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课后习题落实小学语文要素实践分析
- 来源:知识文库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小学,语文,要素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4-07-13 10:47
王延红
随着现阶段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有了新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学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抓住教学发展契机,优化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落实语文要素,实现语文教学目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课后习题是培养学生语文要素的重要方式。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有效地运用课后习题,将语文要素培养落到实处。本文就挖掘语文教材课后习题内容,提高学生语文要素的相关策略进行探讨。
小学语文是小学教育中的重要科目。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课后习题不仅可以实现语文教学目标,落实语文要素。同时也能够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综合性发展。在当前的课程改革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学更关注学生的素质培养。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重视课后习题的作用,将课后习题作为培养学生语文要素的重点,更好地落实教学目标和任务。引导学生高效的学习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促进学生的综合性成长。
1 小学语文要素相关概述
1.1 语文要素的概念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要素是一个较为广义的概念,同时也是对语文素养相关各种因素的总称。其中包含了语文基础知识,语文知识的应用能力,高效学习方法以及良好学习习惯等。语文学科是小学阶段的基础型学科,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在教育教学中拥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要素等进行教学。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动,对于语文要素更加重视。语文要素不仅是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有效途径,也是帮助学生高效学习语文知识,构建完整语文知识结构体系的有效途径。
1.2 小学语文教学语文要素的有效落实
在课程改革过程中,语文教材将语文要素落实并渗透到单元教学之中。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以单元为单位进行主题教学。在此过程中不仅会落实人文主题,也会实现语文要素的教学,二者之间相互协同。在教学中更关注学生基本要素的总结归纳,以及学生语文要素能力等的培养。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材当中,设置了许多课后习题。这些习题不仅重视语文要素的归纳与总结,更是将语文要素进行阶段性划分,有层次的细化分解,以此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文学科的深层次内涵,高效地理解语文知识。将学生所掌握的语文基础知识逐渐内化为学生的文化修养,并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帮助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2 小学语文课后习题中落实语文要素的有效策略
2.1 分析语文课后习题明确教学目标和方向
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教学目标是语文教学发展的核心要素,不仅是所有语文教学活动组织的出发点,同时也是所有语文教学活动的最终落脚点。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的设定决定了整个教学的成败。教师需要从语文学科教材的课后习题方面出发,通过对课后习题设计训练点出发进行探讨,不仅可以为学生指明语文学习的方向,也为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置提供参考依据。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以课后习题为依托,明确学生的语文学习目标,为学生制定更为明确科学的语文教学目标。不仅要注重对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还要关注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从而有效落实语文要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科核心素养。例如,学习《落花生》时,教师首先在备课阶段研究课文后面的习题,如课后习题当中的填空题。可以明确规划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学习目标:掌握文章当中的生字词,并让学生运用词语进行造句练习。通过课后习题的研究,可以让教师在备课阶段明确课堂教学目标,这也为之后的课堂教学提供参考依据。通过课后习题,让教师了解到每节课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必须掌握的语文知识,以及所要培养的语文能力,为教学和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2.2 结合课后习题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设计就是教师结合教学标准和要求,联系现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序地设置课堂教学要素。为学生设计最为恰当的语文教学方案,为学生制定科学的语文教学计划,从而构建更为合适的教学活动体系。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是所有教学活动进行的前提,也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课堂教学的设计环节,需要结合教学目标联系教材当中的重难点。教师由此才能够确定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要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在现阶段的语文教材中,课后习题的设置,可以为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思路提供参考。通过对课后习题的研究,能够落实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教师在备课阶段通过对课后习题的深入研读,并将其有效运用,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制定合适的学习计划,也能够选择更适合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教学方法,进行语文学科教学,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构建高效语文课堂。
例如,学习《父爱之舟》时,教师在对课堂进行设计的同时,需要认真研究课后习题,了解文章当中的重点部分和难点部分。结合现阶段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和接受能力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课后习题中,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内容,让学生阐述作者在梦中出现过的难忘场景,并且哪些场景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后习题的设计,可以让教师结合问题,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设计自主阅读活动,让学生带着问题参与阅读分析,并探讨问题,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课后习题的研究与分析,以习题为指引进行教学设计,不仅可以为学生设计更为合适的教学方案,还能有效地落实语文要素,构建高效语文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3 联系课后习题分析其语文要素之间的联系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材当中,语文要素的渗透从浅到深,逐渐地分散于各个单元习题之中。例如,在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学中,语文要素让学生初步感受文章当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其中《古诗三首》以及《四季之美》的课后习题都涉及了让学生体会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鸟的天堂》这篇课文课后习题当中,让学生分析傍晚和早晨两个时间段鸟的天堂有哪些不同之处,其实际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的特点。语文教师可以通过课后习题更为准确地寻找到语文要素的训练要点。以此为基础对教材当中的课后习题进行深入解读,并结合单元整体教学,关注每一篇课文中的语文要素,更好地落实语文要素培养目标。
2.4 结合重点信息提高学生的思想体会
