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集恐惧”的种子圣殿
- 来源:微型计算机Geek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密集,恐惧,种子,圣殿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1-05-04 13:46
在所有的场馆当中,位于C片区的英国馆无疑是备受关注的焦点之一。因为英国馆的场馆设计实在是太独特了,无论是报刊杂志上的照片,还是现场亲眼看到,世博英国馆都一定能让人在心里默默地感叹一声“哇喔”。
事实上,在英国参与世博会的历史当中就不缺乏经典的场馆建筑作品,在建筑设计方面英国人似乎总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元素,并由此在世界面前很好地呈现自己国家的特点,阐述自己参与展会所希望表达的内容。1851年伦敦世博会的水晶宫(CrystalPalace)就被认为是经典中的经典,而此后英国参加了几乎每一届的世博会,并且在场馆设计方面同样亮点不断—1992年,英国在塞维利亚世博会打造主题为“有活力的生命有机体”理念的场馆,以前卫的技术和环保的主题表达时代精神;2005年在日本爱知世博会,英国继续在“人与自然”这一主题上进行发展,整个场馆似乎被打造成了一个生态园,这一作品后来也获得了世博会的设计奖项。
以科技的方式,展现并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这是每一届世博会上英国馆设计的一个“大主题”,而这样的特点也反映在了去年的上海世博会上。
这次世博会英国馆的正式名称为“蒲公英(Dandelion)”,它其实包括了四个区域,当中最具看点、最能集中展现英国本次参展创意和主题的无疑是绰号“种子圣殿”的场馆,它出现在所有英国馆宣传资料的最醒目位置,甚至被很多人看作是这次英国馆的全部。
“种子圣殿”整体被“触须”包裹,这些触须会随着微风轻轻摇曳,不仅有如柳树一样的温柔,同时也呈现出极具冲击力的视觉效果。这是由英国天才建筑设计师托马斯·赫斯维克(ThomasHeatherwick)操刀设计的,在六层建筑的展馆上,设计师用了6万根纤细的透明亚克力条,每一根长达7.5米,它们自由地向外伸展。这样反传统的方式模糊了建筑的边界,让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更加紧密。不仅如此,到了晚上,这些内含光源的亚克力条还能根据需要变换色彩,让整个展馆璀璨夺目。
而进入到“种子圣殿”的内部,我们就会发现,亚克力条并不只是简单的装饰品,它其实在建筑的创意和功用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6万根亚克力条的末端都内含了不同种类的种子,这些种子来自英国皇家植物园和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合作的“千年种子银行”项目,中国和英国的植物、蔬菜甚至松果之类的种子果实都包含在内。且不说这些“触手”在工艺方面的精雕细琢,单是这样的呈现方式,就足以让人感到震撼。这些种子不仅代表着人类对自然的敬意,而且还有更大的象征意义,用英国驻沪总领事艾琳的话说,“种子拥有着无限的可能,蕴含着无穷的变化”,英国馆选择“种子圣殿”这一方案,就是为了在展现英国当下拥有非凡创造力的同时,也“拥抱未来”,让“未来触手可及”。
在“种子圣殿”之外,英国馆还包括“绿色城市”、“户外城市”和“活力城市”三个区域,它们都以缩小版英国城市的方式,来强调对自然和城市绿化的敬重与渴望。比如在“绿色城市”当中,我们可以看到缩小版的英国四大首府—伦敦、贝尔法斯特、卡迪夫和爱丁堡,设计师将城市当中的建筑全部抹去,只剩下绿色(植物)区域。这一奇妙的呈现方式,让参观者在感受视觉乐趣的同时,也能有更多严肃的思考。
就是这样一组令人震惊又让人回味无穷的场馆设计作品,很好地帮助英国馆传递了它所要传递的信息—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不仅能够美化我们的城市,丰富我们的生活,而且对于整个人类后代的未来更是至关重要。而丰富的内涵加上独特的建筑设计,也让英国馆得到来自各方的认可,它先后获得了世博展馆设计奖金奖、英国顶级国际建筑奖以及2010年度莱伯金建筑奖。在获奖评语当中,世博英国馆被认为是“英国的杰出标志”,专家们对它的褒奖程度可见一斑。
在世博会结束之后,包括英国馆在内的各国展馆都陆续拆除,但英国馆仍然继续了它的影响,场馆当中出现过的“种子”开始通过拍卖等方式,真正像蒲公英一样,携带着世博的精神,传播到了更远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