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能力培养分析
- 来源:知识文库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核心素养,培养,分析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4-07-13 10:49
高 虹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阅读能力作为基础要求,同样也是提升小学语文综合素养的关键环节。在全面倡导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背景下,需要对小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强化培养。通过对阅读能力培养路径进行创新,则能够形成更加良好的阅读教学效果。聚焦核心素养,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从而帮助学生在阅读能力培养中实现文化、审美以及语言的综合发展。
1 核心素养与阅读教学的关系
核心素养是现阶段强调素质教学中各学科均需要注重的关键性教学目标。核心素养的形成,能够帮助学生在今后的发展中形成更加良好的综合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基于核心素养强化阅读能力的培养,则是需要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提升教学质量。促使小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不仅收获良好的阅读能力,同时形成基于语文应用能力的学科素养,丰富文学底蕴、强化写作能力、提升文学审美等众多不同的能力。掌握语文知识的正确用法,加强文化理解与文化自信,从而将小学生培养成为更加适应今后社会发展的高质量优秀人才。
2 核心素养下培养高年级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路径
2.1 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而言,其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并且具有良好的自主学习动力,因此在语文阅读课堂中,为了形成更加良好的高效课堂,则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工作。面对高年级的小学生,需要语文教师具有高水平的专业能力,才能够满足小学生的学习需求。在课堂教学中,不仅需要重视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也需要注重小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核心素养培养。包括语言运用能力、文化知识储备以及多种方面的文学知识等,从而为小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做到倾尽所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内容,才能够满足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因此需要语文教师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对本节课做好科学合理的规划,保障每一环节的安排十分紧凑的同时,不会对学生造成压迫感而产生学习压力。
在正式开展阅读课程之前,教师可以率先安排相应的课前作业,要求高年级小学生对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自主预习。例如在部编版四年级语文教材中学习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一诗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熟读该诗文,并设计问题:“李白是在何种心境下做出的这样一首诗?”留给学生充足的自主研究探索时间,通过在反复阅读中寻找有关问题的答案。
在课堂上对诗句进行阅读的过程中,为了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刻的感受诗句的内涵,则需要由语文教师将准备好的课件使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播放。选择搭配网络图片以及音乐制作而成的PPT,在悠然自得的古筝曲中伴随低沉浑厚的男声缓缓诵读这首诗。在这样的聆听中,并结合课前预留的问题,教师询问学生对此产生了什么样的感受。部分学生回答出“孤独感”之后,可以引入到下一阶段的话题。引出李白在这首诗的创作过程中的文化背景:公元761年,李白在经过“安史之乱”之后再次攀登上敬亭山,经过多年的漂泊流离,身边已经失去了昔日的朋友。在敬亭山上触景生情,十分伤感,不禁联想到自己的生平命运,孤独感油然而生,随后则创作出了这样一首五言绝句。
在课堂上,语文教师利用在课前充分收集的相关资料内容,为学生介绍古诗的创作背景,揭露诗人创作古诗时的心境,从而通过多方面的角度深度刻画古诗的内涵,随即带领学生对该古诗进行朗读。在教师的讲解之后,促使学生能够更加理解古诗所具有的独特感情体现,从而在朗读过程中增加自身对于古诗理解以及对诗人命运多舛的感叹,以丰富的感情完成古诗的朗读,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增加学生对语文情感表达的理解,增强对语文知识内容的学习热情,更好地完成阅读学习。在今后的每一次古诗学习中都能够率先了解创作背景,并站在诗人的创作角度思考其中的情感表达,对于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课前需要充分准备包括不同方面的内容。基于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同时也需要注重提升学生的文化内涵,通过多方面的知识内容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则能够帮助学生在其他不同类别的诗词学习阅读中形成更加便捷的途径。