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与理想主义
- 来源:中国信息界•智慧城市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智慧,田园城市,城市规划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08-06 10:24
最近看了几本关于城市的书,其中有一本埃比尼泽霍华德(Ebenezer Howard)于1898年出版的《明日的田园城市》(Garden Cities of To-morrow)令人印象深刻。尽管从字面上看,这本书似乎应该充满了对于城市未来发展的美好憧憬,但其实它却是一本关于深刻批判二次工业革命后城市化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种种冲击和矛盾的书。
面对当时工业化进程飞速推进的同时,人类开始大量聚集在城市空间。然而这一现象所带来的后果是,一系列城市问题开始普遍出现,并且第一次赤裸裸地摆在人们面前。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引起了当时一些社会学家的广泛兴趣。而霍华德就是在总结前人各种改革和方案的基础上,结合个人经历和判断,大胆地提出了“田园城市”的设想。
在他的设想中,人们应该在未来居住在一个既融合了生动活泼的城市生活,又能体现美丽、愉悦的乡村环境为一体的“磁场”中。通过一系列“合理”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多数人民的利益和社会的公平公正将会得到真正的保护。最终一切诸如土地资源紧缺、环境污染严重、交通拥堵、城市人口迅速膨胀等问题都将会因此逐一得到解决。
看到这里,我不禁联想到当前人们不断追捧的“智慧城市”概念。巧合的是,在很多人眼里,这两个概念似乎都在描绘着一个十分理想化的完美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一切都是美好的,因为在这里,人们此前所不得不面对的所有问题都将迎刃而解。我们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去找到,并且迫使自己深信有这样一个“世界“的存在,同时通过一种模式化的方式或手段去套用,并尽可能以此概念为依据来改造我们的现实空间……
然而,通过不断的实践,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意识到,事情的发展可能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事实上,我们越是希望追求那种理想化的目标,它就越是离我们渐行渐远。尽管我并无意反对“精神追求”所能带来的巨大社会价值,但我们必须意识到“我们始终生活在一个更为物化(materialized)的现实世界之中”这一客观事实。
所以在我来看,无论是对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还是当前十分流行的“智慧城市”,我们都应该尽可能弱化其概念中的“理想主义”成分,更多从实际问题角度出发,并且始终着眼于当下的发展。也许,在未来某一个不经意的瞬间,我们会突然发现,可能我们所一直不懈追求的那个目标已经实现,但它其实与我们最初设想的,并不一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