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发改委项目信息化管理 公共平台建设研究
- 来源:中国信息界•智慧城市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青岛,建设研究,管理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08-06 13:40
一、全国发改系统电子政务实践、趋势及特征
2013年3月,全国发改系统纪检监察工作会议在南京召开,要求学习借鉴江苏省发改委“阳光发改”经验。山东、宁波、成都、武汉等发改委相继启动了“阳光发改”建设,着力政府投资项目监管,推行权力公开、规范权力运行,为发改委履行职能发挥支撑作用。2013年底印发的《国家发展改革委2013-2016年电子政务建设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了信息化工作在保障国家发改委履行职能中的重要作用。
全国发改系统作为各级政府的参谋部、协调部、执行部、服务部,其电子政务建设思路正实现三个转变:一是向更加注重支撑部门履行职能、提高政务效能、有效解决社会问题转变;二是向协同互动和资源共享转变;三是向集约整合的模式转变,确保电子政务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全国发改系统新一轮信息化建设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一是电子政务建设上升为“一把手”工程,成立委电子政务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或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协调推进。二是打造“阳光发改”,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加快转变职能、转变作风。三是坚持“权力与责任同步下放、调控与监管同步强化”,把政府投资项目协同监管、资源共享、服务调控、支撑核心业务作为突破口。四是加大电子政务建设资金投入,为提升政务信息化水平提供资金保障。
二、青岛市发改委项目信息化管理现状及问题
青岛市发改委高度重视电子政务建设,依托青岛市电子政务专网,建立了委金宏办公系统,推出了委新版门户网站,开发建设了市重点项目数据库管理系统、中央投资项目管理系统和市财力项目管理系统、市政府投资项目监督管理系统、行政执法规范监控系统等多个应用系统,为科学发展重点项目,实现政府投资项目全过程监管,加强审批事项下放后监管,推进依法行政和政府信息公开发挥了积极作用。
顺应发改系统职能转变,青岛市发改委项目信息化管理还存在如下问题:一是项目信息化管理缺乏顶层设计;二是现有应用系统管理分散,信息共享、业务协同机制亟待强化;三是为领导决策,为企业、基层服务的统一的项目信息化管理公共平台尚未形成;四是缺少移动政务等项目管理新技术手段支持,难以满足转变职能要求。
三、建设目标
以国家、省发改委电子政务规划、建设方案为指导,加强项目信息化管理公共平台建设顶层设计,围绕依法规范行政、强化投资监管、提高政务效能、提升公共服务、服务领导决策、促进廉政建设等6个政务目标,提升信息获取、业务协同、稽察监管、决策支持、政务服务、安全保障等6项能力,推动项目信息化管理进入整合、共享、集约、高效、安全、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力争把青岛市项目信息化管理公共平台打造成为全国发改系统的示范工程。
四、总体设计
基于青岛市电子政务基础网络平台,对接国家、省发改委纵向网,依托已建成的市政府投资项目科技防腐平台,按照统一标准、统一用户体系、统一安全认证体系、统一交换平台,集成五大系统,开发八项功能,优化重构十个数据库,建成项目管理一体化、业务支撑平台化、服务功能多元化的项目信息化管理公共平台。
五、建设内容
青岛市发改委项目信息化管理公共平台主要建设“一个平台”、“五大系统”、“八项功能”、“十个数据库”。
(一)“一个平台”
以项目信息化管理为核心,整合和新建“六大系统”,集成开发“八项功能”,优化重构“十个信息库”,集聚形成辅助领导决策、提升政务服务的公共平台,形成委项目应用数据中心、决策支持数据中心,为委履行职能提供支撑服务。
(二)“五大系统”
1.政府投资项目监管系统。基于政府投资项目科技防腐平台地理信息系统,实现规划项目、政府投资项目、重点项目、储备项目等一体化展示。建立全市项目监管责任体系和数据交换机制,强化行政权力运行制约,完善政府投资项目全过程监管体系。
2.重点项目数据库管理系统。集成全市重点项目信息到地理信息系统,整合重点项目管理功能统计分析、形象进度管理、推进协调管理等功能模块与公共平台一体化融合。
3.项目储备库管理系统。建立争取中央投资项目储备、市财力支持项目储备、重点建设项目储备等业务流管理体系,实现项目储备申报、专家评估论证、项目推荐于一体的项目储备库管理系统。
4.行政执法规范监控系统。实现市级下放权力事项全过程监管,区市(功能区)发改局全过程办理。建立行政执法规范标准体系,推进项目监管依法、便捷、高效,为企业、基层服务。