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语文知识,还要提高学生对文章的领悟能力。让学生通过对文章的学习把握当中的重点信息,并且运用自己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学生可以通过自己所掌握的专业性语言形式总结文章当中的关键性内容,教师合理利用课后习题的形式,实现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文章所要传达的思想情感。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地参与语文学习,进而提高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通过这样的策略,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中所传达的中心思想。在语文教材当中,课后习题都与文章有着密切的联系。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理解课后习题中所涉及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分析文章当中的思想脉络,总结习题的特点,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良好表达能力。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所思所想积极表达出来。例如,学习《松鼠》时,课后习题要求学生从文章当中寻找到与松鼠相关的信息,通过这一习题学生可以迅速地寻找到文章当中的关键信息,以此扩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此外习题还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观察动物。教师就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当中观察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并且联系教材当中所学习的知识内容,以此加深学生对文章的印象,感受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情感,鼓励学生分享内心所思所想,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从文章当中寻找关键词。如此也为学生之后的解题效率奠定基础,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加高效。
2.5 培养学生良好表述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口语交际能力,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目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作品或听故事,可以通过自己的方式将故事的大意复述出来,也可以描述自己比较感兴趣的情节。结合这一教学要求,在教材的课后习题当中就设置了相应的习题内容。通过这些习题的设置,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表述能力。在课后的许多习题当中,有的要求学生结合词语进行讲故事练习,有的要求学生可以理清先后顺序,进行故事讲解。教学中通过对习题特点的有效把握,有效提高学生的文章复述能力,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文章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培养学生良好口语表达能力。教师在进行新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地利用习题进行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例如,在学习《曹冲称象》时,教师就可以利用课后的习题提高学生的复述能力,以加深学生对所学文章内容的理解。如,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先设置了问题,同学们先阅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然后思考分析一下曹冲是用什么样的方法称出大象的体重?学生通过阅读与思考之后就会得出相应的方法:曹冲先将大象赶到船上,然后在船上画出一条线,之后将大象赶出船,将石块装进船舱内,直至水面到达划线处,称出石头的重量,获得大象的体重。在此过程中学生踊跃发言,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可以迅速地了解到曹冲称象所运用到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合理地利用习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6 结合课后习题,引导学生掌握合适学习方法
在教材当中所选择的习题紧密联系了语文要素的落实方法,以三年级的语文教材为例。为了落实朗读教学要求,在每篇课文后面都有一道习题渗透了不同朗读方式。如《大清树下的小学》要求一边朗读课文内容,一边想象课文当中所描绘的画面。如《花的学校》要求朗读课文,想象“花在绿草上跳舞狂欢”的景象。《那一定会很好》课后习题中要求学生朗读想象丰富的句子,并且用学生自己的话表述种子的成长过程。现阶段的统编版教材对于朗读的要求,更加细致,不仅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内容,更关注学生朗读方法的掌握,这样更有利于语文教师组织教学,并通过课后习题,渗透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的成长发展。
2.7 通过课后习题,帮助学生扩展语文知识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不应该只局限于对课堂知识概念的掌握。需要对课后的知识进行有效拓展,教师可以有效地结合课后习题,实现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拓展。小学语文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紧密的联系。教师可以通过课后习题训练,让学生能够把握语文知识,也能够实现对知识的拓展,发散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喜欢语文学科,更能热爱生活。因此,语文教材,许多时候都是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以生活为基础。许多习题都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分享自己的学习感悟。教师可以有效地结合课后习题,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的拓展,让学生将所学的语文知识,有效地运用于日常生活当中。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掌握能力,让学生在实际生活当中,学会观察周边的事物。这对于学生之后的成长和学习都有积极的作用。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合理地利用课后习题,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观察周围,体会生活。积累一些与生活相关的素材,以提高学生的知识积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8 创造教学情境,建立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联系
随着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的不断进步与发展,语文教材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有了新的要求。当前的语文教材教学内容的设置有所优化。在教学中要求教师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以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实践运用能力。因此,在教材课后习题设置过程中,融入一些较为新鲜、丰富具有趣味性的元素。通过这些内容的运用,为学生创设了合适的学习情境,以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因此,在小学语文教材当中,有许多课后习题都要求学生设身处地地去体会文章中的内容。习题中也渗透了环境保护、民族传统文化、农事活动和科技创新等知识,以此帮助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让学生可以将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
2.9 发挥课后习题的作用,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过程中,课后习题的设置是学生有效把握语文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巩固深化学生所学知识的有效方式。课后习题是语文教材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习题的数量和质量,都能够紧密围绕语文教材内容进行。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结合习题进行教学,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感悟,同时也将学习与练习有机结合,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例如,学习《草船借箭》时,在课后习题设置过程中,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结合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描述整个故事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完成习题,能更好地把握课文内容,从整体上理解课文内容,加深对整个课文内容的理解,进而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效率。
3 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为了可以落实学生的语文要素,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教师要有效地运用课后习题,充分发挥课后习题的教学价值,深入开发课后习题教学资源,为课堂教学指明方向,设计更为科学合适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落实语文要素。
(作者单位:陕西省神木市第四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