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一个朝代的建立,往往会有一种叫“开国元勋”的物种产生,不过这类物种通常既没好下场也没好名声。
比如跟着宋太祖干革命那些兄弟,成事之前是兄弟,成事之后就杯酒释兵权了。冒着生命危险干了场革命,到头来什么好处都没捞着。再比如明太祖手下的那一大帮子兄弟,人家宋太祖虽然收权,但好歹还让人安享晚年,可朱重八却是该杀的不该杀的都通通杀了。再比如……嗯哼,你懂的。按照传统的帝王将相、成王败寇的理论来看,历史往往只会记住仅有的那个登顶的第一人,而大量埋没在成功者背后的二号、三号人物乃至路人甲乙丙丁,往往都消散在历史的云烟中了。这就是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在咱们熟知的绝大多数历史中,这都是条真理。
就拿如今地球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来说,你问第一任美国总统是谁,领教过义务教育的同学们基本都知道是华盛顿,甚至还知道华盛顿家有一颗樱桃树(尽管它是莫须有的),即便是没被教育过好歹也在各种好莱坞大片里的美钞上见过不是?但要是问你第一任美国副总统是谁,恐怕很多人都反应就是:啥,还有副总统?接着再问第二任美国总统是谁,对于地球另一端的我们来说就更陌生了:难道是克林顿?所以按照咱们的逻辑,但凡是要表现那段以华盛顿为首的一小撮美独分子将自古以来便是英国神圣不可侵犯领土的美国从英国分离出去的历史,乔治.华盛顿都是无可争议的第一男主角。不过HBO偏偏没有选择他,甚至没有选富兰克林、杰斐逊这些独立战争时期的豪杰们,而是选择了约翰.亚当斯。约翰.亚当斯是谁?估计没几个人知道,他就是咱们一直以来忽略的成功者背后的人—美国第一任副总统、第二任总统。
虽然片名是《约翰.亚当斯》,但既然讲的是那段历史,就无可避免的会提到华盛顿、杰斐逊和富兰克林等等。这么多的领导,让从小看《XX大典》的我们合理地猜测,在一间华丽而庄严的大房子里,美国的那些开国元勋们,华盛顿、亚当斯、杰斐逊、托马斯·裴恩、富兰克林以及其他13个殖民地的代表坚定地坐在一起,怀着崇高的理想,痛诉英国的罪恶,梦想着自由和平等,在一片欢呼声中,通过了伟大的《独立宣言》。人们互相拥抱,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华盛顿振臂一呼,无数勇士们在他的感召下奔赴战场。在经过血与火的洗礼中,美国诞生了。然而真实情况却是美国的开国元勋们在费城的一所普通房间里,从一开始就在争吵,看不到勇气和坚定,只有每个人脸上的恐惧,所有人想到的不是成为国父的荣耀,而是被当作叛国者吊死的恐惧。看到的只是他们相互之间的猜忌、妥协、交易……原来华盛顿是如此的木纳、富兰克林是如此的狡诈、杰斐逊是如此的浮夸。天呐,原来领导们是这样开会的,没有人登台高呼,没有人随声附和,更没有就大家关心的问题达成广泛共识。有的只是不断的试探和不断的妥协,是的,没有所谓的“少数服从多数”,而是“全体达成一致”,《独立宣言》就是大家妥协后的产物。
咱们记忆中那些神一般的领导,他们没有爱情、没有私欲、没有私事,一心为民,每天觉也不睡地为人民百姓办事。美国人显然不会这么想,就算拍的是国父们,他们也不会折腾些高大全的东西,所以我们在剧中看到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他们是正常人,所以可以看到亚当斯夫妇的床戏!你能想像在文艺作品里看到我们伟大领袖的私生活吗?甚至咱们连他们有没有爱情都不知道!亚当斯们是正常人,所以他们也有各种各样的缺点。比如杰斐逊与汉密尔顿的党争就被一再地渲染,国务卿与财政部长的矛盾势如水火,即使连华盛顿总统也头痛不已,剧集里就表现了两人大吵后被华盛顿从办公室里喝退的场景。但杰斐逊与汉密尔顿的争执对美国政治制度的建立却有着深远的意义,两人分别被称为民主派和联邦派,两派的互相攻讦也成为了日后美国两党制的萌芽。不过吵归吵,事还是得办,一切都按程序走,事前随便吵,一旦决策制定,那就二话不说执行了。
另外咱们似乎也没在各大电视剧里看见领导生活窘迫的情景。亚当斯本身是个律师和农场主,起初并不愿意参政,因为实在不赚钱,家里又有一堆孩子要养。在他做总统的时候,把首都从费城搬到了华盛顿,白宫就是他下令建的,但是他搬进去没几天,选举中就输给了杰弗逊,他就只有乖乖地搬回自己的农场做农民,在回家路上坐的是公共马车,他对旁边的乘客说:“看什么看,我也是个普通公民。”卸任总统连个专车都没有,真是寒酸到家了,不过这也让人觉得总统也是人。
不得不说,在看过HBO这部剧集之后再对比前段时间的形象宣传片,才发现咱们电视对历史的回顾还停留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年代。与其没事老是板着脸,像那个僵尸形象宣传片一样,笑都笑不自然,还不如放松一点。
孔子说过:学而时嬉之,不亦说乎?关键在于一个“嬉”字。啥时候咱们的导演、电视台能学而时嬉就好了。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