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囤积癖可以表现为多种形式,旧物囤积、怪异物品囤积、生活用品囤积、甚至猫狗宠物囤积等等。杂乱无章是囤积症患者的典型特征,他们的生活往往很混乱,造就难以居住的环境。因为尝试丢弃或清理物品会生成焦虑、内疚、羞愧、悔恨等大量负性情绪,所以还会造成行为上的拖延。囤积癖行为背后有多种原因,其中之一,便是缺乏对于生命本身的安全感。
心理咨询师:高晶:资深心理咨询师。成长性咨询为主,擅长婚姻情感、亲子关系及各种情绪问题咨询。个案咨询累积时长千余小时,咨询案主200余人。晨帆团体培训师,参与沙盘团体和释梦团体活动的带动和辅导,具备带领成长小组和实习生的经验。
心探索:有位朋友最近向我倾诉,说自己有囤积癖。她说,自己家的冰箱、柜子里屯满了东西,每每到最后,很多物品都过期浪费了,但是内心里还总觉得缺什么,老觉得不安全。她说,总是害怕没有备好食物和衣物,心里充满着担忧。怎么去理解她的这种情况?
高晶:如果严格的做心理疏导的话,是需要面对面的去互动的。但是根据你的描述,大致可以说,囤积的行为的这个表象。可以归结为缺乏安全感,尤其是缺乏对生命本身的安全感所致。但是,外物的囤积,是填满不了我们心里不安的这个空洞的。
心探索:怎么去理解生命的安全感本身?
高晶:拥有生命的安全感,宽泛的来说,可以从身心两个层面去看,一个良好、健康的身体,能确保你有一种扎根大地的安全和踏实感,再进一步说,它和脐轮能量的正常运行有关,所以,与其囤积物品,不如把它替代成健身运动,譬如练习瑜伽。瑜伽是能有效增加“土”能量的方式。从心理层面来看,安全感和对生命的信赖认同,和在成长过程中与父母的互动密不可分。举例来说,如果父母的教育方式偏向严厉,你可能无论如何,也总觉得自己不够好,不满足。所以,可以反观下自己的儿童时期和父母的关系,和父母有没有心结,以及在沟通等方面有诸多不顺畅的地方。
心探索:象我朋友这种,是偏好囤积食物和日用品的,在您的个案里,还有其他囤积行为的例子吗?能跟我们分享一下吗?
高晶:还有像囤积旧物、收藏怪异物品的,譬如收藏自己的指甲、毛发、牙齿,习惯性无目的购物,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购物狂”、大量收养流浪动物(多为猫、狗)等。
心探索:旧物囤积癖的人的心理特质和根源如何?
高晶:囤积旧物的以老年人居多,多是有某种情结起作用。他们惧怕“浪费”,惧怕失去记忆、情感寄托,很多时候他们囤积的不只是物,而是失去的岁月和心灵的安全感。心理学上讲,情结是一种潜意识的认知、情感、思维的定势。它会使人对周围的人与事形成特殊的偏见和偏好。对用过东西的眷恋,一定投射了早年生活的某种缺憾或需求。至于这是什么,则需要进一步的心理分析才能弄清楚。
心探索:收藏怪异物品的人的心理特质是什么样的?有什么内在根源?
高晶:有人会收藏自己的指甲、毛发、牙齿;也有女孩子小的时候没有过洋娃娃,长大后会不停地收集芭比娃娃;我曾经有个来访者和父亲关系不好,咨询过程中发现,这个来访者在行为上却对父亲高度认同,沿袭了他囤积书本的习惯,书未必看本未必用,但就是不停地买,后来干脆作为“收藏”将这一行为保留了下来。这些行为均投射了人们早年生活的缺憾或需求。
心探索:大量收养流浪动物的人呢?
高晶:囤积动物者40岁以上女性居多,她们要么单身要么丧偶或离婚。囤积的动物中出现最频繁的是猫和狗。绝大多数动物囤积者在童年时期遭人忽视,或过着混乱的生活,她们往往是一种依恋障碍,会以与动物之间产生的联系取代与他人之间的情感,动物成了家人的代替品。动物是他们安全感的来源、情感的依赖。
心探索:这些囤积症患者有什么共同的心理特质吗?
高晶:杂乱无章是囤积症患者的典型特征,他们的生活往往很混乱,造就难以居住的环境。因为尝试丢弃或清理物品会生成焦虑、内疚、羞愧、悔恨等大量负性情绪,所以还会造成行为上的拖延。囤积症患者家庭的孩子,较一般儿童更容易焦虑和身体不适,更多攻击行为,当别人触摸或移动其物品时,会触发孩子的激烈情感,如恐惧、恼恨、悲伤、沮丧及愧疚等。
编辑/倚君 杨柯飞 撰文/May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