5.发展规划成果信息库管理系统。加强全市发展规划管理工作,建设规划管理系统,实现全市发展规划成果信息共享,为政府职能部门制定政策、审批项目、安排资金、规划协调衔接提供依据和便捷手段;为领导决策服务,更好地发挥规划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和调控作用。
(三)“八项功能”
开发项目地理信息展示、统计分析、形象展示、协调服务、移动政务五项功能,辅助领导决策;开发信息公开、办理公示、政策解读三项功能,为企业服务、基层、公众服务。
1.地理信息展示。统一地理信息平台,集中展示发展规划项目、储备项目、重点建设项目、政府投资项目的空间布局、规模内容、推进信息,实现项目的分类、分级、分行业,全局化、可视化管理。
2.信息统计分析。对项目信息数据进行多维分析,实现按管理年度、责任归属、项目类型、项目投资等不同属性的分类汇总,完成对投资项目审批情况的统计分析。
3.项目形象展示。通过采集项目推进实景图片、视频,并配合文字、数据,实现项目形象进度信息多样化展示,形象、直观地服务于项目调度与监管。
4.项目协调服务。集中收集、汇总区市发改局、项目建设单位、主管部门在项目推进过程中需要协调解决的问题,建立协调机制,及时解决项目推进问题并反馈。
5.移动政务服务。打造高效、便捷的移动办公和新媒体服务,便于领导利用移动设备访问平台系统,随时随地了解情况,掌握动态,协调问题,作出指示。
6.信息公开。推进项目信息化管理公共平台与青岛政务网、审批大厅、委门户网信息公开一体化,统一发布行政审批服务办理事项、相关制度、办事流程、相关须知等。
7.办理公示。根据市审批大厅要求,实现市级委托、授权下放到区市(功能区)审批事项办理备案情况公示。实现市级窗口受理、业务审核、专家评审、领导审批、发文等全过程公示。
8.政策解读。提供国家、省、市有关政策法规的解读;构建信息互动窗口,对外提供政策解读及咨询服务。
(四)“十个数据库”
优化项目监管全生命周期数据链,新建和优化七个项目数据库和三个决策支持库,为委审批服务事项管理、重大政策争取、重大项目推进、重点规划和重大战略研究提供支撑。
1.发展规划项目库。构建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重点项目库,为落实发展规划、实施规划,评估规划、项目后评价等提供全过程信息管理。
2.储备项目库。整合、完善中央投资项目、市财力项目储备库,新增重大项目储备,形成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带动和促进作用的储备项目库。
3.中央投资项目库。建立规范、统一的中央投资项目储备、审核申报、下达管理、实施监管、项目竣工验收及后评价等中央投资项目全流程管理信息库。
4.专项资金项目库。建立从计划安排、计划下达、项目前期、项目施工、项目竣工验收等专项资金管理信息库。
5.市财力项目库。建立从计划安排、下达、项目前期、项目施工、项目竣工验收等市财力资金项目管理信息库。
6.市重点项目库。建立全市重点项目策划、招商、立项、实施、监管一体化数据库,为全市推进重大项目服务。
7.核准备案项目库。对接国家、省发改委项目审批、核准、备案要求,建立全市投资类项目核准备案信息库。
8.专家信息库。汇聚委处室、研究院、咨询院专家信息,为项目论证、规划评估、课题咨询提供智力支持。
9.政策法规库。汇编整理国家、省、市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形成委政策法规信息库。
10.决策资源库。整合集成文献资源库,汇聚政策信息、战略规划、宏观监测、区域发展、体制改革、专家视点、研究报告、课题成果等,为领导提供决策支持。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顶层设计。成立委电子政务建设领导小组,由委主要领导任组长,委有关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委办公室、投资处、稽察办、法规处、重点办、研究院负责人为成员。统筹顶层设计,协调推进电子政务建设。
(二)明确责任分工,建立协同机制。委办公室负责总体协调,统筹辅助领导决策、公共服务和网络与信息安全;投资处、稽察办等处室提业务需求和应用;研究院负责建设方案编制和组织实施,形成委办公室、业务处室、研究院有机衔接、分工有序、三位一体的电子政务工作格局。
(三)规范制度约束,推进持续发展。建立项目管理信息共享机制和责任体系,确保应用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四)落实建设资金,加强建设监管。坚持统筹规划、保障重点的原则,落实平台建设资金,并严格按照市财力资金管理办法组织实施。
(五)强化安全保密,防控安全风险。系统建设与安全保密同步落实;系统投入运行后,定期开展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和检查,加强信息安全风险防控。
文/杨兴义 温娜 马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