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之西,有仪渠之国者,其亲戚死,聚柴薪而焚之,熏上谓之“登遐”,然后成孝子。此上以为政,下以为俗,为而不已,操而不择,则此岂实仁义之道哉?此所谓便其习,而义其俗者也。”
—《墨子·节葬下》
《墨子》中的这段记载事是咱们国家最早关于火葬的记录,不过火葬这个习俗,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属于异族人的习俗,中原人对火葬很是不以为然。戴德叔侄著《礼记·祭义》篇有云“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谓之鬼。骨肉毙于下,阴为野土。”这就是咱们中国人常说的“入土为安”论。随着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殡葬管理条例》的颁布,土葬已经逐渐成为了往昔故事,火葬成为了大多数亡者的不二选择。虽然大家都听说过火葬,但这骨灰到底是怎样炼成的,恐怕还真没几个人知道,咱们今天就重口味一把,来讲讲咱们这副臭皮囊最后到底肿么了?殡仪馆中,我们对逝者进行最后的告别,火葬场的工作人员们会贴心地为死者准备一副纸板箱或是木质灵柩,不贴心的是,这套东西的价格往往会是其成本价的N倍以上,当然你也不好意思去讲价,就算讲价也不会给你降价。和遗体告别结束之后,工作人员就会抬着“临时棺木”离开,个别火葬场会允许有几个家属跟着一起去燃烧室。国内一般都是采用遗体和临时棺木一起进行火化的方式,国外有些地方会对临时棺木进行循环使用,单单对肉体进行炼制。
将遗体用各式交通工具运送到燃烧室后,工作人员还会对遗体进行最后一遍梳理,主要是检查一下死者身上还有没有珠宝首饰一类的东西,有良心的工作人员会把这些退还给死者家属,国人的素质想必大家也是知道的,所以建议大家遇到类似情况还是自己提前梳理一下。当然有些朋友可能觉得给自己逝去的亲戚朋友带块表、挂个金链子啥的,到了那边也能富贵的,有这种想法的不妨直接把宝贝扔到骨灰盒里,炼了之后连形状都没了。
在欧洲的一些发达国家,在火化前一般还会和家属签订一份协议,这份协议是关于心脏起搏器已拆除的声明,因为这东西在火化炉里有可能会引起爆炸,国内大多数不会进行这个项目的检查,没准工作人员都不知道心脏起搏器是啥东西。好了,前期准备工作都做完了,也该进行火化了。这时候遗体已经在火化炉之外了,打开炉门,使用手推车或是传送带把灵柩推进火炉,火化就要开始了。
火化炉门一关上,家属们也就什么都看不到了,此时需要的就是耐心等待上60到90分钟。在传说中,此时炉内正发生着一件比较重口味的事情,为了避免遗体腔体受热膨胀爆炸,当遗体进入炉内后,会被钢锭或刀片弄破,从而使其不具备爆炸的潜质,然后在尸体上浇上0#到20#的轻柴油,之后才开始进入正式的烧烤阶段。不过据业内人士透露,现在火葬场使用的火化炉的内部组成并不包含刀片这一结构,而浇柴油更是从未听说,柴油是通过高压电喷后,形成汽雾再经由电子点火才开始燃烧的。
虽然没有剖肠刮肚这么重口的内容,但烈焰中发生的变化还是让人听起来就有点悚然,首先被烧去的自然是毛发,几乎是瞬间消失,皮肤也在高温中开始吱吱作响,肌肉组织和内脏不断萎缩,并且随着水分的失去开始燃烧起来,当肉嘎嘎消失,骨头也逐渐显露出来,这其中又以头部的变化最为明显,此处为照顾读者感受特申请省略100字……经过一番锻炼之后,整具遗体逐渐化为一片灰烬。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骨头都会在火化炉中就被煅烧至渣,一些比较大的骨头,比如说大腿骨一类的一般都会有较大块的残留,这个时候如果家属需要比较细碎的骨灰,那还可以利用骨灰研磨机进行碎化,碎化前要把一些不能磨碎的物质挑出去。如果火葬场没有骨灰研磨机,也可以利用锤子和筛子等物件来代替完成此项工作,用一个简单的纸盒把骨灰交还给家属即可。至此,骨灰的炼成工作就全部完成了。
国家提倡火葬的原因有很多,一说为了保护环境,因为土葬分解缓慢,而且死亡或埋葬前(如放射治疗)进入人体的放射性同位素都会污染环境,但火葬产生的污染也不少,据联合国环境计划署的调查,火葬场排放的二恶英和呋喃占了全球总排放量的0.2%,火葬时产生的氮氧化物等排放物诸如也对人体和自然有害;那火葬剩下的最大好处就是为了节省土地使用面积,但从目前来看,占中国人口一半以上的农村家庭,即使亲属死亡后采取了火化的形式,但之后还是使用土葬进行掩埋,增加的不过是一份火葬的成本,如此火葬,也令人啼笑皆非。如何将火葬规范化,也是值得人们思考的一个问题。
骨灰炼成之后的合理存放现在也值得我们考虑,效仿邓爷爷这样的伟人虽然是出路一条,但更多人更希望骨灰有所安置,可惜现在不仅买房难,死后弄块墓地也不容易,当然这些问题就不是咱们讨论的范畴了。最后得提醒各位读者一句,以上内容有可能引起大家的阅读不适,慎之,慎之。还有阴魂不散,觉得本文不过瘾的可以到《Geek》BLOG(www.geekv5.com)上去做套考题,此考题一过你就可以到那扇门边去工作了。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