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莲花不落的故事

  《南画十六观》

  作者:朱良志

  出版发行: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年7月

  《南画十六观》是北大哲学系朱良志教授多年来研究中国美学和中国美术史融会贯通而创作的一本厚实的新著。“南画”特指中国传统文人画,如想要学懂中国传统艺术,必要同时理解中国的哲学,这是恰切的忠告。中国哲学本质上是关于“生命真性”的哲学,强调“生生之美”,而中国文人画家作画,往往将自己整个生命融入其中。

  本书以元代至清代乾隆时期十六位文人画家之代表画作、人生际遇、独特性情来“观”生命真实的问题。作者在序言中提及,“昔读陈老莲《隐居十六观》,感其取意之深。十六幅画,十六个观照点,依次为:访庄、酿桃、浇书、醒石、喷墨、味象、漱句、杖菊、浣砚、寒沽、问月、谱泉、囊幽、孤往、缥香和品梵。”老莲此画之名来自佛经,《观无量寿经》有十六观之门,佛教导的十六种修行方法,日想观、水想观、地想观、宝树观等等,只为达心灵如明镜、内外澄澈之境。十六个不同的面向、不同的气象,却直达同一个内心的佛智真性。

  作者以极幽美、感人的笔触,一点点打开中国山水画的长卷,向读者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元代选择了三位画家,黄公望浑厚华滋之境,所含蕴“无分别境”的浑全真一之道;梅花道人吴镇的渔夫艺术之“水禅”,品他落脚在“别无归处是吾归”的智慧;倪瓒的“枯拙萧散处见秀逸、寒山瘦水里有虹霓”,寂寥山水含纳着对真性的追求。明清画家沈周的“平和”、文徵明的“浅”而真赏、陈道复的“幻”、徐渭的“墨戏”、董其昌的“无相法门”、陈洪绶的“高古”和石涛的“躁”,无一不是用独属自家的绘画语言,照见世界的“元真气象”。

  中国传统大师的文人画,有一种触动内心的感人之美,那一分脆弱实际上却是到底的坚韧。读这些画家的故事,融入他们的画作--不论含玩生命的优游不迫,还是独标真性的沉着痛快,甚至荡迹人生的嬉笑怒骂,你都会感受到他们不同面貌后的那颗真心!那是一分什么样的渴望,是一颗追寻什么的心呢?

  禅宗有一句“乞儿唱莲花落”的禅语,将追求真实的人称为“乞儿”--托钵行天下,孤身万里游。只有那些不为表面所遮蔽的人,才会如乞儿一样追寻;追寻真实的人,就是乞者。有僧问老师:“莲花落了吗?”老师回答说:“莲花并没有落。”花开花落只是表象,而真实的莲花是永远不会凋谢的。因此,以乞儿唱莲花落,比喻对佛性、对永恒之生命真性的追求。

  一个艺术家,如同一个漂泊天涯的命运乞儿,那尊贵的莲花,是“乞儿”的永远希望,不能停止心中的呼唤,他的心中有永远不落的莲花,这是他生命的真正安顿。如此一种命运的隐喻,暗含着对中国无数的诗人、艺术家生命追求的怜惜和赞叹。

  作者最后给出了答案,这本书其实就是在说一个莲花不落的故事。

  撰文/今颐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