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得空间:从行业“拓荒”到引领地理信息大数据时代
- 来源:中国信息界•智慧城市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立得,大数据,微博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08-06 12:25
——专访立得空间董事长兼总裁郭晟
如果提起“3S”你能想到的是什么?如果你能立刻回答出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很好,至少算是位行业里的人。可是立得空间为我们做出另一种诠释:SMART(机智)、SPEED(速度)、SUPERIORITY(卓越)。正是由于立得空间对行业做出的机智判断,迅速反应,以及不断的超越和进取,让其成为了目前世界移动测量和实景三维GIS领域领先技术的领导者。
记者:之前看到您的一条微博:“老朋友卡尔加里大学Naser教授问,智能手机未来能做移动测量吗?我的回答是:一定能!只有移动测量走向大众,才能不负大家的雄心和努力!”。立得空间作为国际移动测量技术领域的领先企业,能否请您先就立得空间的移动测量技术和它在国内的应用做一个简单介绍?
郭晟:以前在读大学的时候,做测绘和矿工没太大差别,多半需要扛着仪器去深山老林或是在烈日下挥汗如雨。因为那时测绘方式只有两种,一种是人工测量,只要需要做勘测、规划或土木工程的时候,不管是在什么地方,都需要人去干。所以那时测绘管理是准军事化的,讲的是吃苦耐劳。另一种方式基于卫星和飞机的测绘,适合于大面积测绘,那时用得还不是很多。所以人们就自然而然想到能否将测绘仪器架到车上,开着车去做测绘,这一方式就是后来的移动测量。李德仁院士是中国移动测量的开创者,他和卡尔加里的NASER教授一样,也是世界移动测量的先行者。移动测量始于90年代初期,走过了十多年的概念期,到2005年才告别实验室走向产品化。2005年我们也是正式向军方等客户提供了真正意义上的移动测量系统,但那时虽然设备有了,但应用市场并不成熟,大部分客户并不知道移动测量系统所采集的海量实景三维影像数据怎么用。所以我们要花了3年时间要培育市场,让人们理解移动测量及其成果的优点和价值。2010年以后移动测量迎来了春天,不同于抽象的二维地图,它能很快帮人们搭建一个实景可视化的环境,在里面可以看到物理世界中能够看到的一切,而且能够完成测量、标注、信息提取、数据挖掘等工作,对传统GIS(地理信息系统)形成了有益的补充,之后随着实景地图在互联网上的应用,移动测量的价值延伸到大众生活。立得是中国移动测量和实景地图的发明者和领先企业,我们成功将之应用于国防、城市管理、公安、交通、旅游、互联网等领域。
记者:您是中国测绘学会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委员会理事,湖北省测绘学会理事,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科技协会副主席,属于绝对的技术型CEO,在您的微博上看到您与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的合影,能否分享一下当时的情境?同时在创办立得空间的过程中,您一直强调“原创精神”,请问目前我国移动测量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是怎样一个情况?
郭晟:我原本不是技术型,但十多年来和团队一起跌跌撞撞地探索,被他们调教成技术型的了。遇到霍金是在美国的一个偶然的机会上,我读过他的一些书,对他的学识,特别是顽强不息的人格力量十分钦佩,所以通过他的学生和他交谈了一下,要求了一个合影,之后我将这个照片挂在办公室里,以及作为微信、微博的头像,把这作为个人的一种激励。谈到“原创”首先要感谢李德仁院士在十多年前的高瞻远瞩,是他预见了移动测量的今天,他带领立得人一直坚持从底层开发,解决了惯性导航、多传感器集成、协同成图等世界性难题。立得人的原创也不止于技术,我们也首创性地提出了实景三维GIS(地理信息系统)、实景地图等概念,并得到业界的广为接受,可以说我们真正自豪的是“用技术创造了一个新的市场”。这种从“无人的荒原上”一直坚持着,终于走向“蓝海”的感受是无与伦比的,因此,原创精神是我们会一直扼守的信条。
记者:您在“2014第二届中国智慧城市年会”上的讲演中提到“城市大数据开放不是一种态度,而是一种能力”,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近期大数据话题引起了非常多的讨论,大数据开放,需要政府做哪些变革?需要行业企业做哪些应对?立得空间在城市大数据领域又是如何做的?有哪些服务和支撑?
