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的农村小学综合实践的活动指导策略

  • 来源:知识文库
  • 关键字:核心素养,农村,小学
  • 发布时间:2024-07-13 10:50

  李继琴

  小学生的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义务教育阶段规定的主要必修课程,须全面落实并全员参与。此课程注重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建立认知,强调从真实的社会实践和发展需要出发来培养综合性能力,是健全小学阶段人格发展的重要活动。然而在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落地情况来看,因资源受限和重视度不足等因素影响仍有许多需要亟待改进的问题。因此,本文主要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实现策略进行研究和探讨。

  小学教育作为整个人生当中教育过程的开端,是小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道德品质、政治思想等关键素养的初级阶段,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但同时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相比于学科知识的学习,综合实践课程更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成长和提升,利于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综合能力。而农村由于各种客观资源的限制,小学阶段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局限性凸显,导致小学生缺乏现阶段应有的核心素养,不利于其成长时期的全面性发展。

  1 核心素养下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1.1 投身社会实践,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能力经验

  一方面综合实践活动是以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及职业体验等具体方式实现的,平均每周不少于1~2课时,实践作为课程学习的第二课堂,小学生能够通过多种多样形式的活动得到与生活相关的经验和能力,在实践中检验和应用真理。实践的形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增长、理解能力的增强来安排相对应的社会实践,提高社会实践的针对性和价值性。另一方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且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随着课堂上理论知识的摄取和学习,小学生可能还会存在很多疑问,而实践是对其进行最好解释的路径。通过不同层级的实践活动,随时更新对理论知识认识的深度和对社会能力掌握的广度,培养其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和基本的道德素养。

  1.2 健全人格发展,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

  对于农村小学生而言,综合素养中除了语数外等学科为主的知识素养外,其实更重要的是健全人格的发展,包括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对世界的认知、基本的道德品质和政治思想、良好的情绪情感和意志以及适应社会发展的多项能力等。从建构理论的角度出发,所学的理论知识,即语数外等学科知识只是让我们在思维层面建构起对现实世界及社会的认知,这是完全形象化的内容,教学中尤为重要的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和实践、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用综合实践活动的方式完成对现实生活中最正确的建构,这个过程才是小学阶段利用综合实践来实现的最大化价值。只有形成了对世界的正确反映、在实践活动中拥有了相应的社会能力、在与社会接触中培养了基本的道德品质,才可以在人生初级阶段拥有较为健全的人格,不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

  2 核心素养下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现状

  2.1 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视度不高

  首先农村地区由于受环境闭塞、设施不足及条件缺乏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进一步限制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多样性形式,导致所有的实践活动仅限于体育课或者活动课,得到的是身体上的锻炼并未从中得到有用的实践性知识。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都没有意识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更不必说产生对组织或者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浓厚兴趣。其次是农村学生相较于城市学生学习资源少且每天的上学时间短,教师需要抓紧时间将课本中的知识按照课时倾囊相授,完成最基本的语数外课程的教学,这也是农村学生最渴求的知识,根本没有多余的教学时间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农村学生也在观念中认为学习就是对书本知识的学习,这对于他们来说才是学习愿望的实现,成绩才是唯一追求的学习效果,综合实践活动在他们及家长的认知里只是玩耍性质的,并没有教学意义。最后是基础设施的缺乏,基础实践设施的完善是对小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最基本条件,但是这对农村地区来说不管是教学的场地还是基础设施的配置都是有很大难度的,尤其是有一部分的实践活动需要器械和工具来进行辅助,对后期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有很大影响和制约。农村校方即使有资金也同样愿意向日常理论课程的教学倾斜或者置办足够的教学工具,不愿投入到实践设施的建设。

