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产学研用构建智慧海淀

  ——专访海淀智慧城市产业联盟理事长、方正国际CEO周大良

  海淀智慧城市产业联盟由海淀园区内65家IT企业自主发起成立。方正国际作为联盟理事长单位,协同联盟其他单位,在智慧社区建设取得许多重大成果,并在海淀区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平台、海淀区空间数据共享平台的搭建上贡献良多,日前本刊记者对方正国际CEO周大良进行了专访。

  记者:请介绍一下海淀智慧城市产业联盟发起与企业构成情况?

  周大良:2013年3月28日,海淀智慧城市产业联盟由园区内65家IT企业自主发起成立。首届理事长为方正国际,副理事长单位为用友、航天二院、神州数码、太极、浪潮、同方公司等17家国内知名公司。

  海淀智慧城市产业联盟汇集了IT行业内众多知名企业,已建立了组织架构,完善了管理制度,成立了电子政务、医疗卫生信息化、教育信息化、城市运行信息化、信息基础设施、工程咨询等工作组,将优势企业的新技术新产品(服务)有针对性的与智慧海淀应用对接,积极开展智慧海淀的建设。

  海淀区副区长、海淀园管委会主任孟景伟表示,这是融合产、学、研、用等多方力量的产业联盟,将促进海淀区智慧城市产业的发展壮大。

  记者:海淀智慧城市产业联盟成立近一年来,开展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绩?

  周大良:海淀园区高新技术企业拥有丰富的智慧城市建设经验。区内现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400家,2012年软件服务业总收入达到2900亿元,占全国的七分之一,全国从事智慧城市设计实施工作的企业多数集中在海淀,使海淀在建设智慧城市过程中具有先天的技术优势和经验积累。

  2013年智慧海淀建设预计总投入约15亿元,其中政府投资约4.2亿元,引导社会资本投资约10.8亿元,同时海淀区确定了城市精细化管理、民生服务、服务核心区建设、政府服务能力建设及基础设施建设五大领域的17项示范项目。

  2013年以来,联盟梳理智慧城市产业链,将会员企业按照产业链进行分组,以分组的形式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并积极组织智慧城市会议沙龙,探讨交流国内外智慧城市发展经验,分享智慧海淀建设心得,为智慧海淀的各项工程实施贡献力量。

  这其中,方正国际作为联盟理事长单位,协同联盟其他单位,在海淀区紫竹院街道、四季青镇政府、西北旺镇政府、永定路街道等智慧社区建设取得许多重大成果,并在海淀区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平台、海淀区空间数据共享平台的搭建上贡献良多,方正国际正是其中的引领者和主力。

  另外,联盟还积极与各地政府洽谈合作。2013年8月1日-8月4日,由北京长风信息技术产业联盟联合海淀智慧城市产业联盟共同主办,智慧城市(内蒙古)交流对接会暨产学研合作研讨会于内蒙古海拉尔市成功召开。本次会议上北京市科委、海淀园管委会、内蒙古自治区经信委和软件园等主管部门政府领导莅临会场,联盟40多名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参与大会。交流对接会的圆满召开,成功搭建了京蒙之间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的交流平台,有效整合智慧城市产业链上下游的优势资源,通过利用北京市海淀区的产业优势资源推动京蒙两地智慧城市建设。

  记者:作为联盟理事长单位,方正国际为智慧海淀建设提供了哪些服务支持?方正国际在智慧城市领域有哪些竞争力?

  周大良:方正国际参与智慧海淀建设的典型案例包括,负责了北京市网格化社会管理、智慧社区、智慧政务、智慧水务建设,协助完成了海淀区“四个实有”(实有房屋、实有人口、实有单位、实有从业人员)管理等工作。

  方正国际提出了智慧城市1+3+5战略1套“智慧城市公共服务产品体系”:以“智慧城市”为牵引,方正国际整合物联网实时信息处理、地理信息、服务总线(ESB)、流程引擎(BPM)、大数据技术。

  3大智慧城市基础设施集成服务:围绕智慧城市智慧IT基础设施建设、智能建筑、绿色数据中心、平安城市,方正国际提供IT基础设施(物联网)、弱电、安防监控等三大基础设施集成服务。

  5大智慧行业应用解决方案:以互联、共享的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为基础,方正国际拓展智慧金融、公安、交通、媒体、城市管理等五大智慧行业应用解决方案,致力于成为“智慧城市实践者”。

  方正国际的智慧城市创新商业模式为,依托方正集团和北京大学,方正国际通过整合集团在金融证券、资源地产、医疗医药、信息技术等多个领域的优势资源,借助方正金融在金融资源与融资投资、北大资源在城镇化与资源产业开发、北大医疗在医疗医药资源与服务、方正信产在IT领域技术资源与实施等各方面的实力与积累,拓展智慧公安、智慧金融、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城市管理、智慧媒体等智慧城市业务,全面推进我国智慧城市的发展。

