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到临终、植物人、痴呆的状况下,无论你是将军还是普通百姓,无论你住一个月一万多元的特护房间,还是很便宜的集体宿舍,其实都没什么差别了。有宗教信仰的老人还好,他有一个精神上的寄托,可以用宗教去抚慰内心对于死亡的恐惧和焦虑。但90%的中国老人是没有信仰的,死后将何去何从,他们没有答案,也得不到来自社会的支持。因为对死亡的恐惧,是医院无法治疗的。老人一般也不可能去找心理咨询师。话说回来,单纯的心理咨询也无法帮助老人穿越对死亡的恐惧。大多数老人,是靠自己在硬生生地“挨”过人生最后的一段旅程。
方树功简介
1967年出生,临终心灵呵护师,北京十方缘老人心灵呵护中心负责人。
造火箭出身的方树功,接触到临终关怀纯属偶然,但似乎又是必然。大约10年,他开始跟一些养老机构合作盖养老院。4年后,他发现中国不缺了养老院,缺的是有针对性的临终关怀服务和管理。于是,他引进联合国老年研究所的一套模式,为全国5万家养老院提供培训服务。一直到两年前,他开始真正接触所谓的临终关怀。
老人到临终、植物人、痴呆的状况下,无论你是将军还是普通百姓,无论你住一个月一万多元的特护房间,还是很便宜的集体宿舍,其实都没什么差别了。有宗教信仰的老人还好,他有一个精神上的寄托,可以用宗教去抚慰内心对于死亡的恐惧和焦虑。但90%的中国老人是没有信仰的,死后将何去何从,他们没有答案,也得不到来自社会的支持。因为对死亡的恐惧,是医院无法治疗的。老人一般也不可能去找心理咨询师。话说回来,单纯的心理咨询也无法帮助老人穿越对死亡的恐惧。大多数老人,是靠自己在硬生生地“挨”过人生最后的一段旅程。
“人们希望在医院找到灵性,其实是找错了对象,真正的灵性并不是在医院里,而是在人心中的殿堂。这是什么意思?譬如拜佛、念经、皈依师父,这些作为表层外面的东西,这些外在的东西都人的灵性毫无帮助。真正的灵性不在那里……”探讨生死学话题20年、开创华人世界第一门“生死学”课程的台湾东华大学教授余德慧在书中这样写道。
也许,方树功与余德慧隔着海峡从未谋面,但他们不约而同做了相同的实践--帮助那些缓慢等待死亡来临的人们看见心中的殿堂。今年2月28日,方树功和12名朋友共同发起成立了十方缘老人心灵呵护中心(简称十方缘)。他们试图摸索出如何不依靠宗教皈依的方法,帮助老人超越孤独和死亡。截至目前,十方缘已经服务了超过1000名临终老人。
他们的义工分为五级,每一级都要接受不同的训练,这是必须的。比如,一星级的义工只能在旁陪伴,升为二星级后才能握住老人的手,三星级义工可以与老人进行言语沟通……界定得非常清楚。
微笑呵护,握手抚触,同频呼吸,祥和注视,音乐沟通,一念之转,催眠沟通,经文,是我们常用的技术。对所有身体、心理、灵性、宗教信仰层面的方法,他们本着“求同尊异”的原则。对不同的老人,用恰当的方法,帮助他穿越对死亡的恐惧。
方树功介绍了一个典型的案例:刘老师80几岁了,连她最小的儿子都去世了,老人觉得生无可恋,开始绝食。像老人不愿意活下去了,他们一般都不哭不闹,就是很坚决地不吃饭、不喝水。我去看她的时候,她说:“方老师,你什么都不用说,我什么都懂,我就是不想活了。”我就说:“我尊重您对生命的选择,我就陪您坐坐,好不好? “
那天我正好带着MP3,也不知道是怎么想的,我就突然有个想法,给老人放一首老歌听,王人美的《渔光曲》。悠扬的老歌,一下子把老人带进了回忆中,就看着她的眼神越来越亮。等唱到高潮”爷爷留下的破鱼网,小心还靠它过一冬“时,老人的眼眶泛泪了。她说,这首歌是她20多岁时,最喜欢唱的一首歌。她跟着唱起来,我给录了下来,现在我常常自己听,也给其他老人听。那么悲伤的曲子,在老人苍凉的声音里,并不显得特别凄惨,而是有一种对生命的力量。
刘老师握着我的手说:“她只有一张破渔网还要过一冬。我肯定不只有一张破渔网,我还有退休金,我还是能把接下来的日子过好的。”等我要离开的时候,老人很平静地说了一句:“我要喝水。”我知道,老人心里这道坎算是过去了。
谈起对生命的理解,方树功说:“十方缘的义工,都有这样的认知,那就是,我们服务的老人他是爱的化身,在生命的最后他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更敏锐更透彻,他用自己最后的生命在教育我们,让我们和他一起体验在爱中回”家“的感觉。每一位被服务的老人都是我们义工值得感恩的人。我们常说,为老人提供心灵呵护,真的不仅仅是做慈善,也是我们自己的心灵成长。
让我特别感慨的是一位高干。怎么说呢,她从小就特别优秀,人又漂亮,智商高,会好几门外语。那时大学毕业分配工作,好多单位抢着要她,她就问家里人,到底是从政呢还是去搞科研。家人说还是从政比较光耀门楣,她于是进入政府机关工作,也是特出色,后来都做到我们某任总理的秘书了。但是当她临近生命的终点,非常诚心诚意地跟我聊天,说:“树功,我活了这一辈子,得出来最大的结论就是,一定要去做你想做的事情。如果当年我根据自己的兴趣去做选择,去搞科研,会比现在对人类的贡献大。”
我现在经常跟义工和朋友们讲这个故事。不论你的成就在外人眼里看来多么辉煌,你还是希望成为真正的自己。这一点,真的让我感触颇深。“
撰文、采访/马倚君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