  2.2 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匮乏,形式单一

  一方面有部分农村小学对综合实践课程的细致划分和资源整合没有做到位,存在将1~6年级的学生群体组建成一个实践群体进行主题学习的情况,这种实践活动摒弃了年级差异、思维差异及能力差异的客观事实,将简单的主题实践活动应用于高年级,造成了一定时间和精力的浪费,是完全没有意义和价值的,使实践活动流于形式,浮于表面。另一方面实践活动主题的设定选择抽象,对于低年龄段的学生没有引导性,比如探讨地震发生的原理,需要理解板块构造及运动,地震波、震源、震中的概念等内容。虽然可以通过短片视频的方式让他们了解地震的客观存在,而且是非常危险的自然灾害,但是在讲授原理时由于没有基本知识作为积累,与他们进行沟通交流时难免会让小学生无法理解,使得实践活动的价值大打折扣。此外还有些主题偏离生活,对于现实生活的应用价值几乎为零,比如睡眠与健康、儿童心理发展或是营养与肥胖等内容,这些高阶的概念完全不适合小学生的认知,要基于小学生的兴趣点构建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内容才能发挥实践活动的最大价值。

  2.3 教师综合实践活动开发能力不足

  在缺乏综合实践活动的意识下,教师团队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能力也稍有不足。一方面是缺乏相关资源开发的知识,没有办法基于农村的现有资源开展与农村小学完美契合的综合实践活动,且相比于城市小学拥有福利院、公益组织及手工制作工作室等社会机构和组织的协助和加持,农村小学完全是自给自足的模式,因此在农村领域的创新型实践活动的开发本身就是一件复杂且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另一方面大部分在农村小学扎根的教师身兼数职,缺乏时间和精力去将此任务进行仔细思考和探索,导致综合实践活动没有办法落实,仍停留在课外知识分享下的主题会议的组织,成效价值不是很大。

  3 核心素养下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策略

  3.1 以意识为基础,提升实践活动重视度

  校方要以城市小学的经验和活动内容为基础,积极学习和探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内容和效果,横向比较拥有实践探索活动的小学生和缺乏实践探索课程培养的小学生在性格、能力及思维等方面的差异,通过实际效果增强校方的实践意识,让其真正意识到现代素质教育的体制下更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而这种综合能力需要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获得的。此外由于客观原因的限制,校方在有了基本的综合实践活动价值性的意识下,要依据探究性活动、社会服务性活动、设计制作性活动和职业体验式活动制定相关活动内容指导和以学期为周期的课时要求,保证教师可以按照学期内大纲的内容进行形式丰富的活动落地,在校方政策的推动下,逐渐在实施过程中培养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式教育,不仅重新构建了教师对小学阶段综合实践活动的认知,而且在和学生实践活动的良性互动过程中培养了感情基础,锻炼了社会能力,对小学阶段的心理成长有很大益处。此外校方也要在活动的引导下构建符合农村小学发展的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机制,对活动课程的完成度,学生的反馈度和实际效果的达成度进行评估,在指标上形成硬性要求去帮助师生将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视度提升到和理论课程同样重要的地位。同样对意识形成制约的另一个因素可能是社会机构资源和条件的匮乏,在后期农村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发展下,也可形成与城市中社会机构组织的同频共振和共同合作,在更丰富的领域去探究实践活动对小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可能性。提升校方、教师、学生和家长地对小学阶段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视度和价值认知,才是后期推动综合实践活动落地的基础。

  3.2 以学生为主体,引入实践活动情景

  要以小学生的性格特征为基调进行活动设置。小学生还处于天性爱自由和爱探索的阶段,对这个世界还充满了想了解想实践的好奇心,因此教师在设置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时,要增强趣味性和探索性,结合农村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性格,选择合适且具有教育意义的,有助于对世界理解的实践活动,并通过其认知的增长和能力的提升灵活安排和调整活动的各个环节,从多个方面拓展智力和思维的开发,激发小学生的参与热情,实现寓教于乐和实践出真知。此外,在农村小学的综合实践课程中,天生拥有与大自然接触的独特优势,教师也要充分调动周围的一切资源,将农村地区的优势发挥出来,给予学生充分的探索自由,在与自然资源和乡村文化的结合中成为实践的主体。