  案例一:北京市海淀区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平台

  北京市海淀区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平台是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体系,从基层社区入手,采集涵盖社区的各类基础和业务数据,构建海淀区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数据资源体系;构建海淀区网格化社会管理、政务服务、便民服务、党建业务、社区自治、以及数据资源管理体系,实现辖区内人、地、事、物、组织等的人性化服务、精细化管理,实现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信息的资源整合、共享应用和空间可视化,推动实现全社会服务与社会管理工作的“智慧化管理、零距离服务”目标。具体建设成果如下:

  1)搭建区、街(乡镇)、社区(村)三级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基础框架,根据民政行政区划边界和城管万米单元网格,绘制了一级网格1个、二级网格29个、三级网格643个,将业务信息落地到对应的网格中,实现社会管理和政务服务、便民服务的相关业务功能。

  2)通过部门间共享、网格力量大规模采集、业务事件驱动等方式获取到各个业务部门数据,建立以“实有房屋”、“实有人口”、“实有单位”、“实有用工”四个实有为核心的综合数据库,实现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相关业务数据的集中存储和统一管理,建成了网格综合数据中心。目前数据中心已汇集条业务数据5650265条,约6.5G,每月以0.98G左右的速度增长,三级网格643个。基于数据中心的业务数据,对外提供数据的共享服务,开发了100多类业务服务接口,支撑其他委办部门和街道或社区使用。

  3)建设了门户综合信息网,通过网站、电话、微博、手机终端、视频、邮件等媒介和工具,依托全区统一的社会服务管理综合数据库和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平台,形成政府服务与管理的服务受理窗口、信息发布渠道、服务互动平台。

  4)建设海淀区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平台,实现社会服务管理事件发现、受理立案、任务派遣、事件处置、处理反馈、核查结案、综合评价、统计分析考核、预警提示等环节的业务流程,实现行政服务事项的办理流程、全程监督、网上办事代理,实现审批反馈、结果通知、综合评价、统计分析考核、预警提示等。

  案例二: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街道社保行政服务项目

  海淀区紫竹院街道积极推进“社会保障事务所网上服务平台”工程,以基层社保管理和公共服务需求为导向,最大限度方便社区居民办事、提升基层工作人员服务质量,增强政府服务管理效能,有效化解基层矛盾,推动政府公共服务向基层延伸,是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的创新工程。主要成果有:

  1)搭建了网上平台企业居民互动;整合窗口资源,综合业务窗口将原始14类业务窗口综合为6类综合服务窗口,实现资源均衡配置;

  2)构建管理监督机制和平台,实现业务监管评价,流程优化、业务重构和工作绩效有效评估;

  3)建立数据采集共享机制,有效支撑精细化管理;

  4)创建全业务数据库、知识库,实现推送服务和统筹管理;

  5)人文特色服务,建立“为政以德、社保为民”的文化亲民的品牌服务。

  案例三:北京市海淀区南沙河流域安全度汛信息化管理系统

  南沙河流域安全度汛信息化管理系统新增5个流量监测点,4个水质监测点,10个水位监测点,7个雨量监测点,11个实时视频监测点,实现水、雨、工情和实时图像信息的自动采集、上传与共享,以最快的速度进行数据处理,以形象直观的形式加以显示输出。当一场降雨即将到来时,就可预先判断出南沙河上游来水到达城区各河段的时间和来水量,为南沙河流域安全度汛提供信息支撑。

  实现南沙河流域范围内的水、雨、工情和实时图像信息的自动采集、上传与共享,以最快的速度进行数据处理,以形象直观的形式加以显示输出。当一场降雨即将到来时,就可预先判断出南沙河上游来水到达城区各河段的时间和来水量,为南沙河流域安全度汛提供信息支撑。

  记者:海淀智慧城市产业联盟能为智慧海淀未来建设提供哪些有力服务与支撑?

  周大良:海淀智慧城市产业联盟的成立,为实现智慧政务、智慧园区、智慧城区、智慧家园和信息产业高地的“四智一高”的智慧海淀建设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为进一步拉动社会整体信息化水平,提升政府的服务能力及市民幸福感,将海淀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积极发挥作用。

  联盟的成立,不仅有利于海淀智慧城市建设顶层设计,还有利于海淀智慧城市建设各领域内标准和规范的制定。联盟针对会员企业擅长领域设立了多个工作组,将优势企业的新技术新产品(服务)有针对性地与智慧海淀应用对接,全方位推动海淀智慧城市发展。

  2014年,联盟将积极编制联盟会员企业黄页手册,通过促进联盟企业相互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按主题领域编制联盟解决方案,把各个企业的解决方案整合到一起,成为某一产业领域的解决方案,集联盟之力,共建智慧海淀。

  文/本刊记者 马俊科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