也形成了一定的阻力。若想提高教学效果,教材的改革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1.5 学校对“中国古典诗歌”文化建设的重视度有待提高
中职学校普遍有着“重技能轻文化”的风气,因为中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学校领导层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但事实上,“德于才前”,育人不仅仅在于技能,中职学校更需要培养的是高素质人才,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等精神内核的培养。中国古典诗词流传千年历久不衰,并在新时代条件下焕发着新的活力,其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对塑造学生的精神内核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古典诗词也是学生德育部分的重要素材。在学校体制下,任何一项改变和革新都需要得到学校领导层的大力支持才能更好地进行,物质上的保障,人员上的调配,资源上的整合等都与学校对“中国古典诗歌”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息息相关。
总而言之,中职学校“中国古典诗歌”文化建设面临着各方面的问题,亟待行之有效的对策,才能更快更好提高中职学生的古典文化素养。
2 中职学校“中国古典诗歌”文化建设可采取的对策
2.1 语文教师形成合力,拓展资源,打造高质量课堂
中职生的古典诗词文化修养普遍偏低,以某教师一己之力很难达到最优效果,需要每位语文教师形成合力,组合优长,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资源,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方能构建高质量课堂,做好中职生的古典诗歌文化建设。
(1)去粗取精,将现代影视化资源融入语文古典诗歌的教学课堂上
语文组教师成员可共同寻找学生感兴趣的资源,丰富课堂形式。如寻找以诗歌为主题而制作的沙画、朗诵、歌曲、舞台演出等诸多艺术形式,综合比较,去劣取优,找出如《青玉案·元夕》的沙画视频、《琵琶行》的现代流行音乐演唱形式等优秀的作品,让古典诗词以现当代艺术形式展示出来,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古典诗词的独特魅力,借此培养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兴趣和对诗意的理解。
(2)充分运用信息化教学平台,利用好微视频等现代化信息技术
语文组成员分工合作布置任务,集思广益,设计合理教学计划,制作优质视频教学资源,集体备课,分组磨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拓展宽度、挖掘深度,丰富教学内容。在授课计划中,适量增加诗歌学习的课时,讲细讲精,在学生能接受的情况下普及相关知识,在有限的课堂内更多更好地积累常识,为学生的情境创设和体验做好扎实的知识储备。
(3)集体切磋,探讨适合诗歌的多样化教学方法
不同的体裁适合不同的授课方式,结合诗歌独特的体裁,根据不同诗歌的内容和主题,语文组成员可多多探讨更贴切的授课方式。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适合在导入时做到背景讲解知人论世方可领略该诗的典故特色和作者的满腔爱国热忱;如《静女》《氓》等先秦时期诗歌需了解“无媒苟合”的时代背景才能理解主人公的形象特色等。涵诵吟咏、提问点拨、情境创设、知人论世、品读活用等诗歌讲解常用手法需得融会贯通于课堂,为学生呈现更好的课堂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打破目录壁垒,重组单元,形成体系
中职语文课本的编排中,诗歌虽单独形成一单元,但篇目之间的联系不紧密,不同朝代、不同风格的诗人放在同一册同一单元中,零散不成体系,学生在学习时也很难在脑海中构建诗歌脉络。若能打破目录壁垒,将各册诗词规整成体系,以朝代为纲,以风格为轴,帮助学生构建诗歌脉络,由点成面,能更好地在课堂上创设情景体验,做到知人论世,让学生明白诗歌不仅仅是一篇篇文字作品,它体现的是一个个历史朝代下一批批有血有肉的诗人所凝聚而成的民族精神,它是一种精神的延续,文化的传承,理解了这一点,学生在对诗歌的理解和审美上才会有更大的突破。
众人拾柴火焰高,在校语文教师需形成合力,集思广益,共同寻找更好的教学资源、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安排,拓展资源,打造高质量课堂。
2.2 开设优质拓展课堂,开发校本教材,辅助课堂建设
中职学校的语文课时并不多,诗歌的课时安排更少,在有限的课时内,仅能够完成课本上的诗词内容,而从课文内容的安排上看,每一册的单元诗词选取零散,这对于学生由点及面构建诗歌史脉络、理解诗词内容、培养学习兴趣都形成了阻力。破除这一阻力,可从以下几方面尝试。
(1)开设优质拓展课堂,帮助学生由点及面构建诗歌史体系