  一方面是以资源开发为主线。首先是人文资源、自然资源和地理资源,农村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可以带领小学生走访当地的老人家,收集过去岁月里人们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和故事传说等,之后再整理成当地的文字集或者是画出心目中乡村的样子,不仅丰富了小学生的人文体验,锻炼了整合、分类、概括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的品质,更是为农村留下了知识集作为沉淀。其次是以农村小学为基地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在校内的操场和教室可作为重点场地,可利用布置教室的特定主题举办手抄报比赛或者足球比赛,增强学生对校园的热爱,提升归属感和认同感的同时挖掘小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和竞技精神。最后是以教材内容及精神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在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时要以教材中提取的精神或者话题为原型,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从实践中获取知识更能够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培养了对形象化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比如可以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记录植物不同时间段的生长变化,再与语文教师和科学教师沟通,与大家分享植物生长的知识等;或者是在讲授寓言课前,可以先让小学生扮演寓言故事中的人物,发挥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出全新的故事,不仅培养了敢于表现自己的意识和能力,也提升了组织的活跃度。

  另一方面是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学期为单位、以能力为前提制定综合实践活动的计划,提升每学期实践活动的针对性,也可以更好地进行分析和提升学生的能力。比如本学期以创新能力为主线,需要开发哪类活动来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可将具体的活动课程大纲列出,逐渐进行优化。在创新能力的指导作用下,教师可以将“旧物改造”作为主题活动,提供一些旧报纸、塑料瓶、纸箱或者塑料袋等东西,让小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精神,说出自己的创造想法,并动手对这些废旧物品进行改造,将其变成生活中较为实用的东西,充分发挥旧物的剩余价值,在这个过程中不要认为学生们说的异想天开便对他们的想法进行打压和质疑,要鼓励学生们进行想法创造,教师的引导和认可是会使其终身受益。

  3.3 以教师为辅助,增强实践活动开发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从理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转变为实践活动的开创者和引领者,这就需要教师有极高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去开发有效的实践活动,在这个环节中,校方的培训和指导是关键内容。学校可以邀请实践活动等方面的专家进行课题讲座,针对农村小学实践课程开发难度大、不知从何入手、配合度差等方面进行研讨,给教师指出方向。此外还可以进行外出学习交流,学习城市中小学阶段的实践活动模式,同样可以参加教学比赛及与其他学校的老师共同探讨,从其他学校吸取经验来扩充自己的视野和思维。如果有机会可以进行综合性活动课的课题研究,对教师的创新能力、分析能力和思路开拓都有极大的帮助,教师在对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分析时会发现创新实践活动的角度,从而进一步帮助小学生的阶段性发展。

  3.4 以教材内容为主导,践行德育传承

  小学德育工作是培养学生成为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渠道,对农村小学教育的开展尤为重要。在农村小学的德育工作中,教师作为德育教育的主体,必须充分遵循核心素养的教育观念,强化学生的道德素质。通过以农村实践活动为载体,积极组织以教材内容为主导的综合实践活动,通过多元化的教学形式,让小学生在课堂上充满激情,主动参与到实践活动中,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德育水平,实现核心素养教育目标,让学生在学习中懂得人生道理,为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应对教材中的课程内容进行充分整合,构建以教材内容为主体的综合实践类活动。在品德与生活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带领学生重新认识国旗,并且引导学生进行大声朗读《升国旗》,为小学生营造一个全新的课堂活动,由此对国旗产生敬畏的心理。此外,教师也可以邀请音乐教师为学生献唱《五星红旗》这首歌曲,通过教师的讲述,让小学生明确国旗的神圣不可侵犯,培养学生对五星红旗的敬畏和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责任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怀,以此来达到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为社会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学生,帮助小学生在未来的成长道路上打下坚实基础。

  4 结语

  农村小学在进行综合实践活动中要树立起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优势将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探索性、人文性和趣味性展现出来,并融入小学生的阶段性成长中。以提升学校、教师、学生及家长的意识为基础,以学生的共想共创为主体,以教师为实践活动的开拓者、引领者和推动者,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构建小学生的核心素养高度链接,共同提升综合实践活动在社会能力培养上的高度导向作用。

  课题:本文系“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一般规划课题 ,课题名称“核心素养视域下农村小学综合实践课程实施策略实践研究”,课题立项号:GS(2021)GHB0268。

  (作者单位: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东湾镇银育小学)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