郭晟:如同一个人的智慧是与其拥有的知识成正比一样,大数据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与欧美等国国情不同,我国尚无大数据开放的完整法规、政策与成熟运行体系,目前智慧城市所必需的核心大数据资源(如:地理空间信息、人口、企业、交通、环境、医疗、教育、犯罪信息等)大部分掌握在政府各个部门手中,但各部门将数据看作是部门的私有财产,而不共享给其他部门,更不对公众开放。如今,数据部门私有化已成为普遍现象,这一状况其实已经构成了智慧城市建设的最大障碍。因此政府应该学习欧美等国家,将大数据开放作为一种国策并切实贯彻下去,唯有这样智慧城市才有实施保证。
立得多年来一直为城管、公安、应急、交通、旅游、经信委、信息办等部门提供地理信息数据,帮助他们按照自己的业务需求定制专题数据库,所以知道他们的痛点和刚需,也知道数据开放的迫切性。所以与一些IT企业只是推销产品不一样,我们觉得政府应该在“大数据开放”这一深水区做出改革。我们愿意将自己所积累的技术、方案和经验分享出来,竭力为政府融入大数据时代助一臂之力。
记者:立得空间在智慧城市各领域建设的成绩斐然,也提出了不少像“全民城管”这样具有创新意义的概念。最近又推出了“智慧城市运营中心”模式,您把它称作SCOC,这是又一个全新的智慧城市理念。您是基于什么构思提出了SCOC?它是怎样运行的?它能为智慧城市解决哪些问题?
郭晟:无论国内还是国外,智慧城市建设都离不开一项关键性的支撑技术——大数据。大数据是城市实现智慧化所需要的“知识库”的总集合,它涵盖了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政府决策与公共服务、企业运营、百姓生活等方方面面。在美国等发达国家,由于具备了良好的大数据开放环境,故智慧城市的建设是采取的“分布式”的模式,即政府只需制定大数据开放的相关法规与技术标准,并带头开放政务数据,鼓励大数据产业发展,即可推动城市智能化与智慧化的发展,政府在行政方面的干预较少。而在国内,由于数据因现存机构形成了行政壁垒,必须首先破解大数据的收集、管理与共享难题,才能为智慧城市建设创造实施条件。中国的“大政府”模式使得只有政府才能具备打破数据行政壁垒,统筹社会各方完成大数据采集与共享的能力。因此,智慧城市建设的一件首要的工作就是成立一个强力的专门机构来负责城市政务大数据的采集、管理与共享发布,进而推动大数据的研究、挖掘、应用与产业发展,这一机构,我们称之为:智慧城市运营中心(SCOC:Smart City Operation Center)。
智慧城市运营中心将通过模式创新,再造一个政务流程的崭新平台。各级政府的运行将逐步“基于实证的事实”,而不是“意识形态”或“主官意志”,也不受利益集团的影响。通过运营中心,可实现城市运行的可视化、可控化、智能化、可预测及可量化评估与持续优化。政府将因之变得更加开放和负责,并更有效率,从而最大程度地降低行政风险。大数据等新技术使得卓有远见的政治家能够抓住机遇,更好治理城市。
记者:2013年,“我秀中国”上线,作为中国最大的实景地图服务网站,有人称之为中国的“谷歌街景”,它与“谷歌街景”的相同点是什么?区别又在于哪里?立得空间将“建设网络实景三维世界,促进地理信息服务于政府、企业和大众”作为公司的使命,“我秀中国”目前已经在哪些服务上可以践行这一使命?您怎么看待“我秀中国”与高德地图和百度地图的竞争?“我秀中国”的未来发展是怎样的图景?
