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测量技术 推动“智慧宁波”新发展

  ——专访宁波市规划与地理信息中心主任朱强

  本刊记者:宁波市智慧城市建设一直走在全国前列,请您谈一下宁波市“智慧城市”的总体规划和建设特点。

  朱强:谢谢你对宁波智慧城市建设工作的肯定,宁波市自2010年起开始建设“智慧宁波”,并将其定位在“通过信息化向更高阶段迈进以促进城市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四年来,“智慧宁波”建设围绕着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公共服务改进和城市建设管理的新要求,大力推进智慧应用服务体系的建设。

  “智慧宁波”总体规划及建设贴近民生,注重通过信息化促进城市居民生活的便捷化与智慧化,到目前为止,宁波市正在开展的智慧交通、智慧健康、智慧城管、智慧教育等无不体现了这一特点。

  “智慧宁波”建设还高度重视信息基础设施的发展,除网络通讯设施外,宁波市政务云计算中心及各类公共服务数据库也基本建成。目前各类智慧应用建设更为注重统筹谋划和顶层设计,如目前正在开展的“智慧空间”项目,就从全大市角度考虑时空信息的共享、汇聚与应用,打造宁波市智慧应用的联合体。

  本刊记者:我们知道“智慧城市”建设除了具有科学的规划意识之外,还需要坚实的技术支持,宁波市在智慧城市建设有哪些技术方面的考虑?您认为新兴技术对于智慧城市建设有什么影响?

  朱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是“智慧城市”出现的直接动力,包括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时空信息服务等都是支撑“智慧宁波”发展的关键技术,并且已经在“智慧宁波”的各项智慧应用建设中得到了一定体现。

  信息技术对智慧城市建设的发展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能够有效降低信息获取成本,挖掘数据内在潜力,发挥实际应用效益,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但是新兴技术也存在着未经实践充分考验的特点,对其应用还是应该以“先行试点、逐步推广”为原则。在智慧城市应用服务体系建设中,我们应该结合已有的技术储备,适当引入新技术、新数据、新手段,以城市发展的实际应用需求为出发点,而不是一味追求高新技术。

  本刊记者:我们知道,移动测量技术代表着当今世界的最尖端测绘科技,而随着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实景三维”技术也逐渐发展完善,您认为这些技术对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有怎么样的积极意义?

  朱强:智慧城市建设从信息化角度而言,就是在不同层次上对城市中包含的各类型信息实现数字化及智慧化,这涉及到两个步骤,一是城市信息的采集,二是城市信息的共享应用。

  “实景三维”技术作为目前最新的城市时空信息采集手段,具备了传统测绘技术所不具备的优点,它能够无缝、实时和高效地采集城市中包含的各类型信息,完美地反映城市的发展;同时,“实景三维”采集的时空信息也是最基本的城市信息资源,是城市其它部门和行业开展自身智慧型应用的载体,它可以促进各部门的应用发展,降低本行业管理的难度。事实上,我们也已经看到,“实景三维”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海量和精细城市测绘数据获取的瓶颈,其成果已经在城市管理、城市交通等方面有了良好的展现。

  本刊记者:我们知道测绘领域技术难度大,对测量单位资质要求很高,宁波市在选择合作单位时有哪些方面的考虑?

  朱强:我们选择合作单位时主要考虑以下几点:一是技术实力强,人员队伍整齐;二是具备已有项目实践经验,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各种复杂条件下的测绘任务;对于一些科技研究类的工作,我们还希望合作单位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技术储备。

  本刊记者:请您介绍一下目前取得了哪些阶段性的成果?

  朱强:以宁波市地理信息行业的智慧服务体系建设为例,我们进一步完善和丰富宁波市地理信息资源,拓展政务和社会性地理信息应用,目前已经取得了以下成果:

  一是完成“数字宁波地理空间框架”,搭建了宁波市通用、唯一和权威的地理信息服务平台。形成了涵盖全市、面向应用的地理信息数据体系;开发了政务版和公众版、移动版平台软件;实现了“一站式”网络化的地理信息协同服务;已为我市24个政府部门的30余个应用系统提供了地理信息服务。

  二是启动“智慧宁波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宁波市刚刚通过了该项目设计书的评审工作,率先在国内探索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的建设模式、共享模式和服务模式,逐步凝练工艺流程和标准规范,力争为全国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升级转型,以及后续大规模的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提供经验和参照。

  三是开展宁波市“智慧空间”一期项目相关工作。在市智慧办指导下,我局和武汉大学等实力雄厚的单位共同合作开展相关的探索研究和建设等工作,主要是为了更好地统筹各类智慧应用,推进“智慧宁波”信息化建设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深化宁波市时空信息资源的共享服务及应用。

  本刊记者:您认为智慧城市建设中最大的技术瓶颈是什么?您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未来有哪些展望?

  朱强:我不认为技术是智慧城市建设的瓶颈,真正的瓶颈仍然在信息资源共享的体制机制上,这需要我们具备信息资源共享的意识,主动降低信息共享的门槛与障碍。

  说到对智慧城市建设的展望,这个问题其实挺大,作为城市建设管理与服务的最高阶段,怎么展望都不为过。我只是一名基层的具体从事空间信息应用的技术人员,只能从本专业的角度谈点认识。我相信,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推进,空间信息的作用和地位将越来越凸显;空间信息的获取、处理和应用的技术门槛及经济门槛将越来越低;政府各部门、企事业及社会公众产生的空间信息将不断得到有效地集聚,真正形成时空大数据,而这样的大数据在空间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将更好地为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提供更智慧的信息化服务,并形成信息集聚和信息消费的良性循环。

  文/本刊记者 王晓轩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