《独坐敬亭山》本身为一首五言绝句,因此在阅读学习中,需要同时对这样的古诗体裁进行深入剖析,了解一般情况下的五言绝句在吟诵以及押韵方面存在的特点,并可以结合其他的五言绝句进行举例,从而帮助高年级的小学生在面对古诗阅读中能够正确断句。通过在课前准备教材课件,介绍包括诗人生平以及所处历史环境等文化知识,奠定良好的阅读基调,通过创建犹如身临其境的环境背景,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诗词内容,并帮助学生更好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2.2 加强阅读指导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除了需要通过课前准备促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研究,并在教师的充分准备下开展完善的课堂教学之外,同时也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担任重要的指导角色。培养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需要更加注重学生阅读方法的掌握,并促使其在潜移默化过程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帮助学生在课堂中以及生活中掌握不同的阅读方式,从而面对不同的文章进行阅读时都能够游刃有余。基于新课标下的改革内容,要求学生学会学习方式,在这其中就包含阅读方法的学习。从而通过熟练掌握阅读方法,提升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更好地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逐渐提升文学素养,深化阅读层次。
对小学生的阅读方式进行指导,需要小学语文教师自身具有良好的专业能力,在课堂中创建多种不同的阅读方式,引导学生积极阅读。部分小学生难以形成良好的阅读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就是缺乏充足的阅读机会,因此在课堂中,需要语文教师合理安排时间,为全体学生提供充足的阅读锻炼机会。
例如在五年级教材中学习《少年中国说》一文时,作为梁启超先生所作散文节选文章,该文章具有鲜明的文言文结合白话文的双重特征,因此在文章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难懂的词汇以及字句等。教师同样可以让学生在课前进行自主阅读,通过查阅字典以及工具书等,掌握文章中的生词含义与正确读音,并可以通过与家长以及同学之间的交流沟通,掌握不同词汇的发音与含义,随后在班级中由教师带领学生对该篇文章进行整体阅读。
全体学生默读一遍,并由教师布置问题“寻找到文章的中心句。”从而在阅读过程中促进学生思考,锻炼学生的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完成默读后由教师指出文章的中心句,学生自行对照,通过寻找中心句则能够判断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否正确掌握文章主旨。在完成基础的阅读之后,需要由教师为学生讲解文章的内涵意义,详细说明为何文章中的中心句为该句话。该篇文章创作于戊戌变法后,其中融合了梁启超先生这样爱国志士所包含的浓重爱国情怀,正值严峻的民族危机,梁启超先生试图通过文章叫醒无数沉睡的中国人,唤醒国人的爱国情怀。
如此沉重的心境以及强烈的感情迸发,需要在阅读过程中有所展现。在通过教师的指导之后,学生深刻了解了文章的含义,从而在文字的鼓舞下,激发爱国热情。随后进行阅读接龙,由第一个学生阅读一句之后,后面同学接续阅读,直到最后一个同学完成阅读。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教师对每一个学生的阅读发音以及语句断句包括情感表达等进行纠正,帮助学生正确掌握文章的朗读方式,久而久之将会使学生面临相似的文章时,能够回忆起教师的指导,从而正确进行阅读。
最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大声朗读,发现在这一次的朗读中,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全情投入,慷慨激昂,在阅读中充分融入了爱国情怀。在阅读中,由教师对语句音调等做出指导,促使学生在阅读中能够做到真情流露,富有感情地进行阅读,进一步升华文章主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不仅仅是会读,更是需要透过阅读,寻找到文章主旨。从而更好地锻炼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快速提升阅读能力。
2.3 创建读写结合课堂
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注重核心素养,不仅是需要学生掌握阅读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阅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实现语文水平的综合提升。因此在阅读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同样也是核心素养下的基本要求。在教学活动中要求紧扣教学目标,为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阅读水平提升提供保障。面对高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工作,不仅仅是进行简单的阅读教学,而是需要完善语文教学课堂,适当提升教学难度,形成综合性的教学课堂。在阅读教学中,为了锻炼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则可以通过开展读写结合的方式锻炼小学生的语文水平,促使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写作水平等均得到锻炼,形成相互补充的教学方式,对小学生的核心素养以及读写能力的培养均会产生积极促进作用。
