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借东风”这个家喻户晓的故事明明白白的告诉了我们,对天气情况的正确预测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儿。这么多年来人类希望准确预知天气的欲望从来没变过,我爷爷都已经不大看《新闻联播》了,还要在7点半准时转到中央一套。这不仅关乎咱明天出门看到的更多是黑丝还是雨靴,是容易感冒还是容易中暑,预测天气更关系到农业生产、旱涝灾害等等和我们基本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
最古老的天气预报基本建立在经验主义的基础上,从小咱就熟知“东风急,备斗笠”、“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诸如此类的谚语无一不是老祖宗们长久观察天气现象的总结。但经验之谈有时候很难保证高准确性。大概从17世纪开始,西方科学界开始使用类似于气压表之类的仪器来测量天气状况,并试图用这些数据与气候的关系来预报天气。这类天气预报依然只是汇总当地的气象数据,根据经验预测下一阶段的大概气候变化。然而我们知道地球是个整体,南美洲的小蝴蝶扇下翅膀,澳洲就要遭飓风之苦的“蝴蝶效应”可能略显夸张。但若想更准确的预知地区天气的变化,就必须掌握全球整体的天气情况,而这正是在信息不发达的时代人们很难做到的,这一切在1837年发明电报后得到了好转。如今的天气预报是建立在以气象卫星为首的数据收集和强大的计算机数据处理的基础上。那么现代化的天气预报到底是怎么生成的,咱们就用流程图的形式来讲解讲解。
收集从天上(卫星)到地面(雷达、气象站)的信息,1个小时就能收集到全球信息、10分钟就能收集到全国信息。主要是收集空气中的湿度、温度、风速、风向等数据。这些数据采集的时间和标准由世界气象组织协调制订,这样有利用各个国家和气象站在数据分析方面能够同步。
用各种规定的符号和天气学原理绘制成天气图。天气图就好像医生给病人拍的X光片,它反映出各地天气概况,也可以预示未来天气变化。天气图绘制的精细程度在决定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气象预报水平,也是一个综合实力的体现。
用计算机进行数值天气预报。根据大气的实际情况,通过计算求解描写天气演变的模型,预报未来天气,这种方法被称为数值天气预报。我国的气象中心拥有全国最先进的巨型计算机,运用这种计算能力为每秒数千亿次的计算机,未来天气的发展情况很快就被“算”出来。
先依靠遍布全国和全球的气象台站网络收集天气监测信息后,再将地面收集到的气象数据、高空气象数据汇总到各大天气中心,然后由各大天气中心上报到全球气象数据中心,最后全球气象数据中心把收集到的全球资料统一下发到各大中心和气象站。
气预报员通过分析天气图,分析研究各类天气图表,运用气象卫星资料和雷达资料,综合分析、判断后,做出如24小时、48小时内是否会有降水的具体天气预报。将分析得出的意见进行汇总,将相关数据输入计算机。
进行天气会商。天气预报的方法很多,用多种方法做出来的预报不可能完全一致。这就需要根据最新资料进行“会诊”。天气会商后得出天气预报结论,结论做出后,一是传送到电台、报纸等媒体,一是制作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公众就可获得新的天气预报信息了。
看完了天气预报的制作流程后,大家肯定心中有一个疑问,这么严谨的制作流程,为什么经常预报不准确呢?其实造成这个问题主要原因是数据采集的时间。
因为气象台制作天气预报所采用的数据基本上是当天上午采集,下午进行对外发布,而这个数据一直要用到第二天有新数据发布前。咱们都知道天有不测风云,天气的变化是瞬息万变的,也就是说天气预报要产生误差是很正常。要解决误差的问题其实也很简单,只要将气象数据采集时间由现在的24小时改得更短就可以了。要做到这点也不难,像这三年举行的大型运动会或展会就做到了天气预报1小时发布一次,这样才与那个时间点老百姓实际感受一样。不过想要做到全国都1小时发布,难度系数是巨大的。但是各个大城市的气象台应该可以做到本城市气象6小时或更短时间的更新发布,这样想看准确的天气预报就别看CCTV了,要看就看本城的天气预报。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