很多中职学校为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建设都开设了多种多样的拓展课堂,中国古典诗词专题也可作为特色拓展课堂进行开展。优质拓展课堂可以以教材内容为基点,采用如影视、歌曲、戏曲、话剧表演、诗词接龙、诗词竞赛乃至实地勘测等更加灵活的课堂形式展开。开设优质拓展课堂可以帮助学生由点及面地丰富诗歌内容建设,让学生对诗词学习产生更强大的心理内驱力。
(2)开发校本教材,拓展课外辅助教材
教材内容有限,课堂学时有限,好的校本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导向标,帮助学生更好的预习、复习巩固。学校可加大力度开发适合学校课堂和拓展课堂的校本教材,教材内容需新颖、趣味、实用、贴合课堂,有针对性地为课堂内容服务且立足于中职学生的年龄段和兴趣偏向,不可哗众取宠抑或华而不实,严格把控教材编写质量,为学生更好地学习诗词有关知识保驾护航。
(3)充分利用影视课、自修课等自主课堂
中职学生影视课、自修课等自主课堂较多,很多班级会选择观赏动画片、流行电影等影视剧资源,可充分利用此类课堂,在活动课或影视活动课上,鼓励学生观赏《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以古典诗歌为主题的优质节目,让学生在欣赏节目的同时接受古典诗歌的熏陶,感悟古典诗歌的魅力,增加对古典诗歌的学习兴趣。
校本教材和拓展课堂、自主课堂有效弥补了语文课堂时间有限知识面不足的问题,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对诗词重要性的认知,端正学习古典诗词的态度,从丰富多样的形式和有趣生动的教材中学习更多的诗词文化,增加诗词底蕴。
(4)借助社团、广播站等平台,逐步实现生活化浸透
古典诗词作为表演性极强的一门艺术,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条上的“学”,更要注重实际上的“用”,学用结合,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感悟诗歌的魅力。因此,除了课堂的努力外,我们还要注重课堂外的生活化浸透,让学生看到诗歌在新时代焕发的独特魅力。
中职学校的校园社团一般由相关老师组织,在校学生不分专业、不分年级,只根据自身兴趣自由选择。因喜爱而吸引相聚,使得社团充满了活力,锁定相关社团,借助社团的力量,安排古典诗歌的相关活动专题,以社团为平台,结合不同社团的特长,可通过小部分人影响大部分人,逐步形成生活化浸透。
(5)在社团内绽放诗词魅力,由点及面逐步渗透
一般来说,与文学相关的社团成员是对古典诗歌兴趣最浓的群体,在此类社团活动时加入古典诗词相关内容的普及,再通过社团小部分同学的带动,辐射到大范围群体中,逐步扩大诗歌相关作品在校园内的传播范围,实现生活化浸透。如“悦读文学社”可以加入古典诗歌的朗诵、表演;“影视社”可以观赏古典诗歌的相关影片、节目;广播社可寻找与古典诗歌有关的朗诵、歌曲,制作相关的广播节目进行古典诗歌的宣传,于广播时间播放,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达到对其古典诗歌的渗透。
(6)结合社团特色,举办多样化的诗词特色主题活动
各社团可结合自身特色,创办各类有趣新颖、参与度高的主题活动。如“悦读社”可创办诗词期刊;“影视社”可结合热门古装剧进行关于不同朝代服饰礼仪风俗等的讲解评比;“表演社”可举办诗词表演大赛;“摄影社”可带领社员实地勘测等等。丰富多样的活动可以让诗词在新时代下以新的形式得以普及传播,提高古典诗词在校园的传播力。
(7)以学校为依托,举办诗词相关活动,扩大在校影响力
除在社团内部举办活动外,学校还可以以社团为单位,依据社团特色举办诗词相关的特色主题活动,鼓励社团以古典诗歌为主题进行其他艺术形式如歌曲、剧本、沙画、动画制作、舞台表演等个人或团体创作,并对作品进行评比评优,优秀的作品予以适当奖励并在校内展示,扩大相关社团影响力,吸纳更多对诗词感兴趣的学生,进而扩大诗词的在校影响范围。
以学校为依托,结合社团特色,鼓励学生将诗歌的趣味性和文学性结合起来,将古典诗歌的魅力渗透到学生的社团活动中,可在校传播起到更好的作用,让学生感悟到诗词的别样魅力。
3 结语
综上所述,结合中职学校“中国古典诗词”文化建设所存在的诸多现实问题,中职学校“中国古典诗歌”文化建设可从语文课堂、拓展课堂、相关社团等几个重要阵地入手,优化语文课堂,开设优质拓展课堂、开发相应校本教材,依托学校力量,借助相关社团平台,加强古典诗歌在校园内的传播,逐步形成对学生的诗歌文化渗透,提高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帮助学生积累诗词相关知识,提升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能力,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诗词审美体验,让优秀的诗词所体现的文化精神逐步根植于学生的精神文化塑造中,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优秀品德,达到以诗词辅佐德育的目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锡山中等专业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