例如对《四季之美》一文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文章中描绘了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景象,并结合一天之中的不同时刻所形成的美好景观进行描绘,将一年四季融入一天当中,形成了独特的文章效果。进行阅读的过程中,发现这样的文章相对较为简单,在教师的带领下了解一年四季不同的景观特征,促使学生加深对生活中自然景观的印象。完成阅读之后,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根据这样的文章进行写作,通过作者在文章中描绘的四季之景的不同特征,要求学生根据“我眼中的四季”这样的主题进行创作。
站在生活化的视角下,描绘出小学生心目中的四季之美。完成创作之后,可以将小学生的文章作品在班级中进行展览,或是在校园的创作角中展示小学生的作品。通过对比学生的文章,由教师筛选出最佳的作文,并给予相应奖励,激发小学生的创作热情。在作文中广泛应用阅读中类似的词句等,是小学生对阅读学习的一种知识转化。阅读与写作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学生在写作中灵活的字句搭配等,便于在今后的阅读中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2.4 创设情境阅读环境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需要增强学生的阅读感受,尽管高年级的小学生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但是面对枯燥的文章内容也难以提起学习兴趣。为了更好地促使小学生融入课堂教学环境中,则需要教师设计情境阅读环境,搭建更加生动有趣的教学环境,吸引小学生的注意,鼓励小学生积极参与到其中,从而能够帮助小学生实现基于核心素养的阅读能力的提升。并且通过情境的创建,也能够激发小学生的文学审美,提升小学生的文学审美水平,帮助小学生正确识别生活中的高质量文章。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需要形成差异性的情境构建教学模式,面对不同的文章阅读方式,则可以选择不同的情境。例如在充满对话形式的文章《景阳冈》阅读中,为了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语文教师可以首先应用多媒体设备,节选《武松打虎》的影视画面,为学生播放相关视频之后,使学生对故事大概情节获得初步了解。随后组织学生进行对话模式的阅读表演,若在课堂中的时间充裕,则可以组织表演形式的对话阅读。为学生准备武松、店家以及老虎的简易服装,由不同学生进行装扮,形成鲜明的人物特征。在完成之后,按照课本中的内容首先由店家与武松进行对话,配合相应的肢体语言以及神态语气等,可以由学生自由发挥,在故事情节的驱动下,课文内容也显得更加生动有趣。随后武松上到景阳冈上,遇到了由学生扮演的“老虎”,二者进行缠斗,此时并由另一名学生进行旁白配音,伴随旁白的故事内容,“武松”与“老虎”进行缠斗,最终“老虎”败下阵来,躺在地上。
通过角色扮演的故事情境演绎,使文章整体更加清晰了然,学生在阅读中读到相应内容时不禁会与故事表演中的内容进行匹配,从而加深阅读印象。生动而鲜明的情境构建,能够帮助学生快速理顺文章内容,降低阅读难度。以影音画面等刺激学生的感官,并结合故事内容强化记忆,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实现基于文学素养的提升,同时也能够有效提高阅读能力。
2.5 践行核心素养
在新课标中提出了创新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更加注重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需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注重核心素养的发展,促进小学语文科学全方位发展至关重要,在教学中需要尊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并保护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避免在课堂中做出打击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行为。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中做好引导者的作用,科学合理构建语文课堂,并为阅读以及其他能力的均衡发展做好时间分配。通过教材中的文章内容充分开发学生的大脑,开发学生的想象力空间。
例如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文章时,在阅读教学中当描述到圆明园在烧毁后的状况时,需要结合以往圆明园的盛景进行对比,而此时则不能够直接通过向学生展示圆明园毁灭之前的图片进行阐述,而是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自行想象。发挥想象力,感受文章中殿堂的金碧辉煌、亭台楼阁是何种的玲珑剔透,发散思维与想象,通过在想象中重现圆明园的盛景,反衬出英法联军烧毁圆明园的恶行,侧面烘托出该文章创作时作者的惋惜与愤慨之情。从而在阅读中通过情感与思维的发散,提升学生在阅读中的共情能力,促使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3 结论
处于教育改革的关键时期,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至关重要。强化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能力培养,帮助小学生形成更加良好的语文综合应用能力,通过课前准备、阅读指导、读写结合、情境阅读以及核心素养培养等众多方式,全面提升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并促进其他能力的同步发展,从而促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核心素养,帮助小学生实现更好的发展。
(作者单位:昆山开发区青阳港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