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宗教、文明中的生死观

  佛教中的生死观念:

  《大智度论》中说:生死轮载人,诸烦恼结使,大力自在转,无人能禁止。佛教认为:生死的事实是假相,众生随着业力,在生死流中生了又死,死了又生,常人不知,信以为实。其实,生与死是同一件事。表面上看起来,生命的诞生有种种的形相,种种的欢喜;生命的殒灭,有种种的伤感;以悟者的心智观察,则一切皆为虚妄。佛教认为:生就是死,死就是生,生并非真正的生,死也并非真正的死。人有生老病死,世界有成住坏空,我们的心则有生住异灭,生死永远不停止,像时钟一样,循环不已,哪里是开始?哪里是结束?事实上,没有终点,也没有起点。

  基督教中的生死观:

  基督教认为死亡是人类生命中一个必然过程,所谓“按着定命,人人都有一死”。但死亡不是关上了的门,而是敞开另一道门,那就是通向永生之门,死亡不是结束,而是更美的复活。基督教文化中认为,人活着时,灵魂拘于肉体内是不自由的。死亡实际上是灵魂的解脱。因此,死亡并不可怕,反而要欢迎它。基督教视死为“新生”,这种“生”不是“轮回式的再生”,乃是从今生过渡到天国、从暂时过渡到永恒、从异土过渡到故乡的“生”。基督教的丧礼其实是一个庆典。虽然丧礼当中也有眼泪,但这是满有盼望的忧伤,泪中饱含着盼望和延续生命的信息。

  伊斯兰教中的生死观念:

  伊斯兰认为死亡只是从今生过渡到后世的一个阶段。相信在世界末日,每个人都会复生,并在真主的跟前接受审判,审判的标准是每人在今世时所作的善恶为准;如果某人是信仰正确兼有行善,这人就会得到天园的赏赐;相反,如果某人不信真主,恶绩昭彰,所得的将会是火狱的刑罚。伊斯兰教中认为人不必害怕死亡,不必恐惧它,只视它为必然来临的东西,古兰经中说:“真主不允准,没有人能死──期限是有规定的。”又说,“每个有生命的,都是应尝一死的。在复生日把你们的报酬完全赐给你们。”

  老庄道家哲学中生死观念:

  《庄子》中有个故事:庄子的妻子去世了,好友惠子前来吊唁,见庄子盘腿坐地,鼓盆而歌。惠子责怪他道“人家与你夫妻一场,你不哭还好,反而敲锣打鼓,不是太过分太不近人情了吗?”庄子说:“刚开始我当然难过啊,但后来想人之生死变化,犹如春夏秋冬四时交替也。她虽死了,人仍安然睡在天地巨室之中,而我竟还悲哀地随而哭之,自以为是不通达命运的安排,故止哀而歌了。”可见,老庄哲学中对待生死以“顺其自然”四字而化解。生命就是一种自然不过的过程,有其自然的规律。“天底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儒家哲学中的生死观念:

  孔子对于“死亡”的回答是:“未知生,焉知死?”和“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孔子认为,人生的目的就是在充实人的道德生活,不必执着追问死后的事情,至于人的寿命长短,命运自由安排,不必挂心。而后孟子提出“天寿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总之,孔孟之道在于教导人们不必计较生死寿命,人活着一天,就应尽人事,处理好人的现实生活,为了正义和人类全体的福祉。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