郭晟:事实上我们于2007年就与湖北电信一起合作上线发布了”我秀中国”网站,给政府做的实景地图还要早一些,谷歌街景是2006年发布的。立得是立足于地图服务的企业,这个名字就是“地理信息立刻得到”的意思。所以我们期望运用移动测量、实景地图等技术为政府、企业和公众服务,让大家能够在网络虚拟世界中看到一个虚拟的物理世界,我们称之为“实景三维世界”,在这个虚拟地球上人们不但可以观察地球、搜索所需要的信息,以后还可以接入物联网、遥控智能家居、互动交友、做生意、玩游戏等等,即通过这个虚拟世界完成你在现实物理世界中的工作。当然这是一种美好的愿景,还有很长的路要探索。
我们和高德和百度都是合作伙伴,我们向他们提供移动测量设备或是实景数据,他们的目标是大众水平的市场,而我们主要服务与政府和企业。在大数据时代,企业在数据方面也要持开放的态度,合作之利永远大于竞争。
记者:您一直是推动“GIS与IT融合”的积极倡导者,在GIS与IT及互联网行业融合方面,您有哪些看法和体会?
郭晟:GIS以前一直是个小众市场,主要面向国土、规划、房产、测绘等很专业的领域,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各行各业对获取空间信息有着越来越大的需求。目前智慧城市的建设首先需要构建一个时空信息的云服务平台,可以说地理信息是智慧城市的桩基工程。这也就要求GIS需要做出改变,不论是技术层面还是应用模式层面都需要与IT深入结合。目前IT技术是以云计算为主要标志的,GIS会成为“云和端”上的有用工具。
记者:您在今年2月份的一次讲演中提到“智慧城市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永远都在路上”,很多人将2014年称作中国智慧城市能够蓬勃发展的真正起始之年,您怎么看待智慧城市未来3-5年的发展情况?您认为目前还面临哪些关键阻碍和难点?未来几年,立得空间在智慧城市领域有哪些规划部署和目标?
郭晟:“智慧城市”无疑已成为当今中国社会最热门的名词之一,这一舶来品的英语原文是“Smart City”,即“聪明的城市”,而不知被哪位聪明的翻译家译成了“智慧城市”。“聪明”在中文语义中是非常清晰的,但“智慧”则似乎包含了无穷尽的“先知”意谓。本来西方所推崇的“聪明的城市”,主要指物理城市与网络城市实现有机的物联和智能化。这一定义确实是精准地勾勒出人类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和近期发展目标。然而,一旦把“聪明“提升到“智慧”的高度,就使我们只有将智慧城市定位为一个愿景了。未来3-5年我个人认为智慧城市会随着移动互联、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发展到一个比较智能化的阶段,谈到阻碍和难点还是看政府能否尽快打破大数据的壁垒,为智慧城市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立得也会始终如一地立足于地理信息这一本行,即做好大数据的“底层桩基”。我们目前拥有全国的导航电子地图以及超过200个城市的实景地图,可通过数据库销售和互联网地图云服务2种方式为客户提供地理信息服务。我们具备“空-天-地”一体化的数据获取能力,即能够通过卫星遥感、基于有人机和无人机的航空摄影以及地面的移动测量多种方式为客户提供完善的地理信息解决方案,我们的特点是能够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的服务,直接将地理信息与客户的业务数据整合在一起,为客户的信息化提供大数据支撑,帮助客户提高运营效率。这一个性化定制服务是客户非常需要的,目前我们的服务已经扩展至全国30个省200多个城市,还将继续布局和渗透,力争在2016年前能够通过我们在全国建立的分支机构为客户提供更快捷、更完善的服务。
记者:“成为中国地理信息服务领域最受欢迎的企业”——这是立得空间的公司愿景,“最受欢迎”这个词让人感觉到公司一种以人为本的态度和自信,感受到服务的贴心度和平民化,给人一种很自然的亲和力。郭总和同事们是如何选定“最受欢迎”这样一个词来定义公司愿景的?这种“最受欢迎”是来自市场?客户?社会?公众?还是兼而有之?
郭晟:未来地理信息的提供都是以服务的形式来完成的,即从目前大多数的“按产品生产和交付”转向“按需测量”,用户根据所享受服务的内容、频次和满意度等付费。所以立得期望能够不断改进自己的技术产品与服务,成为客户最认可、最欢迎的企业,那样我们才有机会将企业持续地经营下去,成为一家受尊敬的、卓越的企业,这是立得人的努力目标。
文/本刊记者 高盼
